東沙群島危機?淺談中國奪取台灣外島的可能性 | 王臻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東沙群島危機?淺談中國奪取台灣外島的可能性

日前日媒報導,中國很有可能在8月時於南海進行軍事演習,且不排除以武力奪取東沙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日前日媒報導,中國很有可能在8月時於南海進行軍事演習,且不排除以武力奪取東沙島。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日前日本媒體《共同社》報導,中國很有可能在8月時於南海進行軍事演習,目標將針對台灣的東沙群島,並且不排除以武力奪取這個外島,好對台灣政府施加更大的政治壓力。

當然,媒體的報導有幾分可信度還有待商榷,放話是否有其他政治目的,也值得細細思考。不過這並非首度傳出中國企圖奪取台灣的外島,遠在之前的96年台海危機時,就盛傳中國可能奪取烏坵或東沙群島,以進一步威嚇台灣。

國防部對此的回應,是表示將加強目前東沙群島的防務。不過目前東沙群島是由海巡署駐防,最重型的武器就是迫擊炮與肩射型的反裝甲火箭,再加上東沙主島的面積狹小,沒有任何防禦縱深,距離台灣遙遠,易攻難守。中國若派出大軍壓境,在戰術上台灣完全沒有任何勝算。軍方對此也心知肚明,因此未部署任何先進武器,並撤出海軍陸戰隊改由海巡署接手,方便處理平日的漁權糾紛與執行領海巡護的任務。

那既然台灣在海島防禦的層面上沒有任何勝算,中國為什麼遲遲沒有拿下台灣的外島?這關鍵的原因在於,中國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所有方案中,直接攻擊台灣的外島是最不聰明的選擇,這原因可以從軍事戰略與國際政治兩個方面來討論。

中科院研發的紅隼反裝甲火箭也將交貨並部署東沙群島上。 圖/軍聞社
中科院研發的紅隼反裝甲火箭也將交貨並部署東沙群島上。 圖/軍聞社

軍事面:共軍若奪外島將失奇襲台灣本島機會

就軍事上來說,單獨奪取台灣外島來對台灣政府施壓,這種戰略的唯一優點是可以將戰爭的規模控制在最小的範圍內,失敗的風險也最低。畢竟台灣的外島都非常小,彈丸之地的守軍薄弱,絕對不可能是解放軍的對手,戰事可以速戰速決,立刻擁有能威脅台灣的籌碼與人質。

但是這樣做的缺點實在太多,首先,會讓中國失去奇襲台灣的機會。以目前解放軍的能力,可以利用中、短程彈道飛彈與長程巡弋飛彈,暫時破壞並壓制台灣的空軍跑道、雷達陣地與防空系統,趁國軍遭到突襲而陷入混亂之時,趁機速戰速決。甚至,進一步發動斬首戰,鎖定攻擊台灣的政府中樞,癱瘓國軍的指揮系統,用最小的代價,快速兵臨城下,逼降台灣。讓中國不必付出巨大的戰爭成本,就能拿下台灣,這才是最上策。

一旦中國選擇只奪取台灣的外島,卻沒有全面攻擊台灣本島的行政中樞與軍事設施,那台灣會立刻進入戰時狀態。三軍統帥與將領躲入戰時指揮中心,戰機升空疏散到東部空軍基地的抗炸掩體中,海軍艦艇緊急出海,機動型防空飛彈與陸基反艦飛彈進入戰備位置躲藏,地面部隊召回所有休假人員,全副武裝離開營區,進入作戰狀態。中國失去奇襲的機會後,將要與百分之百準備好了的國軍部隊全面作戰,讓攻打台灣的困難度急速上升。

中國即使奪取了外島,握有人質向台灣政府施壓,但是此時台灣應該已經進入戰時戒嚴狀態,媒體被政府強制接管,中國的威脅也可能引起台灣社會的同仇敵愾。

中國的逐步施壓只是讓台灣擁有更多的時間發布後備動員令,編成更多的後備旅,使台灣的地面部隊繼續擴張,並構築更堅固的防禦工事。台灣海岸少數可以登陸的海灘或空降地點,將會被國軍破壞並堆滿阻絕設施,讓中國更難以發動入侵作戰。

2019漢光演習。 圖/路透社
2019漢光演習。 圖/路透社

政治面:台灣軍事動員、展開法理獨立程序

就政治上來說,中國與台灣若已陷入戰爭狀態,台灣本島的政府卻仍然可以正常運作,此代表台灣能支撐的時間會越久,也越容易向盟邦求援。台灣過去最擔心的是受到解放軍突襲,在盟邦友軍能趕來救援台灣之前,本島守軍就先被擊潰。中國若只攻擊台灣的外島,卻不攻擊台灣本島,那等於正中台灣的下懷,讓台灣能以拖待變,全力向外界求援。

或許可以這麼說,盟邦願不願意救援或能不能救援台灣的關鍵,在於台灣的抵抗意志。若台灣守軍很快潰敗,政府被迫簽署城下之盟,則盟邦就算有意願出兵援助台灣,也將無處著手,或是將更困難百倍。

但如果中國奪下台灣的外島以後,台灣本島的政府與守軍都還完整存在,正在積極備戰,機場與港口都能正常使用,那盟邦可以輕易介入,將會大幅增加外界協防台灣的意願。這對中國而言,是最不利的情勢發展。

因此,台灣防禦外島的方式,並不在島上的武器部署,而是在於台灣本島的軍事與政治準備。中國如果不直接攻擊台灣本島,還將造成另一個情況,那就是台灣會有時間進行政治反制,在群情激憤下採取台灣法理獨立的行動。綠營政府的手段可能包括公投更改國號或制定新憲法,藍營執政則可能發動修憲,改變法律上的兩岸關係定位,這在藍綠執政時都曾經有過類似的準備。

陳水扁執政時推動了「防禦性公投」的立法,在《公民投票法》中規定「當國家遭受外力威脅,致國家主權有改變之虞,總統得經行政院院會之決議,就攸關國家安全事項,交付公民投票。」賦予了總統這種政治性武器。接下來在馬英九執政時所主張的「不統、不獨、不武」,其中一個很重要的解釋是,台灣承諾維持現狀「不統、不獨」的基礎條件,是中國「不武」,一旦中國選擇以武力攻擊台灣,這個前提就不復存在。

綜合來說,中國若選擇攻擊台灣的外島,希望以有限的戰爭規模,對台灣施壓,很可能造成的結果是台灣快速軍事動員、展開法理獨立程序、國際社會批評譴責與武力介入,對中國展開經濟制裁與軍事圍堵。若站在中國的立場上來看,攻打台灣外島這個方案,既無法一次解決台灣問題,還很有可能形成災難性的後果,是最為愚蠢的選項。

中共055型防空驅逐艦「南昌號」。 圖/路透社
中共055型防空驅逐艦「南昌號」。 圖/路透社

共軍佯攻台灣本島的戰術風險

那如果中國在奪取台灣外島時,一併攻擊台灣本島,以加大施壓力道,擾亂台灣政府的反制步驟呢?

這是個更糟的方案,因為一旦台灣本島受到攻擊,台灣守軍一定會全力優先防守本島,外島的情況將不再重要。中國若只是佯攻台灣本島,以掩護奪取外島的目的,並希望藉此加大施壓的力道,萬一佯攻的兵力不足,被台灣守軍輕易擊潰,則解放軍攻台失敗的新聞將成為中國的夢魘。如果想要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部署重兵攻擊台灣本島,那又何必還要再分兵奪取台灣的外島,只是多此一舉罷了。

台灣許多外島的環境,本來就不適合駐紮重兵,若要加強東沙與太平島上的防禦能力,必需要學中國填海造陸,才有足夠的空間。這除了會引起環保團體的抗議外,東沙與太平島緊鄰國際航線,台灣在此擴建軍事建設,部署先進的飛彈武器,也可能引來國際的關注與批評。

各個外島依其地理位置有不同的價值。如東沙與太平島,就是典型有極高的政治價值,但現階段在軍事上並沒有用處。相反的,澎湖與東引對台灣的整體防禦來說,就非常的重要,因此國軍派重兵駐守,除了地面部隊外,防空飛彈、陸基反艦飛彈與反裝甲武器也都一應俱全。台灣沒有必要讓所有的外島都高度武裝化,這是辦不到也沒有意義的事。

2017年漢光演習,由海軍陸戰隊模擬對澎湖實施突擊登陸。 圖/軍聞社
2017年漢光演習,由海軍陸戰隊模擬對澎湖實施突擊登陸。 圖/軍聞社

金馬軍事價值消退

以台灣兩個外島金門與馬祖為例,過去是戰地最前線,有增加台海防衛縱深的價值,但隨著新式武器的問世,各種飛彈的射程不斷增加,金門與馬祖的軍事價值已快速消退。再加上距離中國實在太近,很容易受到政治影響或軍事攻擊。從目前兩岸的軍力消長來看,在戰時救援金門與馬祖並不可行,中國可以「圍點打援」,用圍困金門與馬祖的方式,伏擊台灣的援軍,達成消耗台灣防衛力量的企圖。

近幾年國軍持續削減在金門與馬祖的駐軍,也不時出現金馬撤軍論,都肇因於以上的原因。只是進一步從金門與馬祖撤軍,不止是軍事考量,更是敏感的政治問題,必需政府通盤考量。

不過既然保護台灣外島的關鍵,在於台灣本島的準備,減少金門與馬祖的軍事部署,更能集中兵力防禦台灣本島,也能避免金門與馬祖捲入無情的戰火之中。

只是如何讓台灣社會理解這個決定的背後考量,同時在承平時刻,要怎麼有效維持台灣政府在金門與馬祖的主權,這有待政府的仔細思考與規劃。

2019年,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與馬祖防衛指揮部,實施「聯合反登陸作戰操演」。圖為金門M115榴彈砲射擊。 圖/軍聞社
2019年,陸軍金門防衛指揮部與馬祖防衛指揮部,實施「聯合反登陸作戰操演」。圖為金門M115榴彈砲射擊。 圖/軍聞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