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符作戰需求?「微型飛彈突擊艇」的身後辯證 | 梅復興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不符作戰需求?「微型飛彈突擊艇」的身後辯證

「微型飛彈突擊艇」採用三胴船體設計,相當先進。圖為印尼建造的200噸級三胴式飛彈巡邏艇「南洋劍號」(Klewang),武裝含AK-730快砲一門、C-705反艦飛彈4枚。 圖/維基共享
「微型飛彈突擊艇」採用三胴船體設計,相當先進。圖為印尼建造的200噸級三胴式飛彈巡邏艇「南洋劍號」(Klewang),武裝含AK-730快砲一門、C-705反艦飛彈4枚。 圖/維基共享

海軍11月18日在立院表示,「微型飛彈突擊艇」經評估「不符合作戰需求」後,外交國防委員會決議將2021年度編列的全案預算減列,等於宣告該案無疾而終。

筆者長久以來對此案的爭議有一定看法,但因癥結源自提倡者與政策高層衝突,而非軍事專業,最終結果早有定數,多言亦無益。如今此案正式取消,或許該是為「微突艇」辯證的適切時機了,旨不在平反也足壯行色。

「微突艇」的構想

「微型飛彈突擊艇」(以下簡稱「微突艇」)源自前參謀總長李喜明「整體防衛構想」下的「濱海決勝」指導,望藉構建數量多、成本廉、風險低、人力需求小、具匿蹤能力、打擊火力可涵蓋新一代共軍兩棲突擊兵力可能換乘海域(約距離台灣本島約20-40海浬/37-76公里)、可廣泛疏散部署的海上機動發射載台,做為反制中共進犯的非對稱作戰能力之部分。

全案規劃籌建60艘約50噸級的小型飛彈快艇,預算總額316億餘元,自2019年起分11年編列。原定計劃在2022年前建造第一批4艘原型艇測試驗證,並於2023年編成「微型飛彈突擊大隊」服役。其構想係與岸置機動發射車搭配,在海軍「聯成」系統指揮管制下,形成多元化、可多方位發動攻擊的反艦打擊火力。

美方涉台國防官員日前得知此案取消後表示,據他們瞭解,微突艇滿載排水量約50噸,燃氣渦輪主機,速度超過35節,作戰半徑逾50海浬。同時,該艇採先進的三胴船體(trimaran)設計,中線甲板面積與酬載量比傳統船型要大,可穩定攜載發射兩枚雄風二型反艦飛彈。一名官員還説,微突艇不僅具雷達匿蹤效果,而且外形前衛,儼然出自科幻電影,非常「酷」!

「微型飛彈突擊艇」排水量僅約50噸,比中科院建造的80噸級雙胴測試載臺「光榮之星」還要小,且採三胴船體設計,美方官員認為「非常酷」! 圖/中科院
「微型飛彈突擊艇」排水量僅約50噸,比中科院建造的80噸級雙胴測試載臺「光榮之星」還要小,且採三胴船體設計,美方官員認為「非常酷」! 圖/中科院

作戰需求辯證

根據曾參與此案的專業技術人士透露,微突艇的耐海性能不遜於曾在海軍海服役長達30年的海鷗飛彈快艇(47噸)。而既然海鷗艇當年經常在台灣海峽執行任務,故微突艇(季節相同)之戰術活動範圍應不至較差。

據實際經驗,離岸10海浬(18公里)以內的風浪通常顯著低於外海,故即使微型突擊艇的耐海性能僅與海鷗艇相當,海象高時只能在沿岸10浬內活動,但由於雄二飛彈射程長達140公里,將仍可攻擊半渡中之敵軍船團。倘若風浪大到微突艇無法出港,那即便共軍大型兩棲輸具尚可航行,其突擊載具(登陸舟車等)也會無法換乘執行艦岸運動。且就算真的被限港內,微突艇還是可以飛彈威脅100多公里外的敵軍艦艇。

海鷗飛彈快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海鷗飛彈快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海軍雖現有30艘光六級飛彈快艇,然因排水量近170噸,且吃水約2.5公尺,故除了海軍正式基地外,頂多只能出入台灣本島9處第一類漁港(基隆市正濱、八斗子;宜蘭縣烏石、南方澳;新竹市新竹;臺中市梧棲;台南市安平;高雄市前鎮;屏東縣東港鹽埔)。也就是說,海軍現有最小的作戰艦艇,只能運用全台224個第一第二類漁港中的不到二十分之一。事實上,海軍光六艇經常進駐的漁港全國才僅8處,對戰時疏散與存活力之影響甚大。

微突艇由於採三胴船體設計,吃水僅1.5公尺左右,跟一般50噸級漁船差不多,故可在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第二類漁港(全台共有第二類漁港215處)停泊作業。這意味著戰時兵力疏散的裕度可增加一個數量級,對保存戰力與提高存活力極有助益。即便在衛星與無人機環伺監控的時代,增多至少10倍的地方躲藏,就表示敵人需要多花數倍的時間、精力與資源來蒐尋這些兵力,困難度大增。

海軍現有最小的作戰艦艇光六飛彈快艇,只能運用全台224個第一第二類漁港中的不到二十分之一。圖為南方澳漁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海軍現有最小的作戰艦艇光六飛彈快艇,只能運用全台224個第一第二類漁港中的不到二十分之一。圖為南方澳漁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既生魚叉、何生微突艇?

接下來談既然已有了岸防飛彈系統,何必再籌建微突艇的問題。

機動飛彈發射車可藉隱藏、偽裝、掩體強固化等措施保存戰力,並可利用機動移換戰術位置提升存活性,自然是優秀的防衛手段。但鑒於國軍岸防飛彈系統均使用拖車型載具,發射車顯然高度仰賴公路機動。這就將我們的岸置反艦飛彈的戰術展開,基本上侷限在符合一定規格的公路網之內,對越野或山區的疏散運用造成相當程度的壓縮。

就算只要有公路的地方發射車都能去好了,台灣全島平原與山坡地區面積總和也只有約19,200平方公里。而這般面積,僅相當於離海岸線還不到10海浬(18公里)的海域範圍。也就是說,如果妥善利用台灣的地理優勢,國軍是可以大幅擴張我方接戰場域(battlespace)並倍增共軍必須蒐尋範圍。

岸置反艦飛彈固然有效,然因地理限制,其對共軍的威脅軸向基本上均來自同一方位(東面)。而微型突擊艇因能海上機動則可(視共軍來犯方向)從東、南、甚至北等不同面向發動攻擊,增加共軍防禦飽和攻擊之困難度。

國軍岸防飛彈系統均使用拖車型載具,發射車顯然高度仰賴公路機動。圖為魚叉飛彈岸基版。
 圖/維基共享
國軍岸防飛彈系統均使用拖車型載具,發射車顯然高度仰賴公路機動。圖為魚叉飛彈岸基版。 圖/維基共享

人員需求

經常也有人質疑微突艇的員額要從哪裡來? 我們且做個簡單計算來比較。

與微突艇噸位等級相當的海鷗快艇人員當年編制8人(上尉艇長、中尉副艇長、飛彈士官長、油機士官長、飛彈士、電子士、雷達士、機電士),主要因雄風一型飛彈的導引程序較複雜,需較多人員操作。而微突艇因毋須自行獲取目標或以雷達照射目標導引飛彈,又無其他武裝,故可減省若干員額,每艘只需3-4名官兵。

60艘微突艇可攜載120枚雄二飛彈,相當於30輛發射車的載彈量。單是操作這30輛發射車就需120人,還不包括一個車隊所需要的雷達/射控車、電源車、後勤補給車、戒護兵力等。

據公開資料,海鋒大隊目前編制共9個中隊700人,約每中隊80人。而每個中隊配置8輛發射車(32枚飛彈),等於每枚飛彈需官兵2.5人。相形之下,微型突擊艇每枚飛彈只需1.5至2人(每艇3-4人)。可見微突艇也未見得會比機動飛彈車更耗人力。

雄二飛彈機動發射車。 圖/軍聞社
雄二飛彈機動發射車。 圖/軍聞社

美方支持「非對稱戰力」

從前述分析可見,微突艇其實不僅符合國軍作戰需求,也符合創新、非對稱的原則。事實上,非但美軍多年來不斷鼓勵台灣擴大購置飛彈快艇及岸置攻船飛彈等所謂的「非對稱戰力」,就連美國國會友我議員也曾透過法案建議我們擴建這些具體能力。

例如,美國參議院在「2016年度國防授權法案」附帶決議中就曾要求,「美國應繼續支持台灣整合創新與不對稱戰力的努力,以因應中華人民共和國日增的軍事能力,這些項目包括『快速攻擊艇』、岸防巡航飛彈,快速跑道修補系統,攻擊性水雷以及防禦性潛艦。」

不僅如此,美方也高度認同微突艇的整體概念。美國防部官員月前在華府跟筆者見面時就舉了幾個例子說明,為什麼他們認為這個案子符合他們所主張的「創新、非對稱」建軍原則。其一是,微突艇本身雖然沒有雷達等目標獲取能力,而是仰賴台灣海軍「聯成系統」提供的數位指揮管制,但這正是美軍強力建議台灣走向「網狀化」(network-enabled)作戰的實踐。

此外,美方並指出,台灣其實有規劃分批籌建載人型及無人型微突艇混合編組作戰,而在離岸10浬範圍內,指管通訊尚可以民間電信服務備援。美官員還興奮的激賞,依台灣規劃,未來連結5G頻段(3.5GHz/28GHz)後,將更難干擾!而這種有整體構想與配套的量多、單價低、分散、機動、整體(載臺+指管系統)存活韌性佳、致命性強(lethal)的兵力構建,正是美國所最希望台灣更努力投注的建軍方向,如今被取消,實在可惜。

一如「岸防巡航飛彈」或「智慧水雷」等目前正在推動的軍售案般,存活性佳的飛彈快艇是美方長期以來高度肯定與指明支持的建軍項目。如今海軍因採購魚叉岸防飛彈系統,導致預算吃緊而無法執行突擊艇案,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個美方多年來也一直建議支持的「不對稱戰力」建軍構想、又早已通過嚴謹建案審查程序的案子,突然被宣稱「不符合作戰需求」,軍方恐怕就難以自圓其說了。

國防施政應重視延續性。尤不宜恣意推翻已完成建案、奉核編列預算執行了兩年的案子。否則不僅凸顯軍方前後邏輯矛盾,且此案當初係經國防部暨國安會正式核准,如今卻公然否定二者所核定之作戰需求,豈不狠抽了上級長官耳光?

微突艇其實不僅符合國軍作戰需求,也符合創新、非對稱的原則。圖為光六飛彈快艇。 圖/中華民國海軍
微突艇其實不僅符合國軍作戰需求,也符合創新、非對稱的原則。圖為光六飛彈快艇。 圖/中華民國海軍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