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辦大學系所評鑑,是不是就像停辦健康檢查? | 黃俊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停辦大學系所評鑑,是不是就像停辦健康檢查?

圖/台大提供
圖/台大提供

日前教育部宣布從今年開始停辦各大學的系所評鑑,這個消息一出,就在許多學術圈朋友的社群網絡裡引來一波波的洗版及叫好聲,舉國歡騰的景象,可以想像這一股鳥氣大家已經憋了多久。

但是等到事情稍微塵埃落定之後,卻也開始有不一樣的聲音發出來,有人憂慮這樣的發展是不是也會讓大學無法發現一些看不見的危機。例如,如果把大學評鑑看成是一種「健康檢查」,透過像這樣的外部檢查,才有機會發現一些沒有徵兆或是無法知覺的問題(請參考林崇熙教授的臉書公開發文)。畢竟大學裡面有許多問題不是那麼地顯而易見,一群同溫層的人擠在一起,很難看見自己肚臍眼下的問題,就像我們偶而都需要進醫院做檢查,才能透過特殊的照影來發現一些隱藏的疾病。但是贊成廢除的朋友則認為,以健康檢查來比喻大學評鑑是一種謬誤,並批評現行的大學評鑑除了有許多方法及目的上的錯誤之外,更摻雜盤根錯節的權力關係,因此容易衍生弊病(請參考周平教授的臉書公開發文)。因此基於評鑑制度在台灣社會情境中許多先天結構上的限制,大學評鑑不僅名不符實,更造成諸如過勞、欺騙、造假等問題叢生。

如果不做健康檢查,大學病入膏肓怎麼辦?如果健康檢查虛有其表,不僅白忙一場還可能誤診?其實兩種觀點都有它的道理。但是我想,「健康檢查」如果要有效,其實有一個先決條件是一定要成立的,那就是「當事人真的很想知道自己的健康情形」

年前一位台積電工作的老朋友,說他每年都會慎重地去做一次高級的健康檢查,就是那種包含640切冠狀動脈攝影檢查及腦部磁振造影的頂級套餐,因為他覺得自己的健康跟家人的幸福連結在一起,為了擔負這樣的責任,所以多少錢都得花。可以想像的,他會非常珍視自己的健康狀況,並時時監控注意。

我又有一位朋友,平時有高血壓的宿疾,但是又喜歡在應酬時喝兩杯,因此常被太太抱怨。所以每次要出門暢飲前還是會乖乖地量血壓作為交代,只是會用各種方法量到血壓是正常值為止,然後再高興地跟太太報備出門。最後,我還有一位朋友當年為了逃避兵役,把自己吃成像一隻豬,再因為體重過重的理由免於服役。只是那個體檢過程,醫檢人員把他當賊看(當然他算是)而嚴格地挑三揀四,當事人也無所謂,因為他只是要透過健檢的資料認證來遂行自己的另有目的。所以醫院的健檢中心往往會呈現出一些很有趣的場景,自費、公費兩樣情,表面上看似貴賓區與賤民區的差別,骨子裡其實是玩真的與玩假的區別,所以嚴肅的程度、應對的規格就差很多。

大學的系所評鑑如果是健康檢查,那應該是哪一種呢?在目前的處境中,其實這三種模式都存在。我曾看過學校在系所評鑑時用舞龍舞獅的鑼鼓陣來迎接評鑑委員下車,把委員們捧成君臨天下的太上皇,只為了方便未來招生用的宣傳或是作為爭取教育部獎補助款的利基。我也看過有單位主管主動向校方爭取辦理自我評鑑(因為有部分技職類通識教育未在教育部系所評鑑之列),並細心地依照學校狀況納入學界及業界的委員觀點,實事求是地只為了進行自我提升來讓學生受益。

教育部取消這種「強制性」的評鑑要求必然是正確的,因為健康檢查永遠只有在自己想做、自己想瞭解的情況才會有效,況且取消強制性的要求並不代表學校不能自己進行相關的健康檢查。所以「系所評鑑」最終是不是能夠成為大學健康檢查的依據,其實取決於大學主事者自己對於健康的詮釋及心態,「評鑑」本身不是萬惡的源頭,重點應該在於如何能夠把大學的理念從被馴化的體制中解放出來。

由於近代學術分工的日益細密,老實說,我常常懷疑台灣到底有多少大學校長是在打算參選校長那一天才開始想像大學的教育應該是什麼,所以才會讓這種僵化的自我管制可以維持這麼久。如果透過這一次的鬆綁,可以讓越來越多的大學主事者能夠誠實地面對自己學校的健康問題,於是仔細地思考該如何健康,進而依據自己的家族遺傳史(或病史)打造一套與眾不同的健康檢核表,或許這樣大家就比較不會再抱怨台灣只有一所「教育部大學」,而老師們也比較不會常常覺得自己總是白忙一場。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