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中心」會是柯文哲的燙手山芋? | 陳樂融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北流中心」會是柯文哲的燙手山芋?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北市政府在文化局長劉維公任內,成立第一屆流行音樂推動委員會。2013年2月到2014年12月底,我受邀擔任委員。12月9日開完最後一次會,第一屆台北市流行音樂推動委員會畢業了。

雖然說好這個委員會不限特定議題,但背景當然是因為難產多年的「台北流行音樂中心」(簡稱北流)。號稱要成為市府扶植流行音樂產業整體發展的智囊團,終究每次開會還是以北流議題為主。

由文化局長兼任委員會召集人,何時召開由局裡決定,每次議題由局裡決定。外部委員從吳楚楚、段鍾沂、王祥基、倪重華、張四十三、楊錦聰、丁曉雯、薛忠銘、林克華、馬天宗等數來,不能說不算一時之選,但主導性畢竟牢牢抓在官方手中。

當初受邀就跟局長說,不希望流推會是橡皮圖章。他跟我保證絕對不會。事實上的確不算橡皮圖章(我們屢屢開砲不斷建言),但是流推會是把好的手術刀或挖土機嗎?當然也不算。

莫說我老悲觀,莫說我一下棋便想到好幾步外,在流推會開張伊始,我就看到這種組織架構職能有限。

各方業界專家當委員,但執行還分布在文化局一科(文創發展科)、四科(文化資源科)乃至近期新設立的五科(文化建設科)手上。我反應過流推會的決議要快速推動,能否有委員會轄下的任務型辦公室,統整各方需求與府內橫向聯繫。

最後有了個流行音樂專案辦公室的勞務採購案,但做的事情幾乎只是配合執行一科的北流軟體建置業務,跟我心目中成為流推會決議的「下手」或北流和產業界對話的「窗口」,相去不可以道里計。

二十三個月內開十次會,不可說多,但以社會上的協會、工會、基金會等的董事會、理事會開會頻率看,也不能說太少。但距離我希望流推會扮演的角色、進度、頻率、品質,終究差很多。

公家機關畢竟不是任何一個民間人士開的。在有限的權責內,我和某幾位委員都盡力了。尤其,我和丁曉雯(加上後期的馬天宗),比起多數委員,深入參與過不少由四科、新工處或宗邁建築師事務所召開的設計工作坊,意圖把產業需求與建築設計,在各種限制下,達成較好的結合,希望將來北流中心不要成為蚊子館,不會是被進駐的使用單位詬病的腦殘園區。

結果,解決了某些問題,永遠有新的問題產生,公家機關,就是很容易讓置身其中的人有鬼打牆的被迫害經驗。在畢業典禮的此時,回頭想想諸般發展,發現音樂人還是太傻了。北流中心面對的絕不只單純是「設計」問題,而是從一開始中央地方纏夾不清的定位、策略與經費問題,而且到現在並未真正解決。

身旁的公務員、建築商、監工商、還有市府其他相關建築師、學者,多數早身經百戰,北流在他們眼中不過是「另一樁工程」罷了,他們大概覺得音樂人怎麼這麼難搞、特別囉嗦?

不否認文化局劉局長和這幾年來某些市府員工,在推動北流基本成案這件事情上的努力,但從結果論,我得說台北市和文化部,沒有盡全力讓它航向更好的航道。

柯文哲市長上任後,流推會是否有第二屆,第二屆成員會是哪些人,新上任的文化局長和流推會委員,要花多久了解這個計畫的來龍去脈和重重陷阱,留任的這些職業公務員(從文化局到新工處),會如何跟新局長、新市長報告此中原委,會從自身行政作業便利考量,省略或迴避多少專家們曾貢獻的苦心孤詣、摸索思考與殷殷叮嚀,我拭目以待。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