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大學為什麼不能用公共資源向學生傳教? | 周偉航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國立大學為什麼不能用公共資源向學生傳教?

圖/MiNe(CC BY 2.0)
圖/MiNe(CC BY 2.0)

成功大學的通識課程「存在、愛戀、也瘋狂」在近日引起性別學界與公共知識份子的一陣嘩然。這課程表面上是兩性趣談類的閒散課程,卻被性別學界質疑其毫無學術深度,只是在傳達或強化兩性的刻板印象。

我認為性別學界的批判還真是太「友善」了。依其「最初」的參考書目和修課學生對授課內容的轉述,我認為這課八成是信基督教的老師想要傳播自身的宗教性別理念而開的。所以這不只是「強化性別刻板印象」的問題,更涉及「國立大學課程是否可用來傳教」的嚴肅議題。

關於這課程的宗教性,其他鳴人堂文章已有些整理,於此就不再重述,我只強調光是其「最初」參考書目嚴重偏向單一宗教,以及現有授課內容多在強調男女的「全稱」差異,就可以看出其宗教意味。(延伸:為什麼成大通識課「存在、愛戀、也瘋狂」令人瘋狂?存在在這世界上談戀愛是很瘋狂的。

依學術標準進行的講授,會避免提出「男(女)人都/多半/常/是XX」的主張,因為這種說法很容易讓論證變得不健全,除非你就是要批判這些主張。而這種「全稱」論述方式常見於宗教文本,因宗教文本是傳遞權威信念,想建立明確的規則,所以會簡化世界的組成要素。

依修課學生的轉述,這課程充滿大量上述「全稱」或近似風格的語句,而且教師並非採取批判立場來看待這些主張。所以我認為「參考書目」搭配「授課內容」,其傳教性質已強到不太需要其他旁證。

成大在審查階段會放這種課程過關,可能和審查委員只看大綱,無法判斷這課程的宗教性有關。那各方質疑之後,該怎麼辦?有人說性別部份可送性平會,但宗教部份可沒有「宗平會」可以審,那還有補破網的方法嗎?這可能就要看成大相關部門領導者的智慧了。

我會這麼肯定這課程有宗教性,是因為我本人就曾參與大學內「福傳課程」(就是傳教啦)的課綱擬定,不過我是在宗教支持的私立大學,協助將過去宗教味太濃的課程內容轉化為能符合客觀學術標準的架構。

就算是在宗教支持設立的大學,依現有法規與教學倫理,也無法直接在課程裡傳教,因為這會破壞大學應有的學術性與批判性。那該怎麼做呢?

許多大學設有宗教系所,其研究方式仍屬客觀,力求不偏於特定價值立場。依我和這些宗教系所成員互動的經驗,越好(排名越高)的系所,就算其教師有虔誠的信仰,但於進行學術討論時,仍能依研究專業標準而為之,也能傾聽對於自身宗教的激烈批判。這種學術、信仰分明的態度,格外讓人尊敬。

次一級的宗教課程或系所,則可能出現半學術半傳教的狀況,但多半不會(敢)帶有強制性,就算上完仍反對他那套說法,也不至於不及格。不過這樣就可以過得了「道德門」嗎?

不行。我之前參與的課綱修訂,就是想把這一級的狀況提升到前一種去。課程仍可著重特定宗教的介紹,但任何理念都應以學術方式進行批判。

再次一級的,當然就是要學生接受特定宗教理念,並且想達成一定的傳教效果。依當前的台灣的教育制度,這做法當然不被允許,但我知道還是有學校偷偷這樣幹。

那成大的這課程是哪一類?因為他們才上了三四次課,沒辦法直接論斷成績部份,我想不如就從其現在就有的教學倫理問題來思考。

該課程一開始列了許多基督宗教傾向的參考書目,後來被人質疑,就拿掉所有基督宗教書籍,這代表他們自己也「心虛」。

其次,上課時教師所提的性別價值主張,就學生轉述的部份,的確也是基督宗教式或保守主義的。更大的問題在於,教師並未主動揭示這種宗教或保守背景,而是想以客觀的角度來表達這些價值立場,這就會產生倫理爭議。如果想在課程中傳教,不妨大方講,讓學生都能知道這種目標性,他們接不接受是一回事,至少這樣就沒有「欺瞞」的問題。

再者,如果自身的特定宗教價值觀真那樣好,那就拿出來用學術方法錘打,讓大家一起批判。真金不怕火煉,直接擺陣出來,若能百戰百勝,不就更有說服力?不敢這樣做,只怕不是為了學術中立,而是為了保護「痛腳」。這又有一絲惡意存在。

最後,這些授課主題,真的是教師的學術專長嗎?我個人也開通識課程,通識課在過去二十年的發展過程中,當然有許多亂開的營養學分,我也一度想開「打坐與冥想」,讓所有同學一起沉思默想兩小時。

但近年各校對於通識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通識不能只是本系課程的簡單版,也不能只是團康活動,而是要在考量各院系學生平均知能的狀況下傳達個人專業知識。

參考成大本課程開課教師的相關專長,我想這課程在專業面上,或許還有一些疑義。不是說沒出過相關論文、著作就不能開,但這些不同系所教授組成的團隊,以「科際整合」的方式來開課,到底體現出何種「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和純性別領域出身的學者,有何關鍵差別?

如果沒有專業與加乘效果,整合再多大教授,不也仍是榕樹下長者閒聊的等級嗎?我比對了其他成大的通識課程,發現幾乎所有課程都非常貼近一般大學的通識課標準,就這門課相對特殊,不知是何原因。

更嚴重的問題是,成大並不是基督教學校,而是國立大學,其校務與課務運作有很大成份是來自國民的稅金。成大所要承擔的道德責任,在相當程度上會與政府所要承擔的責任相類,這當然也包括了「政教分立」。政教分立的應用原則有許多,但原則上都繞著「政府資源不應用以支持特定宗教」這條。

那,拿納稅人的錢,傳「你信的教」,或說是傳「你信的教的價值觀」,好嗎?這會成為涉及資源分配的正義問題。國立大學的主管單位應該更意識到這種行動的在道德上的嚴重性。

我們不可能在大學之中完全排除宗教與其價值觀的影響,但我們應該注意公共資源是否會以不公平的方式利用:你讓A教利用公共資源傳教,那B教呢?也來開門課,傳他們的想法?那開課比例問題呢?依全國信眾比例?教授信徒比例?

最好的解決方案,或許是完全不開這種有爭議的課程,或是開設真正的宗教研究或性別研究課程,回歸當代大學探究與傳達學術知識的任務,即可避免這種問題。

但我也知道總會有人這樣主張:「何必這麼認真呢?通識課就隨便上上,大家開開心心,笑一笑就好嘛!」

那也沒關係。只是之後談到大學發展困境的時候,你們嚴肅的表情,可能會讓我笑場就是了。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