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無外敵則恆亡:國家為何能「團結」? | Cheng Lap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國無外敵則恆亡:國家為何能「團結」?

photo cedit:Erepublik
photo cedit:Erepublik

作為一個遊戲設計師,我以前觀察過一個網絡遊戲,叫作《電子共和國》(eRepublik)。

《電子共和國》看來是網絡戰爭遊戲,但這遊戲的設計是,一場戰爭必須以國家的國民,主動去參與才會有戰鬥力。就算你是總統和國會,也只能通過宣戰法案,去動員國民參戰,可是其他參與者如果不願意幫你打仗,也只是無兵司令。故此,說服自己的國家的人,持續上線,而且願意到戰場主動按下攻擊,才會有戰鬥力。

就算你的國家有大量金錢,有大量人口,但大家對總統命令沒興趣,無心參與攻擊,而自己到處跑去別的國家當傭兵也不管自己國家發生甚麼事,這國家還是會被擊潰。故此戰爭打的不是遊戲裡的一個數值,而是真實參與者們的「民心士氣」。

在裡面,你可以觀察到一個現象,每當國家處於和平狀態,也就是沒跟任何國家認真開戰的時候,大家就會開始吵架,互相攻擊,內鬥,爭風吃醋。沒有例外,就算處境上是多理想,但是只要沒有對外戰爭,就會走向分裂與內戰。

相反,一旦出現了外敵,不論是主動侵略別人,還是被侵略。整個國家的精神就會回來,那些小的爭議就變得不重要,大家很容易體諒互相不好的地方,並且更用心的處理並面對這些更大的危機。

這其實很挑戰我們的常識,我們自少都被教育,覺得,和平是好事,不受戰爭威脅是好事。在《電子共和國》裡,裡面的參與者也常常被這樣的問題困擾,就是:「為何要打破和平呢?和平不好嗎?和平不等於正義嗎?」

但客觀現實是,越和平,參與者就越多爭執,越會退出遊戲,越心灰意冷。和平的環境,不是平靜祥和,反而是「沒有希望的停滯」。

面對共同的威脅時,的確會有些人是會崩潰逃走,但更多人則是會慢慢展現出平時不會有的偉大情操。對於同伴更為珍惜而且信任,這有一句成語可以形容,就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這句成語本來常用來形容一些人,在富貴之後變得狼心狗肺,但當你倒轉來理解這個成語時,就是有一些人平時雖然對人不算友善,但在患難時他們卻會變得可靠。

以前我看過一本書,叫《戰爭心理學》,裡面引用研究資料的例子,就是以色列。研究的時期是海灣戰爭時,以色列受到伊拉克的飛雲導彈攻擊,伊拉克的用意自然是想恐嚇以色列。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怎樣?

受到伊拉克攻擊的以色列國民,一開始的確是被震撼,但慢慢的卻在威脅中產生了一種共同感,並產生同伴意識,反而令這些人變得友善彼此,容讓,互相幫助,不僅沒有大亂,犯罪率還下降。也就是說,被伊拉克攻擊不僅沒有如預期一樣的使社會大亂,反而造就了以色列真正的團結。

一個強大而被雙方認同的外在威脅,令大家都共患難,而這個共患難,就是團結的本質,團結是因為要對抗共同威脅而存在的。不論它是天災,人禍,還是強敵,也許這就是人類的本性。

如果無視了這點,沒有一個共同的威脅,卻去提倡團結,那基本上就是不可行的,很多人批評自己人不團結,說這是「民族性惡劣」,是否有考慮到,其實沒團結,是因為我們沒給予了大家足夠的團結理由?

當然,這只是一個推論,一個假設,團結的必備條件,就是共同的外在威脅。可能你並不贊成這個想法,而我寫這篇文章,就是想指出,至少我觀察到的現象就是如此。

我們常說社會內裂,黨派惡鬥,甚至黨派之間再內鬥,我們說這是因為大家不團結,但要達成團結,是否到處要大家團結就能達成呢?團結靠的是甚麼?

很可能答案,就正是「大家認同的共同外在威脅」。如果我們認真想要團結國家,那麼,我們就要認真的想,我們的共同外在威脅是甚麼,以及讓大家都認同它是共同外在威脅,那國家就可以團結起來。而不是不斷叫大家團結,好像團結是必要和道德的,卻沒有想到怎樣去建立這個團結,為團結而團結。

不論你是否要接受這個說法,至少考慮一下。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