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韓國】貧富差‧英雄‧自殺,二鑄「間差社會」(下) | 陳慶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再寫韓國】貧富差‧英雄‧自殺,二鑄「間差社會」(下)

圖/《來自星星的你》
圖/《來自星星的你》

第三點,有關於韓國間差社會的形成,我們可以看到莫過於在韓國社會內「貧富差距」的問題。

首先,透過「客觀」(?)的數據,我們看到韓國社會內貧富差距擴大的問題勝於臺灣,且還繼續在韓國境內蔓延燃燒中;根據調查,韓國年收入10億韓幣以上(約台幣2,450萬元)的富豪,在3年來(2009-2012年)每年增加百分之20,而根據韓國統計廳的《2011年社會普查》報告,認為自己是社會底層的人,從1988年首次調查時的百分之36.9,升高到百分之45。對於未來,幾乎韓國全體人民都悲觀以待,因為將近有百分之93的韓國國民認為,10年後收入差距會更擴大。且在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簡稱OECD)的調查中,韓國國民的幸福指數,在34國中排名倒數第3,自殺率全球第一1

數據不一定代表客觀真實,從年輕人的口中、流行語,我們更能貼近這樣的間差社會,因為在韓國當地也流傳「地獄朝鮮」(헬조선)或者是「88萬韓幣年代」等流行語,來諷刺社會內貧富差距繼續擴大的現象。這些流行語都一再再回應著,截自2015年10月南韓政府就業勞動部的資料,顯示韓國國內將近有110萬名年輕人難找到工作,而其中有高達百分之32是靠兼職或打工來維生,甚至出身名牌大學(S.K.Y.)的學生也受到影響,且在當年6月,青年失業率竟高達百分之10。

但在這裡,與其堆積一些客觀數據,來凸顯加強韓國貧富差距嚴重的論點,筆者倒寧可從另外一個方面,也就是「文化的深處時常並不在典章制度之中,而是在人民灑掃對應的日常起居之中。一舉手、一投足,看是那樣自然,不加做作,可是事實上卻全沒有任意之處,可說是都受著一套從小潛移默化中得到的價值體系所控制」2,在貼近韓國人的日常生活世界內,即所崇拜的「英雄」角色這一方層面來思考。

美國的影集,所呈現出大多數西方人崇拜的英雄,多屬為「超人級」的,即力量異於平常人的英雄,如蜘蛛人、超人、浩克,或者是鋼鐵人等,這些英雄身影,我們都可以時常在美國影集看到,故美國的英雄,我稱之為「超人英雄」;而日本影集所崇尚的英雄,反倒是屬於「平凡人的英雄」,如《麻辣教師GTO》的鬼塚老師,以及《半藤直樹》中敢跟日本學校、公司體制,諸如終身雇傭制,以及年功序列等,對抗的小職員,這些都可以讓人看到日本人崇尚的英雄,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

那麼,韓國人所崇尚的英雄是什麼呢?也就是更為現實、更為可見、更為量化的「財閥英雄」。因為,每個出現在韓國影集中,特別是連續劇,主角百分之80以上都是財閥、富二代,有這樣的「英雄觀」反應出來的社會,無疑是貧富差距、間差巨大的韓國社會,不然,怎麼會有這麼多的「財閥英雄」呢?

對於韓國人而言,要成為「英雄」,有著如同西方崇拜異於常人的力量的超人情節還不以為奇,可別忘記如廣受歡迎,火紅的韓劇《來自星星的你》(별에서 온 그대)內的男主角都教授,他也是活了好幾百年,底下累積著龐大的資產呢。易言之,要在韓國當外星人,也必須要有錢啊!

若是影集中出現的主角出身平賤,沒關係!韓國觀眾都知道,主角之所以還未成為英雄的原因,在於還沒有被財團的爸爸發現他是親生兒子,或者是尚未魚躍龍門,勾搭到有錢人家的兒女,最終結局他會「發達」,會進入「財團」,會成為「英雄」的。

你說,這樣刻意強調出財閥英雄、富二代的連續劇,且同時廣受觀眾喜愛的影集,它沒有反應出韓國貧富差距如是懸殊的社會風貌嗎?

要成為韓國人當代的英雄,首先要有錢3,連韓國當地寫作《韓國人文化定則》一書的作者——鄭秀福(音譯, 정수복)也如是認為,因為他在此書中,以韓國傳統「儒教」為中心進行論述,認為韓國人文化定則有兩大類,一個為「根本性的文化定則」,另一個為後來的「派生、後起性的文化定則」4。在所謂韓國人「根本性的文化定則」內的第一項就是「現世的物質主義」。換句話說,等同筆者在此所提到的「財閥英雄」,也就是他所強調的「金錢萬歲主義」。

而這樣間差社會流動在韓國社會各個層面,它是一種動態的形容,非「有情社會」一詞固定、說死了韓國社會,如盛行在韓國社會內的「相親」(맞선)風氣,究竟該說是間差社會下產物,還是反過來加深間差社會結構呢?

在上方筆者提到了,強調間差、貧富差距大的社會,以及敬語、半語發達的語言體系中,韓國人為了生活奔波,誰都不希望成為如同筆者在前方所言的「失敗的韓國人」,即酗酒過日、漢江上的跳客,故連同自己戀愛時間也相對減少。而這時候,韓國人為了自己一生的終身大事——「結婚」,最快步入禮堂的方式,莫過於「相親」;而「相親」方式也頗為簡單,即對方處於適婚年齡,跟婚姻仲介者(或者是朋友、父母親介紹的都有)提出基本的個人資料,如年紀、畢業學校、職業、年收入、家中父母是否建在等等「條件」,仲介者就會幫忙去尋找「條件」相合適的對象,當然雙方都是以結婚為前提進行會面,交往個三個月、半年,馬上步入禮堂的人大有人在。

而此「相親」模式,最有利的一點,就是不會找到跟自己「差」太多的人,即與我的社會地位、條件、距離相差不會太多的人出現,且又可以減少浪費在談戀愛的時間。但犧牲戀愛時間,韓國人也不覺得太可惜,只要我把自己事業搞好,能成為一位「小」財閥英雄,到時候不怕找不到對象,要結婚馬上相親即可,因為,在那邊也已經有跟我一樣抱持著同樣想法的人存在了。

老掉牙的提問,你要愛情還是麵包?我想大多的韓國人都選擇後者——麵包。

但同樣地,「相親」最令人詬病的是,讓人無法享受到浪漫愛情過程。曾記得一位韓國友人,對著筆者比喻韓國當地盛行相親模式,就像人上市場買豬肉一般,而這時,顧客看著這塊豬肉的價錢、品質,以及自己手上帶有多少錢,才能決定買不買、要不要買這塊豬肉……

的確是很好的比喻。

但存在於韓國社會內,最為深層、絕對的間差,乃是在「生人」與「死者」差距。

眾所皆知的,在韓國當代社會,自殺率極高,有錢也不會幸福的年代,受不了壓力的人在這個社會內,程度輕微者以酗酒度日,藉此來逃避他人眼神。因此筆者認為韓國人之愛喝酒,乃是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死亡(自殺)的儀式,而程度嚴重者,無疑的,就是在夜深人靜前往漢江一跳,或者自殺尋短。但我們驚訝的是,不論是在學校、地鐵或者是漢江,甚至是軍隊等,這些自殺場域是寂靜的,也就是說韓國到目前,對於發生在國內的自殺率高漲的現象並沒有想出一個解決的方法,死了一個學生,只不過是因為他受不了壓力罷了;死了一個軍人,只因為他受不了在軍中的壓力;有人在地鐵站內跳軌而死,更是要不得,因為怎麼能讓他人的死,影響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呢?

韓國人的死是寂靜的,之所以寂靜,在於韓國人太習以為常這種失敗的韓國人最終的尋短方式。

在自殺風氣盛行的韓國社會內,「生人」與「死者」才是這個社會最大的間差,最極端的距離。因為你失敗,所以你必須自己想一想,如何在這操心他人目光、間差的社會下繼續生存之。

酗酒,或自殺(?他殺)5

綜言之,我們從學緣、地緣、韓語體系、人與人之間的稱呼、財閥英雄、相親風氣,以及韓國人習慣的自殺(他殺)現象,你說,這樣的韓國社會不是一種「間差社會」嗎6?而這樣間差社會,無疑地,是與當地生活在此處的人們發達的被害意識相連結,建構出來的一種新的觀看韓國社會的角度。

當然,我們在此尚未窮盡間差社會的現象,因為它還在流動、產生、變樣中,但比起用靜態的「有情社會」一詞來形容,我想「間差社會」才是當代韓國社會的最本真面貌7

 

註1:

資料來源:幸福無感 韓自殺率全球第一

註2:

語出留英學子——費孝通,《初訪美國》一書。

註3:

若我們回頭反省台灣影集內「英雄」,我們可以說幾乎沒有「英雄」這樣的形象人物存在之;即使是大家第一想到的是強檔國片《賽德克巴萊》內的出草原住民、反抗日本殖民地英雄,但是就今日台灣如此深愛著在各處「借」用著日本文化,我們可以說,當代的台灣是沒有「英雄」存在的。

註4:

概念的原韓文為:「근본적 문법」與「파생적 문화적 문법」。

註5:

有關於韓國人的自殺場域分析,請參閱筆者在鳴人堂中,發表的〈他人即地獄〉一系列死亡分析。

註6:

當然,構成這裡筆者所新創的「間差社會」一術語來形容韓國當代社會,其實還有很多主因,比如大家所認為的「儒家文化」對於韓國社會、韓國人思想,以及韓國禮節、行為舉止等等,都有其影響,而這有關於「儒家文化」影響面,在市面上已經有很多人進行討論,且有著卓越的研究成就產生,但畢竟這樣的課題屬於學術「思想史」,在這筆者也只能稍微提點之,而構成「間差社會」的種種原因,甚至發酵的面貌等,也有待我們之後的撰文、考察。

註7:

而有關於「他者」的論述,即臺灣「平感社會」、日本「點格社會」結構分析,請參閱筆者《無鏡の国度—臺灣人「借」的意識》、《死亡的吟誦—日本人「點」的意識》(唐山出版社)二書,以及其他撰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