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寫韓國】以熱治熱?天氣越冷,女生裙子越短? | 陳慶德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再寫韓國】以熱治熱?天氣越冷,女生裙子越短?

photo credit:路透社
photo credit:路透社

骨咄犀,蛇角也,其性至毒,而能解毒,蓋以毒攻毒也。

—明・陶宗儀《輟耕錄》卷二十九

在前面的撰文,筆者陸續分析過韓國人的飲食文化,如石鍋拌飯、紫菜包飯、飯鍋巴(茶)等等,以及餐桌上的擺設、湯匙的運用,除了發現充滿「被害」意識的「攪拌」動作之外,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一提到韓國飲食莫過於「辣」的印象。

一說到韓國人愛吃「辣」,不得不提臺灣散文大家—周芬伶老師,在〈君不吃〉一文內,也指出韓國人吃辣就像上癮一般、像自虐一般,越吃越辣,越辣越好之觀察。

又如同韓國當地時常也可看到店家貼出誇張的標語來宣傳。從最簡單的宣傳標語,有如以「地獄拉麵」(지옥라면)一語,來宣傳店內特辣口味的拉麵。誇張一點的,如同在筆者居住的大學校園附近鄰里,一間以紅辣椒與紅色為印象,裝潢顯眼的辣炒年糕店,在店門口上,看到老闆精心設計、告訴顧客店內所販賣的辣炒年糕,辣醬層級有五級的看板。第一級的辣為「不辣」(안 매워요),第二級為「挑戰看看吧!」(도전해봐),第三級為「辣嗎?」(매울까나),第四級為「嘴巴著火啦!」(입에불나),而最高級的辣,乃是「피똥싸게」,意指的就是「讓你吃完拉出血紅大便」等,都在誇張地形容韓國人對於辣醬的偏愛。

圖/作者自攝
圖/作者自攝

但除了「辣」之外,在韓國人觀念中,食物不僅僅是做為食物,還作為一種補藥。甚至在韓語內,還有著「心身一如」1(심신일여)一語。身心一如,簡單的說,就是針對人體比較虛的某部位,食用相關飲食來補身。但據筆者看來,在韓國人日常生活中,「心身一如」的概念,卻是以一種刺激、極端的口感方式出現。而韓國人平常藉由口感的刺激來鍛鍊身體的現象,可不僅僅是在口味的「辣」上,在「溫度」的範疇上,也是可以成立的。

韓語內有著「以熱治熱」(이열치열)一詞,意思雖近中文的「以毒攻毒」。但兩者仍有區分,因為中文的「以毒攻毒」解的是「毒」,形容人體體內「攻擊」(攻)狀態的用語;而韓語內的「以熱治熱」,解的是「熱」,且非是一種互相攻擊形式,反而是一種修練、鍛鍊之過程,故用「治」一詞。

何謂以熱治熱呢?如同字面意思一般。在韓國人思維中,天氣越炙熱之時,越要吃熱滾滾、辣燙的東西來增強體力,如同韓國人習慣在夏天小暑與立秋之間,一年最悶熱的的日子——三伏天(삼복천)——吃上一碗滾燙的「蔘雞湯」(삼계탕)來增強體力。換言之,韓國人每年至少都有那麼一天,以熱治熱地來鍛鍊一下自己。相較於中文的「以毒攻毒」,人的一生中,還不一定會有機會,可以遇上一次(以毒)「攻毒」的機會呢。

甚至被詬病的「韓國人愛吃狗肉」的印象2,在韓國鄉下地方,或者是上了年紀的韓國人,總愛在高溫三十多度的夏天,或在感到疲累時,來碗熱滾滾的「補身湯」(보신탕),或者是「四季湯」(사철탕,以上兩種都指狗肉鍋)來補補身體,因為他們相信以熱治熱,在越熱的天氣下,來上一碗熱鍋越能增強體力。

這就像吃辣一般。

越熱的天氣,越要享用治熱的料理來鍛鍊(自虐?)自己。而這種對於口感的刺激、身體的冶鍊,還可以在韓國人感冒時看到。韓國人感冒時除了吃藥之外,他們也愛在入睡前,穿上一件大毛衣,戴上毛帽,圍上圍巾,將自己包得密不透風把汗逼出來,希望今晚一覺過後,感冒可以痊癒。萬一不行的話,最快的方式,就是直接上醫院打上一針退燒針,退燒消病最快,而這些都可以看到韓國人「以熱治熱」的實例。

圖/作者自攝
圖/作者自攝

相反地,在溫度零下五六度的冬天,韓國人可就變成「以冷治冷」了。只要在秋、冬天兩季,來到韓國旅遊的人,都對當地秋冬街道風情大感訝異,因為在街道上,隨時都可看到即便是下雪天,頭帶毛帽,脖繫圍巾,上半身穿著厚重羽絨大衣,下半身卻穿著短裙的女生,且不分男女,在手上都拿著一支冰筒,大嚼起來。

韓國人對此場景習以為常,甚至在韓國男生口中也流傳,韓國當地女生裙子最短的時候,不是在夏天,而是在冬天,故有「天氣越冷,韓國女生裙子越短」之戲語。且,我們也看到在韓國人的思維內,有著「反正天氣都已經這麼冷且下大雪,不妨來吃個冰,鍛鍊鍛鍊自己身體一下」的以冷治冷之想法呢3

因此,從一般韓國飲食的「辣」、「熱」與「冷」,都可以看到在韓國文化與韓國人的思維中,那透過口感的刺激以鍛鍊身體之現象的存在。

 

1:

此語原本是指「身心合一」的修練功夫,特別應用在如氣功冥想,或者是修行上,而在之後也被延伸到韓國料理、餐桌上。

2:

有關於狗肉的探討,我們在之後也會撰文探討。但在此,可以看到「偏見」也可能成為一種「理解」他國文化的一種可能性,儘管當今韓國人大多已經不再食用狗肉,但「韓國人愛吃狗肉」的刻板,或印象卻是沈積在外人腦海中。這也就是筆者所言「即使誤解也可能是理解對方的一種途徑」一語之意。有關於此,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Hans-Georg Gadamer),《真理與方法》(Truth and Method)一書內,對於「成見」之探討。以及筆者《他人的目光——韓國人的「被害」意識》〈文化差異詮釋方法論——以《韓國三部曲》為例〉(唐山出版社)一文。此篇為筆者「刻意」把長達一萬兩千多字的單篇演講稿抽出來,放在此書前方當作「代書序」,擺脫一般「書序」,成為專文收錄。

3:

或許,我們也可以說,在韓國人發達發酵的被害意識下,有什麼比起在冬天穿起超短迷你裙,更能吸引他人的目光呢?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