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亮瑜/英國「佛系防疫」思維:延緩醫療崩潰、降低經濟衝擊 | 特約作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林亮瑜/英國「佛系防疫」思維:延緩醫療崩潰、降低經濟衝擊

英國首相強森。 圖/美聯社
英國首相強森。 圖/美聯社

(※ 文:林亮瑜,職業醫學科醫師,台大公衛學院碩士,現為倫敦大學衛生與熱帶醫學院博士生)

近期新型冠狀病毒襲捲歐洲,各國皆祭出不同程度的防疫措施。其中甫經歷脫歐政治紛爭的英國,其看似寬鬆的防疫政策,連日來成為各國媒體關注焦點。有台灣媒體將其稱為「佛系防疫」,網路社群上也出現多篇對英國防疫政策的臆測評論。

筆者嘗試透過英國醫療與公衛的角度,檢視英國政府的防疫行動計畫,淺談其防疫政策的形成過程。

「佛系防疫」?實為延緩醫療體系崩潰時間

根據英國政府所公告的行動方案,大致上可分為四期:圍堵(Contain)、研究(Research)、減緩(Delay)以及減災(Mitigate)。圍堵期是早期偵測境外移入的病患,防止其繼續傳播;研究則是持續針對病毒進行各種預防及治療的研究,並提供科學證據供決策參考;減緩期意指減緩其傳播的速度,將疫情高峰拖延直至夏天;減災則是確保醫院能夠維持運作,提供病患照護,並盡可能減少疫情對整體社會的傷害。

根據最新的公告,目前英國已經正式進入減緩期。這些防疫政策的擬定,最重要的考量依據是科學證據的佐證:數個不同領域的專家團體會根據疫情監測、數據模擬等提出科學證據,由四位代表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和北愛爾蘭的首席醫學官員彙整,協助英國的衛生部門做出防疫決策;若有新的科學證據發現,政府也會依此隨時調整政策。

經歷前一週飽受批評的防疫政策後,3月16日倫敦帝國理工大學的研究者針對疫情介入措施發布最新的數據模擬報告,英國政府即在當晚便依此報告調整其政策,呼籲英國人減少各種公眾集會,以及不必要的出國旅行。

新冠病毒爆發後,英國超市遭民眾搶購一空。 圖/歐新社
新冠病毒爆發後,英國超市遭民眾搶購一空。 圖/歐新社

另一個影響英國政府決策的重要考量是醫療照護體系的負荷量。英國的醫療體系是由稅金支付,稱為國民健康服務(National Healthcare service, NHS),也俗稱公醫制度。其醫院、診所皆為政府所有,全民皆可使用免費的醫療服務。

與台灣人的就醫習慣不同,在英國有完整的分級醫療制度,每個人都需要自行註冊一位家庭醫師(General practitioner,簡稱GP);除了緊急傷患可送急診以外,其餘的一般疾病、健康檢查皆需預約家庭醫師看診處置。由於預約家庭醫師看診以及等待轉診的時間冗長,一般人若有感冒症狀,皆會選擇自行到藥局購買成藥。透過這樣的分流制度設計,確保有限的醫院資源能夠留給用在病況嚴重,需住院照顧的病人身上。

根據NHS公布的數據,去年第三季平均病床佔床率高達92%。在醫院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其實不難理解英國政府在延緩期的諸多措施。

根據現有的醫學與公共衛生研究,新型冠狀病毒並無經實證的特效藥,仍以支持療法為主,故NHS建議有症狀的病患先在家自我隔離,若病情惡化才尋求醫療協助。又年輕人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症狀較為輕微,且小於20歲的感染案例並不多;重症或死亡病患多為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故提出「老人在家自我隔離避免感染」的政策。這些都是在疾病已在社區傳播時,防止大量病患湧向醫院,導致醫療體系崩潰的措施。

英國團體抗議政府的「佛系防疫」作為。 圖/路透社
英國團體抗議政府的「佛系防疫」作為。 圖/路透社

防疫政策需考量對社會與經濟的衝擊

除了公眾健康以外,防疫措施對於經濟、社會的影響亦為其政策考量重點。根據英國的行動方案,其原則是「盡可能減少對英國及全球經濟的影響」。以停課措施為例,根據過往的防疫經驗,關閉學校可以有效減少疾病在學童之間傳播,並可間接減少高風險的中老年人感染的機會。

然而,在大部分歐陸國家都已關閉學校進行防疫之際,英國卻仍未宣布停課,主要是考量到對於經濟、家庭的衝擊。根據英國政府的數據評估,若要減少10~15%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則最少需要關閉學校長達3個月,此舉將影響7百萬名學生。一旦數百萬名父母必須請假在家照護小孩,將造成職場人力短缺,至少減損3%的GDP產值,對整體經濟而言可謂雪上加霜。

另根據統計,47%英格蘭及威爾斯的家庭醫師年齡在30到45歲之間,正是承擔家庭扶養責任的主要年齡層,關閉學校勢必會讓目前人力吃緊的醫療體系更加無法負荷。因此即使疫情日漸嚴峻,英國政府仍尚未全面關閉學校。

但即便有實證科學作為基礎,英國的防疫決策依然飽受批評。防疫的政治決策本就需要多方考量各種因素,絕非單一SOP可以解決的。英國的國情、文化、醫療與公衛制度與台灣相異甚遠,並無法輕易比較兩者防疫政策的優劣。然而藉由簡單了解英國的政策形成,仍能給台灣許多啟發。

在面對新流行的傳染病時,除了需要及早開始因應,相關決策措施的形成仍應有實證支持,且決策依據需公開透明提供各方檢驗。此外,台灣目前尚在圍堵疫情的階段;後續進入減緩期甚至減災期時,我們的醫療系統要如何處置?學校關閉等社交疏離措施帶來的經濟衝擊,我們是否有其他因應的對策?這些英國的困境與決策,都值得我們借鑒。

倫敦一處教堂因疫情而顯得冷清。 圖/歐新社
倫敦一處教堂因疫情而顯得冷清。 圖/歐新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