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苗爭奪戰(一):大國力拚技術開發,美中搶當老大 | 徐子軒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新冠疫苗爭奪戰(一):大國力拚技術開發,美中搶當老大

俄國總統普丁宣布,俄國將成為第一個大規模使用新冠病毒疫苗的國家。 圖/路透社
俄國總統普丁宣布,俄國將成為第一個大規模使用新冠病毒疫苗的國家。 圖/路透社

8月中,俄國總統普丁宣布,俄國將成為第一個大規模使用新冠病毒疫苗的國家,由於這是跨時代創舉,因此該疫苗又被暱稱為「史波尼克5號」(Sputnik V,史波尼克1號是世界第一顆人造衛星)。官方指出,疫苗將於近期優先提供給弱勢與緊急所需(如長者和醫護人員),預計明年初就可覆蓋絕大部分俄國人民。

俄國疫苗搶快發布

由於史波尼克5號領先全球推出,且號稱有兩年的保護作用,引起菲律賓、越南、巴西等國關注,並提出訂購或生產的需求。普丁也特別強調,他的女兒已接受疫苗注射,藉此宣揚疫苗的安全性。

然而,俄國疫苗目前仍未通過臨床第三期試驗,且迄今試驗對象只有76人,因此多數專家質疑其安全與效用。普遍來說,第一期測試就需數十人觀察疫苗所激發的免疫反應,第二期需要數百人接種,第三期則需要成千上萬人,以建立對照組。若照此標準觀之,俄羅斯疫苗與俄羅斯輪盤無異,可能會使人民陷於更大的危險

俄國之所以搶快發布,主要原因當然是國內嚴峻的疫情,即使略有緩和趨勢,感染人數仍高居全球第四,疫苗則有利穩定社會。同時,優先研發疫苗亦可形塑俄國的大國地位,以及普丁政權的傑出形象,是極佳宣傳工具。

再者,普丁政權也感受到疫苗民族主義正在蔓延,如疫情爆發之初各國爭搶醫療資源,陷入「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局面。如果他國開發出疫苗,必然以本國優先,再來或許恩惠友邦,但俄國朋友不多,與其受制於人,不如先發制人,還可與他國交易獲利。

先撇開有爭議的俄羅斯疫苗不說,全球至少有165種疫苗在研發當中。 圖/法新社
先撇開有爭議的俄羅斯疫苗不說,全球至少有165種疫苗在研發當中。 圖/法新社

疫苗標準怎麼看?

先撇開有問題的史波尼克5號不說,全球至少有165種疫苗在研發當中,其中宣告進入第三階段的有八種,西方主導的有四種,中國開發的有四種。不難看出,中國和西方(特別是美國)處於領先地位。若無意外,未來中美兩國的疫苗標準將成為全球主流,甚至可以說將凌駕於WHO之上。因此,中美兩國的製造過程與品質,也格外受到外界檢視。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首先於6月底公開疫苗指南,讓有志於此的公司可依循規定,獲取疫苗開發與許可。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也在8月中,發布了疫苗研發技術指導等五份文件,互別苗頭意味濃厚。

像是雙方都強調,在以安慰劑為對照的試驗裡,療效指標至少要達到50%以上,也就是該疫苗至少要比安慰劑有效50%,但中國特別強調效果最好達到70%以上。此外,關於疫苗保護的持久性,FDA沒有具體要求時間,只提到希望在完成接種後六個月內,對所有研究參與者進行安全評估,NMPA則表示一劑至少半年、最好一年。

由於人類對於新冠病毒所知甚少,對於疫苗的標準仍莫衷一是。美國有研究評估,如果沒有任何防禦措施(如社會隔離),那麼在疫情爆發後的90天內,需要向60%以上的人民注射疫苗,且該疫苗必須具有70%以上的效力,才能阻止病毒傳播。但若疫苗效力只有40%至60%,就需要更多的接種,才能免去隔離等措施。

又如WHO曾設定疫苗的高標與低標,前者要求70%的效力和一年的保護期,後者則是50%和六個月。考慮到疫情對於經濟的破壞、疫苗不可能達到100%的現實,以及解除封鎖的時間壓力,大部分專家都認為,50%是合理的底線,重點在於監控疫苗大規模應用後的安全與效力。

疫苗研發宣告進入第三階段的有八種,中國和美國處於領先地位。 圖/路透社
疫苗研發宣告進入第三階段的有八種,中國和美國處於領先地位。 圖/路透社

若無意外,未來中美兩國的疫苗標準將成為全球主流,甚至可以說將凌駕於WHO之上。 圖/新華社
若無意外,未來中美兩國的疫苗標準將成為全球主流,甚至可以說將凌駕於WHO之上。 圖/新華社

接種人數亦是關鍵

由於開發疫苗需要高達數年以上的時間,這次各方競相運用新技術加快時程,像是候選者之一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與生技公司Moderna團隊,以mRNA的技術開發疫苗,僅花了42天就完成,創下歷史紀錄。加速開發固然可喜,但疫苗是給健康的人使用,為避免疾病增強的現象,即使通過臨床測試,也得繼續長期追蹤。

就第三期試驗來說,往往需要觀察受試者一年以上的時間,較能確保疫苗是否可提供50至60%的功效。目前各家疫苗所釋出的訊息,多屬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開始生產使用,這些其實都是權宜之計,不合乎既定標準。

然而,以流感疫苗為例,平均有效率為50至60%,若與流感季節流行的病毒不匹配,效力會更差。縱使不能完全預防流感,仍可減輕患病時的嚴重程度,因此多數醫療單位會建議某些特定族群注射。另外,像是瘧疾疫苗,效力更低,只有20至30%,但從非洲的實踐可知,只要大規模接種,就能達到一定程度的保護

如此不難了解,除了疫苗的效力,讓多少人接種亦是關鍵。即便疫苗符合FDA或WHO的標準,也不是所有人都會放心接種。美國民調顯示約有五成人會接受注射,和流感比例相近;歐洲則介於七至九成,明顯高於美國。美國會這麼低可能與懷疑政府的傳統有關,尤其現在又有川普因素影響,民主黨支持者接受比例更低。

考慮到疫苗供應初期的數量,以及人民願意接受的比例,會有不同的施打策略,美國的研究團隊正在優化模型,將來應可成為各國的重要參考。一項模擬結果指出,如果想將新冠病毒患者數目壓在ICU病房的10%之下,效力50%以上的疫苗就可達到目標;若疫苗效力達到70%,則只需注射半數人口,即可完全控制疫情。

除了疫苗的效力,讓多少人接種亦是關鍵。 圖/法新社
除了疫苗的效力,讓多少人接種亦是關鍵。 圖/法新社

疫苗開發各家爭鳴的不只是時間,還有技術。 圖/歐新社
疫苗開發各家爭鳴的不只是時間,還有技術。 圖/歐新社

疫苗開發各家爭鳴

回頭來看疫苗的實際開發狀況,可以發現各家爭鳴的不只是時間,還有技術。

美國國衛院(NIH)與Moderna團隊在7月底宣布啟動第三期測試,他們嘗試將新冠病毒遺傳物質的片段(也就是mRNA)注入人體細胞,這些mRNA會產生模仿冠狀病毒的病毒蛋白(但非真正的病毒),訓練免疫系統識別並觸發免疫反應

另一組使用mRNA技術的團隊,是美國輝瑞(Pfizer)和德國BioNTech公司。他們同樣也進入第三期測試,差別在於該團隊擁有更多版本的疫苗準備測試。無論何者成功,將會是史上第一個以mRNA製成的人體疫苗,難度很高,但後勢看好,因為技術上可更快地對抗未知的新病毒。

受到全球矚目的,還有牛津大學與英國—瑞典AstraZeneca公司的研發團隊。他們將新冠病毒的棘狀蛋白(spike protein,這種蛋白能讓病毒與宿主細胞的蛋白結合引起感染),與經過弱化、只能帶來輕微感冒的腺病毒融合,使人體產生抗體反應。牛津疫苗已與多國簽署供應協議,也可能是最早在美國獲得批准的藥物之一。

中國方面,康希諾(CanSino)生物科技和解放軍密切合作,以類似牛津疫苗的病毒載體進行技術研發,雖然只進入第二期,但獲該國特別核准用於軍事用途。中國的優勢在於滅活疫苗,即使用喪失病原體複製能力的病毒注入人體,讓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現在進入第三期測試的疫苗,幾乎都來自中國,如科興(Sinovac)、國藥集團武漢生物製品等。

Moderna等企業採用的mRNA疫苗優勢在於快速,迄今尚無此技術應用的先例,因此仍不清楚是否可以大規模生產以滿足需求。而滅活疫苗已經存在多年,雖然技術門檻低,但有效性與安全都得到證明,且能大規模量產,尤其適合中國的生產方式。判斷何者比較適合人類,還要繼續研究,也會影響科技的長期發展。

小結

最新消息指出,為了平息爭議,俄國又宣布將在8月底對四萬人進行測試,可說是第三階段試驗。相關人士更表示俄國可能會在10月進行大規模疫苗接種,11月以後將疫苗交給外國客戶。這種「已生產再測試」的方式大有問題,但對深受疫苗所困的各國政府來說,可能是救命稻草,也可能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

無論如何,疫苗看來是能讓我們回歸正常生活的最佳方式。相較於2003年SARS疫情,本次疫情有幸有不幸——最不幸的是構成全球嚴重死傷;不幸中的大幸則是新冠病毒不像SARS悄然消失,沒有留下足夠的數據、公私部門也缺乏動力研究,而是因其大量且持續的感染,科學家得以開發新技術對抗疾病,這對將來未知的感染危機有莫大幫助。

大量且持續的感染,使得科學家得以開發新技術對抗疾病,這對將來未知的感染危機有莫大幫助。 圖/法新社
大量且持續的感染,使得科學家得以開發新技術對抗疾病,這對將來未知的感染危機有莫大幫助。 圖/法新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