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敵為師百戰不殆:向中國學習以對抗中國的封鎖戰 | 王臻明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以敵為師百戰不殆:向中國學習以對抗中國的封鎖戰

海軍海豹、海獅軍艦,是在1970年代由美國總統尼克森賣給台灣的兩艘二戰潛艦,當時一艘耗費國家1000萬美元,卻沒有任何的攻擊能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海軍海豹、海獅軍艦,是在1970年代由美國總統尼克森賣給台灣的兩艘二戰潛艦,當時一艘耗費國家1000萬美元,卻沒有任何的攻擊能力。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日有知名醫師提出警告,說中國近年來積極在國際藥品市場佈局,搶奪新型藥品的「大中華區」代理權,未來可能會影響台灣取得新型藥品的空間。由於之前BNT疫苗的爭議才剛落幕,接下來新型藥品是否會遇到一樣的問題,攸關國人的健康權益,政府單位已允諾儘快開始研究解決方案。

不過,這樣的情況也說明了中國對台灣的打壓封鎖,並不侷限於政治與外交上,還擴及到許多領域上,軍事方面更是如此。而且與一般人認知的戰時武力封鎖不同,中國在承平時期的各種封鎖,對台灣的國防能力影響更大。

中國封鎖戰(一):阻撓台灣購買武器

中國對台灣的長期軍事封鎖,可以分為幾個層面,最廣為人知的,當然是阻撓台灣從國外引進武器或軍事科技。這最慘痛的例子就屬潛艦,台灣因為中國的阻撓,一直難以購得潛艦,只能以兩艘二戰時期的老舊潛艦苦撐,幾乎完全沒有辦法建立水下戰力。

這樣的情況到了1981年才出現轉機,當時台灣突破重重困難,向荷蘭採購了兩艘劍龍級潛艦,但中國隨即向荷蘭施壓,逼使荷蘭拒絕台灣的後續採購計畫。也讓這兩艘擁有作戰能力的劍龍級潛艦,成為台灣海軍唯一的水下戰力,直到這幾年潛艦國造計畫上路,獲得新型潛艦的目標,才終於露出一絲曙光。

面對這樣的困境,台灣只能從極少數的國家獲得先進武器,其中最重要的來源是美國。但過去美、中關係良好時,美國為了減少對台軍售的政治衝擊,不止在軍售項目與數量上處處設限,嚴格遵守美、中兩國簽署的《八一七公報》,還常常拖延批准時間,嚴重影響台灣的建軍規劃。

至於法國方面,則要等待國際情勢對台灣有利時,才能順勢取得,只是後續的維護與升級,也不斷受到政治因素影響。國軍過去採購法製的幻象2000戰機康定級巡防艦,都曾爆發傭金與司法爭議,是極為慘痛的教訓。但除了美、法兩國,台灣要向其他國家採購武器是難上加難,往往只能靜待時機,低調引進。

中國封鎖戰(二):阻撓台灣輸出武器

中國的另一個封鎖手段,是阻撓台灣對外輸出武器,這樣的打壓其實與阻撓台灣向外採購武器一樣嚴重,因為這讓台灣無法建立自己的國防產業。就以南韓為例,其自製的T-50金鷹教練機,不只供應南韓空軍使用,還已經外銷到菲律賓、印尼、伊拉克與泰國。並依各國的不同需求,發展出教練攻擊機、輕型攻擊機與多用途戰機等構型,讓南韓建立自己的戰機研發、生產能力。

反觀,台灣的IDF戰機,比南韓更早一步服役,也曾傳出友邦極有興趣,但最後因台灣購入美製戰機,使生產數量腰斬,再加上無法外銷的窘境,讓漢翔難以累積研發能量與留住技術人員,只能眼睜睜看著南韓後來居上。

同樣的情況,一樣出現在軍艦與飛彈等武器系統上。台灣的造艦能力並不亞於南韓,但南韓已可為許多國家興建小型巡邏艦或軍用輔助艦艇,一樣有能力自製巡邏艦、船塢登陸艦與快速油彈補給艦的台灣,卻難以獲得這種訂單。更不用說台灣近年來積極投入各種飛彈的研發,雄風三型超音速飛彈受到許多國家的矚目。政府為了讓中科院能打入國際軍武市場,也修法協助其法人化。只是在中國無所不在的打壓下,仍難以突破。台灣只能以半買半送的方式,援贈友邦輕型武器,或出售子彈等小口徑彈藥給某些特定國家。

圖為IDF戰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IDF戰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國封鎖戰(三):阻撓台灣與國際進行交流

此外,世界各國因為中國的施壓,也無法與台灣進行正式的軍事交流,更奢談聯合演習這種他國習以為常的軍事訓練。長期下來的結果,就是國軍變的極為封閉,難以從先進國家學習到新的作戰觀念。過去唯一能與外國部隊定期交流的管道,只剩下來台移訓的星光部隊,與長期派駐在美國的戰機,但前者的效果有限,後者只限於空軍。

近年來,雖然國軍已略有突破,開始派遣小規模的部隊,到美方接受訓練,或邀請美軍教官,來台協助訓練特種部隊。之前也傳出美軍負責協助盟邦部隊訓練的安全合作旅人員,出現在台灣的消息,不過距離大型聯合演訓,仍有一段很長的距離。

中國希望利用這樣的封鎖戰,慢慢削弱國軍的防衛能力,最後達成併吞台灣的目的,是行之多年的陽謀。這在與美國所簽署的《八一七公報》中,就已白紙黑字寫下,要求美國逐年減少對台軍售,不能超越簽署該份公報時的水準。

極其幸運的是,美蘇冷戰的落幕,讓美國聯中制蘇的戰略不再重要,美國回過頭來提防中國的崛起,因此適時出售武器給台灣,以平衡兩岸的軍力。只是隨著中國近年來的快速發展,優勢早已慢慢朝解放軍那一邊傾斜,台灣長期處於這種封鎖戰之下,處處受制於人,也非長久之計。

歷任政府提出國防自主仍難脫困境

過去台灣為了擺脫這種困境,不斷喊出「國艦國造」、「國機國造」等政策,但從近年來籌建新一代飛彈巡防艦的不斷延宕,就可以看出問題的癥結,在於台灣的武器研發與國防工業實力,仍太過薄弱。在中國的打壓封鎖下,又無法順利從國外引進關鍵技術,尋求突破。

歷屆政府在強調國防自主政策時,仍侷限在容易看到成果的武器生產過程,沒能厚植看不到的國防工業基礎。如台灣採購安邦長程預警雷達時,曾與美方簽署工業合作與技術轉移合約,結果十餘年來,進度為零。雖然美方拒絕批准是一個原因,但台灣沒有積極爭取,各單位互相推諉,亦是問題之一。

雖然近年來,政府與國防部已漸漸瞭解這個問題的重要性,在F-16V戰機的升級與採購案中,爭取到在台灣設立維修中心。但距離之前所期望的亞太地區維修中心,恐怕還是有一段距離。而在潛艦國造計畫中,也規劃在基隆設立潛艦園區,希望能帶動相關產業。

不過以目前的情況來看,要像南韓一樣在獲得技術轉移後,為第三國設計建造潛艦,恐怕還是難上加難,未來應該還是以維修台灣海軍的潛艦為主。這些附屬於國防自主政策下的產業規劃,常建構了美好的願景,但實際執行的結果,往往都不如預期。

除了政策缺乏長遠性,人去政息,民間招商不易,也是問題所在。因為在中國的威脅下,參與台灣國防產業的廠商或相關公司,都無法再到中國經商發展。而且中國目前已是世界工廠,挾生產成本低廉的優勢,許多工業零件都以中國生產為大宗,國軍禁止採用中國零件,也增加了廠商履約的難度。

這從近年來軍方許多標案常不斷流標,就可一葉知秋。這些無形的耗損,都墊高了台灣的防衛成本。而這幾年來,中國除了打壓封鎖,更進一步以戰機侵擾的方式來進行消耗戰,讓國軍必需編列更多的維持費,以確保第一線海、空軍裝備的妥善率,很明顯是想藉此拖垮台灣的國防能力。

圖為F-16V戰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F-16V戰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師夷長技以制夷,從中國學起

台灣想突破中國的封鎖與消耗,或許最好的學習對象,就是中國。因為身為共產陣營一員的中國,過去也長期被西方民主國家封鎖,近年來又隨著美、中衝突的加劇,被美國為首的盟國圍堵。中國面對這樣的情勢,對內鼓勵發展軍民合用技術,並利用民間交流或商業往來的機會,取得各種技術轉為軍用。

長期以小步快跑的方式,投資研發各式武器,雖然是不成熟的設計,仍然會小規模生產,以維持自己的軍工產業,並獲取操作經驗。例如:殲-10戰機052系列驅逐艦,都經歷了長期發展,初期構型很明顯問題重重,耗費不少資源,但目前的殲-10C與052D都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052D更在大批建造中。

對外,中國選擇美國鞭長莫及的國家,輸出武器以累積外銷經驗。雖然屢屢招來助長他國內戰的批評,一開始也只能銷售簡陋的槍砲,但長期累積下來,今日中國輸出到第三世界國家的武器數量已經頗為可觀,已逐步建立了中國自己的武器輸出模式。

對台灣來說,這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是中國無力施壓的,也無助長內戰的問題,如地方司法機關,私人保全公司,個人槍械市場與蒐集軍用品的生存遊戲玩家等。台灣過去都將武器外銷市場鎖定在飛彈、火砲、機艦等大型武器上,但說不定小型槍械與軍警通用的個人裝備,才是台灣可以有所突破的方向。過去T91步槍的組件能成功打入北美市場,就是一個好例子。

即使台灣過去一直強調國防自主,但包括最基本的手槍、小口徑火砲與許多彈藥還是要仰賴外購,國內雖然也有部份的自製能力,但距離國外產品仍然有一段距離。台灣還是電子業大國,但諸如軍用通訊系統、夜視鏡與槍械快速瞄準具等,也是採用國外產品居多,這其實很可惜。

台灣如果可以更重視這些領域,發展出與國外產品相同水準,價格也合理的武器裝備,一來可以滿足國內的軍警市場,二來國外許多聯邦國家的地方司法機關,都屬地方自治的範圍,聯邦政府無權干涉,中國較難以施壓,是可以爭取的市場。台灣能藉此建立自給自足的基礎國防工業,累積技術與資金,以支持發展大型的先進武器系統,而不是長期依賴國防資源的注挹。

中國也是篳路藍縷走到今天,這不是一蹴可幾之事,需要歷任政府,一棒接一棒持續努力。軍事發展或許有路線之爭,這可以集思廣益,多方辯論,但國家安全無黨派之分,目標必須一致,寄望敵人之善意從來不是選項之一。

圖為國艦國造的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玉山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為國艦國造的新型兩棲船塢運輸艦「玉山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