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十大醫療事件:疫情下的醫護勞動權益,與未解的問題 | 廖郁雯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2020十大醫療事件:疫情下的醫護勞動權益,與未解的問題

2020年,台灣有將近三十萬的醫事人員,在前線防疫守護民眾健康。 圖/張丞淯提供
2020年,台灣有將近三十萬的醫事人員,在前線防疫守護民眾健康。 圖/張丞淯提供

2020即將和我們說再見,今年對於許多基層醫護來說,是充滿艱辛挑戰的一年。台灣有將近三十萬的醫事人員,在高工時、禁休假、人力缺乏的情況之下,努力在前線防疫守護民眾健康,他們除了正面迎戰疫情導致的壓力以外,也為了自身的工作權益與環境起而奮戰,讓我們一起回顧2020年十大醫療勞動事件:

1. COVID-19爆發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於2020年1月迅速於全球擴散,至今造成全球178萬人死亡、逾8000萬名確診病患,全世界人口感染比率來到1%。台灣各醫療院所展開高強度防疫作業,部分醫師門診銳減影響收入,也有護理師在日常生活中遭到歧視對待,例如外送員拒送便當、房東拒絕租屋、小孩上學被欺負等。

2. 醫護出國禁令爭議

2020年2月,指揮中心每日例行記者會突然公告醫事人員非經政府、院方審核,不得出國事宜。造成基層醫護士氣大減、質疑政府決策過程獨斷,引發媒體與法界人士質疑限制出境有違憲之虞,也有專家指出《傳染病防治法》、《醫療法》、「紓困條例」並未授權政府限制人身自由。

經過數個醫療工會聯合聲明抗議後,衛福部旋即召開配套措施研擬會議,最終在基層醫護共體時艱、堅守崗位的讓步之下,也促成衛福部決議以損失覈實補償、休假遞延一年的配套措施,持續實施禁令。

3. 各類醫療工會紛紛成立

越來越多醫事人員,有感於勞資爭議預防與處置、團體協商的展開、以及監督中央各項政策,只有可能靠成立工會來達成,並了解到《工會法》賦予基層醫事人員勞動三權(團結權、爭議權、集體協商權)。

因此在今年上半年,一群在雙北市服務的職能治療師於2月成立新北市職能治療師職業工會;一群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3月於台北市成立台北市心理師職業工會;一群在捐血中心工作的護理師、醫檢師,在5月成立了醫療財團法人台灣血液基金會企業工會

2020年2月,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與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於疾管署陳情,表達對醫療人員出國禁令的疑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2020年2月,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與台大醫院企業工會於疾管署陳情,表達對醫療人員出國禁令的疑慮。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4. 防疫津貼縮水爭議

「紓困條例」於2月底在立法院三讀通過,然而,給予醫護人員的防疫津貼補償辦法,卻在4月中公告時,被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及臺大醫院企業工會指出,津貼發放與補償金額遠遠低於17年前SARS期間。

4月28日,兩工會聯合於指揮中心前召開記者會後,4月29日多名跨黨派立委聯合質詢衛福部何啟功次長、石崇良司長之下,衛福部於5月公告防疫津貼補償辦法的修正版本,修正了許多不合理的限制與規定。

5. 醫材自付差額上限事件

為了解決同一類醫材、不同醫院訂定價格的爭議,健保署6月發布新聞稿,說明八大類自費醫材的差額給付,即將訂定明確金額上限,此舉引發醫界大幅反彈,擔憂設定上限可能造成既有醫材業者退出市場,以及國外新研發的醫材拒絕進入台灣市場。

經過衛福部長陳時中緊急召開會議,邀請消費者代表、醫學會、公會全聯會與工會代表共同協商後,決定廢止原有公告。8月底,健保署公告新版本管制方案,針對各類醫材採取極端值管理,超標就算是不合理收費,要求各大醫院於9月30日前須完成價格調整。

12月初,病友團體及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召開記者會,痛批新政策竟讓68%品項醫材直接漲價至極端值。此事件讓許多基層醫護質疑「全民健康保險委員會」組成委員的功能性、代表性與適任性,紛紛倡議該委員會須納入基層醫護工會代表。

6. 主治醫師勞權侵害——缺乏解僱保障與面臨高額離職違約金

自2019年9月部分醫師適用《勞動基準法》以來,高額離職違約金及非關工時之勞動權益已獲得完整保障,然而主治醫師至今尚未適用勞基法,因此今年依然爭議不斷。

4月底,屏東基督教醫院企業工會理事長詹智鈞醫師,突然接到院方提出的不續聘通知,讓已經連續七年在醫院擔任神經內科主治醫師的詹智鈞難以接受。歷經多次調解破裂、6月發動300人遊行倡議主治醫師納入勞基法保障未果,10月底,勞動部不當勞動行為裁決委員會受理此案,至今仍持續審理中。

11月醫師節,由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指出,義大醫院、台北市某診所,向取得專科醫師執照之進修醫師(Fellow)及主治醫師,分別索賠高達600萬及100萬的離職違約金,然而因為缺乏法律明文保障、衛福部消極處置,兩名醫師皆在地方法院與資方進行漫長的訴訟。

8月底,健保署公告新版本管制方案,針對各類醫材採取極端值管理。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8月底,健保署公告新版本管制方案,針對各類醫材採取極端值管理。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7. 台大醫院遭裁決打壓工會

今年6月,勞動部正式做出決議(109年勞裁字第05號),認定台大醫院院方拒絕台大醫院企業工會張貼招募會員、爭取勞權海報一事,構成「不當勞動行為」、違反《工會法》第35條第一項。

此案審理過程中,院方花費鉅額公帑聘僱律師辯護,而工會方面,因經費拮据,只能由基層醫護人員與工會秘書積極蒐證、撰寫書狀。此案為今年唯一一起醫療業工會勝訴之裁決案,也使各醫療院所管理高層,正視企業工會於院內宣傳及招募會員的需求。

8. 醫療檢驗「特管辦法」修法案

今年4月,衛福部推出《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簡稱:特管辦法)修正條文草案,將原本只能由「醫事檢驗師」操作的癌症、遺傳、藥物反應及病原體之基因檢測項目、判讀數據等相關工作,擴大執業人員種類、納入非醫事人員(如生命科學、水產科學、昆蟲學等相關學系畢業學士)可執行及核發檢測報告。

此舉導致醫事檢驗師社群、工會及全國16所大專院校醫學檢驗學系共同聲明反對,引發立委關注。9月底,台灣醫事檢驗產業工會率領基層醫檢師、醫檢科系學生、系主任至衛福部大門前召開抗議記者會,衛福部在會議中宣布,該修正草案刪除擴大執業人員種類相關條文。

9. 團體協約協助醫護加薪

嘉義基督教醫院與該院企業工會今年歷經6次團體協商會議、與醫院董事會討論院內員工權益,於10月簽訂第二次團體協約,協約中規範院方未來三年逐年調薪,保證加薪3%,且院方每年提供一百萬勞資和諧基金,交由工會運用於1,500名工會會員。嘉義基督教醫院為今年度疫情爆發以來,少數傳出為醫院員工加薪的醫院之一。

9月底,衛福部宣布刪除「特管辦法」修正草案中的擴大執業人員種類相關條文。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9月底,衛福部宣布刪除「特管辦法」修正草案中的擴大執業人員種類相關條文。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0. 基層醫護參與績效委員會選舉勝選

去年6月開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各院區傳出全院員工扣薪事件,其中護理師績效獎金減發上千元,而高達800名主治醫師年薪減少一成,造成北市聯醫企業工會與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發動百名醫護快閃抗爭,控訴績效評估委員會選舉黑箱。

歷經多次協商會議、市議員關切之後,負責分配北市聯醫35億盈餘、影響全院員工績效獎金的「績效評估委員會」,於今年12月舉行選舉,北市聯醫企業工會派出護理師、職能治療師、行政人員共計六名代表參選,其中有五名工會代表勝選,取得正式委員資格,即將於2021年1月開始參與北市聯醫院內正式會議、替基層員工發聲。

小結

當然,除了上述十大事件,也有許多重要問題尚待解決。首先是,衛福部在上月宣布,明年開始招收的公費醫學生,償還公費的服務年限從六年調整為十年。這項政策引起公費醫師、公費醫學生大幅反彈,許多人質疑此政策無法確實解決醫師分布不均、偏鄉醫療資源缺乏的問題;

其次,許多媒體報導,健保費率幾乎確定於明年初調漲、實施,而有關調漲的費用、增加的給付項目,各醫療院所是否能夠確實將資源有效運用,至今仍缺乏許多監督機制。

最後,筆者也想呼籲政府單位,如果足夠正視基層醫護對於民眾健康的辛勞付出,就務必開放制定政策的參與管道,也呼籲基層醫護人員,唯有團結起來、加入工會,將平時對於工作的不滿化為實質的改善方案,才有可能真正提升勞動條件,迎向更美好的一年。

攝於5月12日,國際護師節。 圖/路透社
攝於5月12日,國際護師節。 圖/路透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