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水中自救的迷思:為什麼溺水時不適合水母漂? | 張景泓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關於水中自救的迷思:為什麼溺水時不適合水母漂?

中秋連假爆出遊潮,台灣各遊憩沙灘滿是戲水人潮,也因此發生幾起戲水意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中秋連假爆出遊潮,台灣各遊憩沙灘滿是戲水人潮,也因此發生幾起戲水意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今(2021)年因為疫情影響,國人鮮少有機會在連假出門,因此在夏天最後結束前、疫情較為和緩後的中秋連假,各地景點都出現大批觀光人潮,海邊也出現許多戲水的民眾。在中秋連假的第三天,發生了兩起海邊意外。

其中一起發生在彰化。黃姓少年與其他三名成年友人在下午正值退潮時間於彰濱出海口戲水,卻未注意退潮形成的離岸海流。少年疑似因體力不支被海流愈帶愈遠,同行友人想拉住他,卻拉不回來,因此趕緊報案,目前還未找到黃姓少年下落。

另外一起事件則發生在新北市。同一日下午有三名年約二十多歲烏克蘭遊客前往金山區神秘海岸戲水,原兩男一女出海,回程時卻少了一名男子。岸巡人員組成搜救小組在附近海域搜救,發現男子漂浮在燭台嶼附近的海域上,通報海巡船艇將其接回。

同樣危機卻有了截然不同的後果,差別在哪裡?

水母漂其實不適合溺水時使用

筆者以前有分享過,當我們在水上出了意外,如果沒有任何漂浮物可以抓、沒有辦法靠自己的能力上岸時,我們唯一要做的是:保存好體力,盡可能在水裡撐上夠久的時間,等待別人來救援。

一般大眾最常做的技巧有二:「水母漂」與「仰漂」。仰漂的操作方式請參考筆者以前的文章,水母漂則是任何一個游泳單位及學校游泳課都一定會教的初階游泳技巧。有別於仰漂,水母漂易學好操作,即便是完全不會游泳的人,只要敢把頭放到水裡就能夠學的會。

許多人因為不會做仰漂,會退而求其次做水母漂自救。不過,如果以發生溺水時,必須水中自救為前提,筆者其實不推薦做水母漂。

原因有以下五點:

  1. 即便是有戴蛙鏡的情況下,如果水深過深也看不到底,看不見的黑暗會讓待救者心生恐懼。
  2. 在等待救援時必須不斷換氣,容易耗費體力。(假設救援者20分鐘後抵達,每次水母漂可以閉氣30秒,等於必須換40次氣。)
  3. 頭在水裡,不好觀察四周環境狀況;如果海上有其他漂浮物可以抓取休息(如保麗龍箱),也不容易發現。
  4. 仰漂比起水母漂有更大的身體表面積露出,較容易被發現。
  5. 如剛好有人划獨木舟、SUP、衝浪、飛空拍機或任何水上遊憩玩家經過,水母漂因為頭在水裡,不易呼叫求援。

因此,如果是有能力做仰漂的待援者,在環境情況允許的狀況下,建議做仰漂待援更優於水母漂。

許多人因為不會做仰漂,會退而求其次做水母漂自救。不過,如果以發生溺水時,必須水中自救為前提,筆者其實不推薦做水母漂。圖為水母漂示意圖。 圖/作者提供
許多人因為不會做仰漂,會退而求其次做水母漂自救。不過,如果以發生溺水時,必須水中自救為前提,筆者其實不推薦做水母漂。圖為水母漂示意圖。 圖/作者提供

海邊有浪的情況下,適合做水母漂待援嗎?

水母漂因為頭是在水面下,似乎只要換氣時機掌握好,就能避免在浪打來時換氣,減少嗆水的風險。不過,當我們做水母漂,頭在水面下時,要如何判斷浪來的時機呢?

因此,即便在海邊發生溺水,仍建議做仰漂優於水母漂。另外,根據筆者多年在海邊的救援經驗,多數人發生意外的場景,都不是會有浪蓋下來的近岸,而是被海流帶出去的遠岸。像是玩水玩到踩不到底的地方,或是被離岸流帶離岸邊。

在上述場景,基本上不會遇到被浪蓋的狀況發生,而是會隨著浪的波浪在水面上擺動。如果真遇上浪打過來的狀況,建議「將頭朝向浪打來的方向」,這時海水會由你臉的上方流到下方,較不會發生水直接往鼻子裡衝的窘境。

不過,有一種溺水狀況常發生於釣魚及觀浪民眾,因為瘋狗浪或腳滑造成意外落水。因為這兩種狀況都是靠近岸邊,且常是遍佈礁石或水泥消波塊的岩岸,此種情形就不適合做仰漂待援。

至於遇到上述情形該如何應對,筆者之前曾撰寫過一篇《瘋狗浪捲釣客:釣魚也要穿救生衣?意外落海的求援策略》的文章,歡迎參考。

有一種溺水狀況常發生於釣魚及觀浪民眾,因為瘋狗浪或腳滑造成意外落水。因為這兩種狀況都是靠近岸邊,且常是遍佈礁石或水泥消波塊的岩岸,此種情形就不適合做仰漂待援。 圖/作者提供
有一種溺水狀況常發生於釣魚及觀浪民眾,因為瘋狗浪或腳滑造成意外落水。因為這兩種狀況都是靠近岸邊,且常是遍佈礁石或水泥消波塊的岩岸,此種情形就不適合做仰漂待援。 圖/作者提供

水域安全觀念的重要性,遠勝於學習游泳技巧

從新聞描述可以發現,這兩則意外都是在不對的時間到海邊戲水。「新聞一」中的當地消防局隊長指出,當天下午正值退潮時間,黃姓少年與友人未注意到退潮形成的離岸流,疑似因體力不支被海流愈帶愈遠,結果無力上岸。

「新聞二」中雖無描述當時海流狀況,但一定也是不了解當地的環境狀況,加上過於樂觀自己在海邊的游泳能力,做了超出能力範圍的事,導致自己無法回到岸上,只能在海上漂浮等待救援。

對於開放水域環境狀況的判斷、自身游泳能力的評估,這都不屬於技巧範疇,而是戲水的水域安全觀念,這些知識在台灣游泳教學過程中都鮮少被提及。

因為我們較重視游泳技巧,卻忽略事前的避免與預防;少了防溺教育的學習,常常讓無知的民眾暴露在風險中,遇上狀況也不知該如何應對處理。

結語

水母漂雖然不比仰漂實用,但因為簡單易學,依然可被視為應該學習的入門水中自救技巧。

溺水的情境百百種,上述說明適用於大多數狀況,但並不表示我們會了仰漂就能應付所有溺水危機,還是得依據現場情形作臨場反應,才能夠幫自己化險為夷。

溺水的情境百百種,上述說明適用於大多數狀況,還是得依據現場情形作臨場反應,才能夠幫自己化險為夷。 圖/作者提供
溺水的情境百百種,上述說明適用於大多數狀況,還是得依據現場情形作臨場反應,才能夠幫自己化險為夷。 圖/作者提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