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氏/從政治冷漠到狂熱:《捍衛民主》外的反送中大小事 | Giloo紀實影音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詹氏/從政治冷漠到狂熱:《捍衛民主》外的反送中大小事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試問誰還未發聲?都捨我其誰衛我城,天生有權還有心可作主,誰要認命噤聲?試問誰能未覺醒?聽真那自由在奏鳴,激起再難違背的那份良知和應。為何美夢仍是個夢,還想等恩賜泡影?為這黑與白這非與是,真與偽來做證。為這世代有未來,要及時擦亮眼睛。無人有權沉默,看著萬家燈火變了色,問我心再用我手,去為選我命途力拼,人既是人,有責任有自由決定遠景。」

以粵語重新詮釋音樂劇《悲慘世界》中著名曲〈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響徹2019年8月23日的香港維多利亞港,這一天,香港人致敬冷戰時期波羅的海三小國為抗蘇聯極權的人鏈「波羅的海之路」,串起綿延44公里長的人鏈「香港之路」,為反送中運動近300天的抗爭,增添一抹難得的寧靜景象。

反送中運動從香港男子陳同佳在台灣犯下情殺案逃回香港開始,因港台之間無司法互助與移交協議,使得台灣無法辦理犯案者,而掀起台、港、中對於罪犯引渡條例的討論。其後,港府欲修訂《逃犯條例》中引渡條例不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或其他部分(包含澳門和台灣)的限制」,引發港人質疑修法後恐「被送中」,進而控訴港府背後的中共當局妨礙香港司法獨立、藐視一國兩制五十年不變的承諾。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紀錄反送中

紀錄片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為長期關注亞洲人權問題的澳州記者Sophie McNeill,針對反送中運動親自上前線所做的新聞紀實報導。

綜觀整起運動從「首次331反送中遊行」,經歷一觸即發的「七一佔領立法會」、黑幫血腥「元朗無差別攻擊市民」、不合作抗爭「全港大三罷」、臥底危機四伏的「香港機場捉鬼衝突」、震驚國際彈擊爆眼「811血色鎮壓」、運動領袖黃之鋒被捕的「830大搜捕」等大事件,從中看到香港從2014年為爭取真普選的佔領中環「雨傘運動」後,「無大台」(意指沒有特定領袖、去中心化的社會運動),以及崇敬李小龍「Be Water」哲學(抗爭者像水一般流動,知進知退、能聚能散的游擊式抗爭)的顛覆傳統革命策略,是如何從和平抗爭、武裝起義,終至以卵擊石般地疲弱。

本片屬新聞紀實,能以大方向脈絡看待整起運動,然而反送中運動正如其「無大台」的特性,每個運動下的個體都有著無可替代的重要性,他們的故事與行為非常值得觀眾深思與同理。

若想更深入了解運動中「勇武派」與「和理非」矛盾與辯論,可觀賞入圍金馬57最佳紀錄片的《佔領立法會》,抗爭者「齊上齊下」共進退、不割席的態度令人動容;想窺探深陷於運動中,是否放棄還是繼續抗爭的內心掙扎,可參考獲得2020年荷蘭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最佳剪接的《理大圍城》,了解囚困於大學校城內,在抗衡警察攻堅時學生們心態轉變的12天記錄;針對未能站在抗爭者一方的其餘港人的旁觀心態,可見入圍金馬57最佳劇情短片的《夜更》,從計程車司機視角來看這群「製造混亂」、影響自己生計的黑衣年輕人。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香港認同:從冷漠到狂熱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另一未深入說明的,則為港人的政治態度轉變:「616反送中大遊行」超過兩百萬港人上街和平示威,昔日對政治冷漠的港人團結的舉動讓國際訝然。

自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後,許多不願生活在共產主義下,並急於逃離飢荒與戰亂的中國人逃難到香港。除了溫飽、過著穩定生活,不願再受政治與戰爭支配的這群移民者,逐漸形成「功利家庭主義」的物質至上群體,加上港英時期「行政吸納政治」的殖民策略,讓政治權力集中於英國政府與少數菁英與權貴華人。一般平民則被隔閡於外,塑造出「非政治」的穩定社會,不沾染政治的習慣自殖民時期便深植於港人的思維中。

1970年代港英政府因「六七暴動」一改管治香港的政策,推動全民義務教育並普及基礎建設,同時積極發展金融業,快速提升香港經濟實力;1990年代「香港機場核心計劃」加速增長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港府以大型基礎建設與資本主意來穩定九七回歸後來港人對「八九學運」(又稱「六四天安門事件」)中共當局的政治陰霾,穩定港人對於「香港特別行政自治區」未來的信心。飛快的金融與航空地位提升,讓港人沈溺於金錢遊戲,而對政治更加漠然。

內地移民潮、港英殖民時期、回歸中國的經歷,讓香港人普遍有著身分認同的困境,從香港作家西西的《我城》中,可以看到港人對此的混亂:

你的國籍呢?有人就問了,因為他們覺得很奇怪。你於是說,啊,啊,這個,這個,國籍嗎。你把身分證明書看了又看,你原來是一個只有城籍的人。

究竟從何時開始,香港人不再視自身為一個「只有城籍的人」,而是個認同香港這片土地的人?究竟從何時開始,香港人不再政治冷漠?是從願意上街參與呼籲要真普選的「雨傘革命」;由和理非轉為勇武派的「魚蛋革命」;或是怒火沖天近300天的「反送中」運動開始?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三部電影,香港人的三個處境

百萬港人參與反送中運動不是一時的憤怒與激情,對政治的不安長期潛藏於電影中。綜觀香港電影史,自九七回歸後不論商業或獨立藝術電影,時常能觀察到港人對區域自治政治的不信任與悲觀的前景預測。我們可從以下三部作品瞭解港人的三階段處境:

一、《細路祥》(陳果,2000):當英國人還是中國人?

藉由兒童視角穿梭在以商業與經濟為重心的香港庶民階層生活,人與人的相遇由錢而起也與之掛勾;以不同背景的家庭帶出九七前港人間相異的國族認同,藉由孩童身邊不同代親人的死亡,表現出港人對殖民文化的依戀和嚮往脫離的矛盾心態,而九七倒數過後庶民對於自身的根源仍感到迷惘與混亂。

二、《在浮城的角落唱首歌》(麥海珊,2012):房子都比人更有存在價值

影像紀錄三組年輕獨立樂團,在任何事物都能待價而沽、唯獨藝術沒有價值的香港,因回歸後大量湧入的中國資金流入地產,而面臨生存空間與公共空間受擠壓的困境;在困境中回憶童年香港,感嘆香港文化風行華人圈的時光已不再,僅能年年站上尖東文化中心旁的廣場演唱當「自由戰士」,希望能自由地使用香港這片土地。

三、《本地蛋》(伍嘉良,2015):文化與自由的全然崩壞

來自於短片集合《十年》中的《本地蛋》運用簡單的雜貨店場合,演繹出思想控制無孔不入的監控環境,宛如文革再起。骨肉相殘、親友反目、師生互鬥,罪刑沒有統一標準,唯有文字獄的迫害。認命接受便以為不受大環境的蠶食,卻在習慣中逐漸被去本地化,面臨日益嚴重的獨裁政治壓迫而失去文化與自由。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劇照。 圖/Giloo紀實影音

小結

我是香港人,請珍惜你的選票,我們只示範一次。

香港地鐵站女示威者舉著紙箱做成的立牌,告誡著台灣人。受到台灣「太陽花運動」鼓舞的香港年輕人,相繼投入雨傘革命與反送中運動。而這回,在面對中共勢力動彈不得的情況下,即使付諸於「和平運動」、「流血革命」,仍無法推翻運動後期全國人大通過《國安法》的結局,任何示威活動都可能被視為「分裂國家、顛覆國家政權、恐怖活動和勾結外國或境外勢力」四類罪名,被判處最高刑罰為終身監禁。

《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等紀錄片不僅僅是新聞紀實,同時是香港人向台灣人發出警訊,當心極權主義侵擾自由民主的血淚證明。

(原文授權轉載自「Giloo紀實影音」,原標題為〈《捍衛民主:反送中的最後戰役》紀錄片外的反送中大小事〉。)

  • 文:詹氏,期許自己有一套瞻視電影的方式。行銷企劃人員,不排斥置入性行銷但更陶醉於導演電影置入性人生觀。臉書粉絲專頁「詹氏瞻視電影院」。
  • 更多Giloo紀實影音:WebFBIG

|延伸閱讀|

▲ 線上影展《司法院Class:為誰辯護?》(點圖前往觀影)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