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夢到北京冬奧:被挾持的國際運動賽事以及民主假象 | 丁桀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中國夢到北京冬奧:被挾持的國際運動賽事以及民主假象

備受爭議的北京冬奧即將於2022年2月4日登場。 圖/法新社
備受爭議的北京冬奧即將於2022年2月4日登場。 圖/法新社

備受爭議的北京冬奧即將於2022年2月4日登場。回顧這些日子,這場運動盛會從場內選手權益、防疫措施、資訊安全,到場外新疆人權議題、打壓香港民主及媒體自由、奧運勞工權益問題等等,無一不被國際社會放大檢視,照三餐加宵夜大力抨擊。

中國政府則維持一貫熟悉態度,先是斥責他國「政治化」奧會,再把運動員作為神主牌,試圖化身為維護選手參賽權利及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的衛道者。諷刺的是,中國在近日公開警告外國選手勿在奧運賽事期間做出政治表態,以免誤觸中國法律遭受懲罰——前後不一的行徑,彷彿一場鬧劇般,令人不勝唏噓。

面對北京奧會這類備受爭議的賽事,中國將運動與做切割絕對是不智之舉,但或許不是下下策——中國知道,世界各國不可能以全面抵制為名,犧牲運動員參賽權利,而半套式的外交杯葛只會是隔靴搔癢、做做樣子,形成左右逢源且四不像的尷尬局面。既然如此,不如回頭檢視中國舉辦北京冬奧的前世今生,對比現今參與者在這場賽事中面臨的處境。相信能提供你我對爭議事件更多思辯的路徑。

我們不如回頭檢視中國舉辦北京冬奧的前世今生,對比現今參與者在這場賽事中面臨的處境。 圖/美聯社
我們不如回頭檢視中國舉辦北京冬奧的前世今生,對比現今參與者在這場賽事中面臨的處境。 圖/美聯社

中國爭取奧運:需要被世界認同的中國夢

中國自1980年代改革開放起,鄧小平便喊出:「中國準備就緒後,將會爭取奧運舉辦權!」的口號。1990年北京成功舉辦亞運後,再次喊出:「中國已經準備好了!」並在翌年首次申請2000年夏季奧運會主辦權,最後於1993年蒙地卡羅奧運大會第四輪投票裡,以兩票之差敗給雪梨。顯而易見,中國首次爭取奧運,為的不是其他,就是讓全世界看見並認同中國正在改變的事實,舉辦奧運會正是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年後,中國再次啟動申辦計畫,並挾著經濟發展及全民運動政策施行成果,以綠色、科技、人文為概念申辦2008年夏季奧運會成功。不過,在〈北京奧運會申辦工作報告〉裡,只看到空泛的人民支持,以及政府單方面強調「奧運遺產」將留給北京、中國,以及全世界一份特別的禮物。

當時,西方媒體多認為2008年這份禮物會間接或直接促成中國民主化誕生。想當然,這全只是一廂情願的浪漫。實際上,中國從期待被看見,到希望被認同,中國奧運夢滿足的可能不是廣大人民的需要,更像是執政者渴望被世界認同中國治理模式的成功。

中國奧運夢滿足的可能不是廣大人民的需要,更像是執政者渴望被世界認同中國治理模式的成功。 圖/路透社
中國奧運夢滿足的可能不是廣大人民的需要,更像是執政者渴望被世界認同中國治理模式的成功。 圖/路透社

從夏季奧運到冬季奧運:一場假運動之名的洗白行動

2015年北京正式取得冬季奧運舉辦權後,不少媒體質疑為何一座缺雪的城市有能力承辦冬奧呢?確實,「北京-延慶-張家口」聯盟舉辦冬奧概念裡,多仰賴的是人造雪,這點受到國際奧委評估委員會質疑人造雪仰賴的水資源,是否能與中國提出的永續發展策略同步進行。不僅如此,國際媒體更抨擊北京人權開倒車,違反2014年國際奧委會頒布的〈Olympic Agenda 2020〉中對於奧林匹克運動發展有義務維護人權發展的共識,並指出中國爭取2022冬奧舉辦權時,未提及任何維護人權相關事宜及配套措施。

事實上,2015年6月出版的〈2022奧運評估委員會報告〉裡,委員會提及中國書面同意重視人權、媒體自由、勞工、言論自由等權力。至於中國有否兌現承諾?當然沒有。這場以「在純淨的冰雪上歡聚一堂」為概念的奧運會籌辦,部分承襲自1980年代的中國認同夢,不同的是以運動包裝政治野心,以運動之名洗淨中國政府迫害人權的事實。

正如BBC日前報導中國正以奧運包裝新疆,企圖讓新疆脫胎換骨成冬季運動據點,掩蓋迫害新疆維吾爾族的事實。如此行徑,勢必讓奧林匹克運動發展蒙上陰影。

圖為2017年,習近平在張家口考察冬奧籌辦工作。 圖/新華社
圖為2017年,習近平在張家口考察冬奧籌辦工作。 圖/新華社

從選手至上到威嚇選手:一場中國式民主的奧林匹克運動會

若說中國式民主是適合中國的(偽)民主政體,即將登場的北京冬奧絕對配得上「中國式民主的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稱謂——不但不准奧運賽場外門面遭詆毀,更絕對不許場內言論污衊中國社會。奧運賽場內的言論自由的確不該無限上綱,正如去年奧運選手委員會(Athlete Commission)建議國際奧委會應就《奧會憲章》第50條進行更細部的解釋說明,讓選手清楚知道言論自由適用的範圍。

目前有多個國家不僅警告選手別做任何有關政治的表態,原因在於中國針對言論自由的相關法規判準十分模糊,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損害參賽權益,甚至危及人身安全。

加拿大資深奧委會委員迪克・龐德(Dick Pound)同意言論自由不等於完全自由,選手有可能因而暴露在危險的環境裡,他依過往經驗判斷主辦國通常會給予奧運最大的容忍及包容。此舉則是將所有可能的外部成本全然交還給參賽選手,殘忍地讓他們在發聲與噤聲間抉擇,扼殺運動民主的可能。直到撰寫本文時,奧運選手委員會,或者國際奧委會皆未針對中國警告選手的舉動做出回應。

此舉是將所有可能的外部成本全然交還給參賽選手,殘忍地讓他們在發聲與噤聲間抉擇,扼殺運動民主的可能。 圖/美聯社
此舉是將所有可能的外部成本全然交還給參賽選手,殘忍地讓他們在發聲與噤聲間抉擇,扼殺運動民主的可能。 圖/美聯社

結語

運動在現代社會扮演的早已不僅是強身健體的代名詞,更是蘊含各種人際互動交流可能的媒介。我們從奧林匹克運動發展經驗裡,總能看見運動令人為之動容的特質。中國的奧會經驗固然值得敬佩,卻也令人感到戰慄,原因在於,中國政府構築的這場奧運大夢,嘴上談的都是人、講的都是家、想的都是交朋友;然而,心裡想的卻是你不服我,我就弄死你。面對這樣表裡行徑不一的主辦國,如何能確保參賽選手的人身安全,值得各國奧委會擬定應變措施以應萬變。

美國奧運記者艾倫・亞伯拉罕森(Alan Abrahamson)曾撰文抨擊美國政府外交杯葛北京冬奧是無知且傲慢的行動,不但抹滅中國試圖透過奧林匹克運動平台分享其背後三千年的文化底蘊,忽視中國與美國密切的貿易往來事實,更甭談洛杉磯將在2028年舉辦夏季奧運會可能遭受中國反制杯葛。

確實,站在奧林匹克運動淵遠流長的歷史裡,這種人為的政治干預令人心寒。但是,面對爭議卻不願解釋,始終否認的中國又何德何能捍衛奧林匹克運動呢?以及,若看見爭議卻選擇噤聲,那不正愧對於奧林匹克運動發展以人為本的精神嗎?

示威者於國際人權日在美國加州的中國戲院前抵制北京冬奧。 圖/美聯社
示威者於國際人權日在美國加州的中國戲院前抵制北京冬奧。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