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聲音」愛上一座城市——我看文溫德斯《里斯本的故事》 | 李志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聲音」愛上一座城市——我看文溫德斯《里斯本的故事》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對於那些從海上來的旅行者,里斯本,即便是遠遠看來,就像是在美夢中升起的幻境一樣。在亮藍色天空和金色的太陽底下,里斯本的輪廓那麼明晰。教堂頂、塔碑和老教堂聳立在無數房屋之上,彷彿遠遠地預示著這個明亮的場所,這個被賜福的民族。

——Fernando Pessoa

1925年,葡萄牙大詩人佩索亞(Fernando Pessoa,1888-1935)曾以一部導遊著作《里斯本,旅行者應該看什麼?》(Lisbon:What the Tourist Should See,這部由他親筆署名並標注日期的英文指南在他生前從未出版,直到1988年才被發現),熱烈地詠讚他自幼出生成長,過去數百年來在大航海時代見證無數船隻遠航及別離的這座美麗的港口山城。

69年後(1994),德國新浪潮大導演文.溫德斯(Wim Wenders)漫遊葡萄牙,來到里斯本採音,隨身攜帶佩索亞的詩集,在一片風清雲淡的夢境裡,駕馭著老舊城區彎街窄巷的光線,嵌入了亦真亦幻的溫暖風景和人情世故,拍出了《里斯本的故事》(Lisbon Story)。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劇中的因緣起始於一張寄自里斯本、上面印著蔚藍海景的明信片,擬音師主角菲利浦.溫特(Phillip Winter)收到老搭檔友人——導演菲德利希(Friedrich)的邀約,央求他前去協助進行電影的錄音與配音工作。影片初開場一段「溫德斯式」公路速寫的畫面處理得極富詩意:車窗前的視線隨著公路一直延伸,白晝過去、夜晚來臨,周圍場景如路燈標牌、汽車旅館、加油站、街道景象不斷流淌。車內廣播電台從德語到法語、從法語到葡萄牙語不停變換,彷彿一條跨越國境的河流,阡陌縱橫、延綿不息,心也跟著慢慢敞開。

在沿途遭遇了半路爆胎、汽車拋錨等重重阻礙之後,溫特終於順利來到里斯本,卻發現導演朋友早已失蹤,只見到他在租屋處留下來的電影膠卷。於是溫特決定在朋友家住下,白天扛著毛茸茸的錄音竿器材,走訪里斯本的大街小巷收集各種聲音,夜晚觀看友人留下的膠卷影片,入睡前在床頭閱讀佩索亞的詩集,徹夜無奈地與徘徊在耳邊嗡嗡作響、卻始終打不著的蚊子共處一室。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用耳朵感知城市的脈動

日復一日,溫特斷斷續續讀著佩索亞的詩句如滾燙的靈魂:

In broad daylights, even the sounds shine.
在明亮的白晝下,就連聲音也熠熠生輝
Thought was born blind, But knows what it is seeing.
思想雖然是盲目的,但知道怎麼看
I have wanted, like sounds, to live by things.
我曾渴望如聲音般因物而活。

電影裡藉由擬音師溫特帶著錄音設備、出門捕捉日常生活的聲音細節——叮叮噹噹、晃晃悠悠穿行於亞法瑪(Alfama)舊城區陡峭坡道上的有軌電車,蜿蜒起伏的巷弄,青色的石板街道,深淺不一的紅瓦白牆屋舍依山坡而建,熙熙攘攘的市集店鋪裡嘈雜的討價還價與孩童們的奔跑嬉鬧,攤販屠戶磨刀霍霍,婦人於井水旁洗衣捶搗,以及廣場上的鴿子成群振翅飛起,街邊樓上不時傳來的吉他聲和歌聲,輪船駛出港口的鳴笛,甚至還有教堂報時的鐘聲——逐一勾勒出里斯本這座海濱山城的內在形象與精神氣質。

片中佩索亞的詩歌意象彷彿夢遊者的囈語,於這場採集聲音的旅程中幾乎無所不在。而在導演的鏡頭下,溫德斯把里斯本質樸的一面拍得太迷人,宛如一幅年代久遠的油畫,寧靜、陳舊、破敗而帶有些詩意,不知不覺便將觀眾帶入影像的故事裡,同時也回顧了古老的電影拍攝手法,和製作現場音效的擬音(Foley)過程。特別是劇中安排主角溫特使用道具給孩子們猜聲音的橋段,堪稱全片描述擬音師(Foley Artist)這門手藝最為細緻而動人的畫面之一。

某天傍晚,溫特突然聽到隔壁傳來一陣美妙的葡萄牙傳統民謠「法朵」(Fado)旋律,偶然遇見老友菲德利希請來為其電影配樂的「聖母合唱團」(Madredeus)正在進行排練演奏。聆聽女主唱泰瑞莎(Teresa Salgueiro)美得令人屏息的歌聲,當中似乎有著勾魂攝魄的奇幻魔力,甫一出場便讓溫特驚為天人,自此念念不忘,雙方互生情愫。翌日,該團準備要到巴西巡迴演唱,臨行前將一卷錄音帶托溫特轉交給菲德利希,那是他們特別為電影演唱的配樂作品。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唯有聲音能把影像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到了影片接近尾聲時,先前一直遲遲不現身的導演朋友菲德利希,最後終於在城市的某個偏僻角落被人意外發現。原來他因為對自己過去拍攝電影的工作理念失去信心,甚至開始懷疑電影本身存在的意義,所以乾脆選擇一走了之,藉此逃避現實。

菲德利希坦然向溫特明言,他最初來到里斯本拍片的初衷,便是使用古老的手搖式攝影機拍出簡單的黑白電影。但他認為隨著現代(以好萊塢為代表的)電影工業技術的高度發展,過度氾濫的垃圾(商業)影像早已淪為被隨意出賣及操弄的媒介,根本無法用來忠實地紀錄這世界,抑或透過影像訴說一個動人的故事,因此他無法再拍攝電影。

「我們不再確定美好的時光是否會存在於電影之外,儘管我們對時間、記憶充滿不確定性,我們仍然腳踏實地的活著……」,導演溫德斯藉著片中主角溫特留給老友菲德利希一段錄音獨白的開導和鼓勵:「信任老舊的、手動式的攝影機吧,它還是可以拍出感人肺腑的作品啊!來吧!站起身,完成你的電影,你的朋友會為你伸出援手的」,終於又讓他重拾信心,愉快地拿起攝影機奔走於里斯本的各個角落取景拍攝。這不僅見證了朋友之間的友誼,更展現了所謂「電影魂」永不放棄的堅持。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里斯本的故事》劇照。 圖/甲上娛樂提供

如果說畫面是電影的本體,那聲音就是影像中的靈魂。雖然現今數位科技發達,許多聲音可以仰賴電腦特效,但卻無法貼切地模擬出聲音的情緒。當電影產業中的技術,以數位化排山倒海迎面而來時,只有「擬音」這個環節,始終無法被機器取代。雖然這裡的聲音其實是被創造出來的,就像記憶,而也只有記憶才是唯一見證現實的物質。

《里斯本的故事》這部電影試圖藉由擬音師溫特的視角,用來詮釋聲音與影像之間的辨證關係,並且質問觀眾「記憶是什麼」?但真正的答案總是越問越遠。當攝影機越搖,眼前的城市似乎就變得越遙遠,就像幻覺一樣。故而溫德斯宣稱:「只有聲音能拯救一切,麥克風會把影像從黑暗中拯救出來」。

感受這座城市的魅力,就在於它的古老與破舊,今日的衰敗每每掩藏不住曾經的輝煌。尤其在「聖母合唱團」的歌詠下,加諸佩索亞的優美文字渲染,使得里斯本的輪廓更加夢幻,每轉過一個街口,呈現在眼前的永遠都是驚喜與讚歎。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