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瑜、丁守中與柯文哲的政治三角函數

賽局理論與理性抉擇是國際關係分析國家行為模式的基本設想,行動者總是在趨利避害的前提下謀求自身政治利益的最大化。詹姆斯狄恩著名電影《養子不教誰之過》中經典橋段「懦夫遊戲」(chicken game)是最寫實的隱喻:為了證明自己是勇者,雙方約定開車對撞,誰先踩煞車或轉彎就意味自己是小孬孬或懦夫。然而在合理的假設下,結局應該是雙方都有默契不玩這樣玉石俱焚的毀滅遊戲,或是最後一刻有默契地把方向盤給掉頭。
在選舉進入白熱化或僵持階段,任何陣營如何掌握議題的操作,往往是勝選與否的最後關鍵。而這樣的現象也逐漸在發酵中。
「韓流」的外溢效果?
以台中選情來說,林佳龍擁有花博開幕主場優勢就是利多要素,國民黨則盤算著如何將韓國瑜的「外溢效果」最大化,這些都需縝密的政治計算,因為一旦操作不當將陷入兩車對撞的後果,這也是國民黨下令韓國瑜不得幫柯文哲站台的原委。除了幫對手加分外,一旦假戲真做營造出未來「柯韓配」競逐總統大位的想像或聲勢,國民黨高層則變成「請神容易送神難」這齣黑色喜劇的冤大頭。這是吳敦義、韓國瑜、國民黨傳統支持者與韓粉之間難以言喻的內部矛盾,只是提早引爆而已。
然而,最有趣的算計則是韓國瑜究竟是否該幫丁守中站台的「議題操作」與「輿論反應」。如果最後得到利弊互見甚至得不償失的結果,主角必然缺席讓議題淪為死局。
首先,我們應該先釐清「韓國瑜外溢效果」這個命題的真偽。迄今為止,除了雲林與期待中的台北之外,韓國瑜的聲量並沒有顯著外擴到高雄以外的周邊縣市;國民黨在台南與屏東的選情仍不樂觀就是解釋,這與當年柯文哲旋風外溢新北、桃園、新竹實在不可同日而語。而此自然與韓國瑜的天龍國選戰策略、欠缺政治正當訴求,以及合理的政策論述密切相關。
光是動員仇恨民進黨的藍營同溫層效應至多只能催出基本盤,透過網路新媒體的操作,現階段恐怕也只有動員出「聲量優勢」;韓到各地造勢有個不好說的隱情:絕不能被支持者與觀望者看出「網路聲量不等於組織能量,支持度高不等於在地投票數」的破綻。
一旦戰線拉長,節奏日益緊湊、議題越來越複雜,韓國瑜必然陷入政治價值薄弱、政策準備不周延的原形,這可從近期韓國瑜「禁止意識形態遊行」與「屁毛說」的言行中一覽無遺。為了保持不被看破手腳的聲量,同時也為了先前動員起來的社會能量,韓陣營只能持續加映「韓流來襲」的劇情,強化觀眾看戲的認知印象。
在此背景下,最符合劇本的場景與配角,自然是關係緊密的雲林張家,最簡單的「菜販」形象就是和陳樹菊進行連結,只是越這樣操作反而讓旁觀者與影評者看出底細端倪,所謂的新政治模式本質就是派系利益相挺,或者是取景角度的「同框」操作,明眼人都知道這是基本的「小編模式」。但是頭已經洗下去,就再也沒有回頭的選擇,只好一直循環啟動,陷入「越是如此就越容易犯錯,越犯錯越要新劇情蓋過」的狀態,這就是典型「能趨疲(entropy)與「反熵作用」(negative entropy)的困境。

「中-國連線」的可行性
在公民社會下,面臨無數公共論述者與知識分子的檢證也是必然的趨勢,韓國瑜在過度擴張時完全輕視台灣理性批判與自省力量,也是這場選戰中另一個反噬的作用,這股力量早已超越高雄市長由誰當選的形式意義;對許多人而言,韓國瑜只是空無一物的仇恨煽動家,踐踏的是台灣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的價值理念,這是他們無法接受的事實。這股力量已在匯集中,操盤選舉的藍營人士與媒體人多有察覺,只是入戲甚深的韓粉不願從事實中驚醒過來。
如何持續創造議題?國民黨的支持者希望讓韓流北上,試圖透過特定媒體造勢,營造先前「北漂青年」的熱度(已經這麼做了),最後營造北丁南韓匯流的輿論效應,在選戰最後階段衝出氣勢與力道。誠如前文所言,由於箇中充滿各相矛盾與變數,終究會讓這場「中-國連線」破局。
由於韓粉多為天龍國的鍵盤手,韓國瑜北上與丁守中合體固然為丁守中匯集藍營所需要的後座力與爆發力,為丁守中創造了勝選的議題。但此舉必然引爆柯粉與韓粉間本質性的衝突。在柯粉眼中,韓只是複製白色力量的山寨版或公民社會的贗品,在韓粉眼中柯文哲則是昔日與民進黨合作下的產物與投機者,「覺青」與「憤青」兩群之間的火拚深具毀滅力量,假使最後出現「丁險勝,韓惜敗」的結局,聰明如韓國瑜,豈會讓自己落入為人作嫁的下場?
此外,丁守中與韓國瑜的選戰模式也是兩種極端的對照組,丁的理性與對於市政的專業關注剛好突顯韓國瑜對於政策的取巧與空洞,韓的選戰策略則是暴露丁守中的保守與官僚,矛與盾的組合勢必有一方將被旁觀者放大檢驗與見縫插針解讀,加分者反造成對方扣分的理由。這樣的造勢也讓輿論看穿國民黨這次選戰「只有戰術,沒有戰略佈局」,以及「韓領銜主演,吳敦義串場陪戲」的真相。
得不償失沒有收益的政治劇本,最後必然跑出主角缺席的下場。這是韓國瑜、丁守中與柯文哲都知道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