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箭」與「折翼」後的柯文哲,民進黨豈能看不透?

在韓國瑜尚未成氣候前,許多評論者認為柯文哲已將台市選戰當作垃圾時間處理,媒體輿論開始總結所謂「柯文哲現象」,這股高潮大抵在一日幕僚影片與學姊登場時達到顛峰。
針對這些效應,個人也曾經也在媒體撰寫過「柯文哲的四支箭」評論,為這種政治現象進行概括與描述;我認為「公民社會崛起、兩岸關係真空、新媒體蓬勃發展、民粹政治浪潮」才是主要的解釋因素。然而彼時的神話在韓潮來襲後顯得搖搖欲墜,北市選戰雖然最後險勝,柯文哲也宣稱「阿伯回來了」,但是相對先前銳不可擋的聲勢,柯文哲已經從神壇上走了下來。
許多人心知肚明,如果不是對手出乎想像的弱,柯文哲個人的政治邊際遞減效應將更為明顯,國民黨若換個對手極有可能一棒擊沉其連任之行。何以如此?應該是多數旁觀者最想瞭解的問題。柯文哲的「斷箭」與「折翼」狀態,則是根本的答案。
柯文哲擺脫不了權力的魔戒與誘惑
柯文哲四年前之所以捲起台灣政壇千推雪,關鍵在於他將公民社會與素人從政形象相互結合,推倒藍綠高牆的進步價值的確獲得許多選民的青睞。在國民黨還沒從太陽花學運的震盪中清醒與民進黨戰略上的禮讓下,終於將柯文哲推上台北市長的寶座,也創造2014年九合一選舉的白色力量外溢效果。
然而四年後,白色力量所標榜的公民社會價值,卻在柯文哲自己手上工具性的耗損。許多當年投票給他的選民赫然發現,柯文哲宣稱的新政治,只是表現在對於新媒體與網路聲量的經營,或是將其個人政治性格予以神格化。用力剝開來後,除了傳統政治的腐朽味,其實一點都不新。這可從柯文哲與吳音寧的政治鬥爭,以及到處放話、修理自己局處首長的行為中一窺究竟。顯然柯市長對於毛澤東的權力鬥爭與個人崇拜的迷戀,甚過於對於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哲學的嚮往。
重點是,當柯文哲的政治操作出現價格化或交易化的趨勢時,就注定讓他擺脫不了權力的魔戒與誘惑。由於韓流來襲與選情緊繃,柯文哲的網路聲量頓時失速下墜。為了挽救自己的聲勢,柯家軍不惜請來館長為其助陣,於是乎最荒謬的一刻出現了:昔日的網路聲量的塑造者居然必須靠新網紅加持。為了現實妥協的柯文哲隨即就被看破手腳,而且失去高度。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日前上演的綠白合作的戲碼中,面對姚人多的道歉信與蔡英文總統的直播,柯文哲顯得煩躁不耐煩,一副「有事相求,看你衰小」的姿態。外界實在不解小英幕僚的政治敏感度哪去了,綠白對話或許有其現實權力的考量,因此運作「蔡柯會」有其必要,但是在「與六都新當選首長對話」為名的活動時,必須要把柯文哲放在第一順位?

民進黨應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說穿了,柯文哲或許看穿民進黨高層亟欲整合的急切之心,但是綠營又何嘗看不出柯文哲現實的焦慮感。當國民黨在本次選舉大獲全勝之際,韓國瑜早已取代柯文哲成為當代網路教主。
藍營不僅在政治板塊大幅擴張,同時也在兩岸關係中逐步拿回話語權與節奏感,直白清晰的「九二共識」或「人進貨出」的台詞,顯然比模糊曖昧的「兩岸一家親」更符合北京的政經需求。在此背景下,柯文哲過去那套「可藍可綠、白中帶紅」或「拉藍打綠、聯綠制藍」的統戰鬥爭手法也已失去空間。
民進黨應該看清楚,姑且不論與柯文哲合作的代價與風險,面對這種姿態甚高但空無一物的新政客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才是最有利,甚至是保護雙方的作法。特別是面對篤信「在戰略上藐視敵人,在戰術上尊重對手」的阿伯來說,民進黨才能找回自己議價的籌碼與高度。直白說,要見柯文哲當然可以,最好把他排在國民黨韓國瑜、盧秀燕與侯友宜之後,「畢竟柯文哲是贏對手選票最少的候選人」就是贏回話語權的說法,這是客觀事實也是還價的基本動作。
然而,柯文哲顯然看透了民進黨的底牌,驕傲到可以提一個自以為白一代的千金選立委補選,並且任其在外放些「對手連勝文們」或「在中央等你」的蠢話。這些斧鑿斑斑的破綻不僅與公民社會處處相抵,斷箭與折了翼後的柯文哲卻讓社會輿論更清楚其葫蘆裡賣的政治配方,只是柯粉們永遠不自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