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別人「撿到槍」,柯文哲隨即荒腔走板 | 張宇韶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當別人「撿到槍」,柯文哲隨即荒腔走板

圖/取自總統府(CC BY 2.0)
圖/取自總統府(CC BY 2.0)

民進黨在去年九合一大敗之後,曾經陷入「黑色十二月」的困境,使得許多政治觀察者認為民進黨失去了重建的動能。直白說,就是沒有人扛起政治責任,找不出敗選的真實原因,而且人事安排難以撼動人心。

而在此背景下,黨內高層為了落實蔡英文連任的政治任務,甚至將綠白合作推向具體時程,蔡柯會就是最好證明。然而在高度不足、籌碼盡失的狀態下,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場政治災難,在柯文哲傲慢的態度下,不僅讓蔡英文顏面盡失,也讓柯文哲認為已從韓國瑜手中搶回網路聲量,再度榮登網紅衛冕者寶座。

「撿到槍」的蔡政府絕非偶然

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習近平在元月發表對台講話之後,民進黨似乎調整了論述內容與宣傳調性,總統不僅快速回應反擊,而且採取主動出擊、直球對決的策略,就在新媒體風格重設後,民進黨似乎從政治重災區中找回自己的政治節奏:蔡英文不僅奪回網路的聲量,並且反餽在近期的民調上。對此,有媒體甚至以「路上撿到槍」,來形容政治翻轉的戲劇化效應。

深入觀察,蔡英文支持度的回神與回溫,確實存在一些偶發與必然的因素,網路的策略調整只是技術層面的問題罷了。習近平的強硬談話固然是關鍵,但是府方所回應的「四個必須」都是民進黨執政兩年來對中政策的重點:亦即「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維持現狀」與深化「新四不」的論述內涵。而韓國瑜雖然在特定媒體吹捧以及團隊的刻意操作之下,仍佔有輿論版面篇幅,但其市政文宣化與虎爛化的爭議也倍受批評,人氣下滑也是合理趨勢。

是以,民進黨雖然輸掉了政治板塊與多數執政縣市,關鍵仍是權力分配觀感、執政不佳、改革陣線過長等問題,兩岸關係與中國問題並不是直接、顯著的變數,其核心價值與基本盤並沒有全面崩盤與解體。

柯文哲的網路飢渴症

在此背景下,柯文哲向來關注網路聲量並以大數據作為其議題設定的基礎,「不能活在沒有WIFI的角落」、「直播是他的陽光空氣水」則是柯黑揶揄的形容詞,卻也直擊柯文哲作為政治人物的根本問題。坦白說,柯文哲是典型「不間斷」、「無窮動」進行議題創造的政客,這意味著當其他人的網路聲量有所超越時,柯文哲勢必會採逆勢操作,透過各種創造性議題,試圖「蓋台」或「洗版」當下的熱門新聞。

這已經是某種強迫症式的本能反射,因為高舉「進步價值」的他,充其量只有各種量化指標與物化交換的價格,如果不進行如此滾動式的媒體動員,內心必然出現焦慮與不安感。諷刺的是,柯文哲這種「網路飢渴症」與掠奪性的議題操作,最終必然稀釋、弱化自己的發言(文)的質量,從而陷入能趨疲的流沙效應中;越掙扎越需要使勁,越用力就越陷越深,最後難以自拔而滅頂。

這個效應已在去年北市選戰最後階段中看出端倪。柯文哲面臨藍綠夾殺選情緊繃,而原先網紅教主的地位又被韓國瑜一舉超越,為了突破困境柯文哲遂求助館長,以結果論而言,這個鋌而走險的戰術或許成功,但是柯文哲從此失去了價值高度,當年那個標榜公民社會與新政治的柯醫生已經一去不復返。

面對蔡英文以「辣台妹」的形象捲土重來,柯文哲豈能放縱此一效應持續擴散,這對未來大位之路必有不利影響,因此刻意在兩岸議題中百般相左,其中以「強盜搶銀行」或「最討厭獨立又在大陸做生意」的說法堪稱經典。但這些說法一提出後,隨即在網路上獲不分藍綠海嘯式的負評,同時柯文哲過去對相似議題的發言紀錄,也遭網友拿來比對其前後的矛盾;面對排山倒海般的批判,恐是柯文哲始料未及。

圖/取自總統府(CC BY 2.0)
圖/取自總統府(CC BY 2.0)

被看破手腳的柯文哲

原因為何?在北京出手後,多數民眾都已感受到主權與國家定位其實是嚴肅的話題,柯文哲卻將此重大關切以不倫不類的比喻予以「降格」,這種輕挑的態度自然引起理性選民的厭惡,活在同溫層厚度中的教皇不自知,卻還沾沾自喜。

此外,柯文哲所擅長的統戰式的政治操作,也日益被民眾看破手腳,大家赫然發現,他只是一個「可藍可綠,白裡透紅」的蝙蝠,不僅沒有忠誠沒有價值,只有分化與鬥爭。

從柯文哲公開表態自己對毛澤東的崇拜,也常常對外宣稱自己熟讀毛選經典著作開始,姑且不論毛的歷史地位,柯所推崇的,僅是對毛個人,以及對毛政治權術的皮毛理論崇拜而已,始終沒有參透「矛盾論」與「如何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精髓,否則豈會如此荒腔走板而且東施效顰?

馬克思曾說過:世界上一切偉大的歷史事變和人物都出現兩次,第一次以悲劇出現,第二次則以鬧劇出現。面對柯文哲當下諸多的言行爭議,相信許多人對這句話會有更深的體認。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