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內心焦慮,擔憂韓國瑜毀了自己的大局

假設媒體揭露國台辦呼籲國民黨「團結」且關注明年選情屬實,我們就必須思考北京此時出手的時機與政治意義。又倘若結合最近中國官方取消自由行、縮減團客以及一芳水果茶等事件來看,即可發現這並不是偶發的狀態。這顯示,中共雖然關心國民黨選情,但是更關心台灣選舉結果對自己「大局」造成的影響。
許多不明就裡的人認為中共已將台灣選舉與對台政策脫鉤,畢竟這些動作無助藍營選情,而且只會成為「豬隊友」。
另一種理解則是虛無主義的認知,認為民進黨只靠北京出手好讓自己撿到槍或拉抬選情,然而中共對台政策向來如此,統戰統一部就如此,何需大驚小怪?這樣的觀點其實都是某種直觀或一廂情願的認識,也是對中共對台政策本末倒置的解讀。
台灣是中共「大局」的絆腳石
深入觀察,習近平掌權以來中共對台政策多有調整,從大局、整體或國際體系切入為其特色,「北京通往台北的最近道路,是經由華盛頓」這句話,應是最深刻的形容,對台政策的人事布局也可從王毅、張志軍與劉結一的涉外背景略窺一二。
換言之,兩岸關係與對台政策是鑲嵌在整個國際環境的大棋盤中思考,美中關係是重中之重,台灣內部政治發展則是眾多變數之一。但不可諱言的,如果台灣選舉結果反過來影響北京眼中的大局,中南海豈能等閒視之?
對中共來說,2019是關鍵的政治維穩年,習近平又要在2021與2022年陸續完成「第一個一百」(即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與二十大的權力布局。簡言之,中共希冀以建國70年作為完成中國夢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起點,陸續在建黨百年與二十大讓習近平攀上權力的高峰,對於中共領導人而言,除了社會主義的經濟現代化為必然政治任務外,洗刷中國近代史的「百年恥辱」更是責無旁貸。
在這個背景下,習近平必須拿出作為,驗證自己與這般歷史天命恰如其分;中國製造2025是過程中的「皇冠中的寶石」,而台灣問題則是完成民族復興、洗刷歷史恥辱的重要象徵。
然而,當下的美中經貿大戰與香港反送中都可能毀了北京的「大局」,在習近平口中的「灰犀牛或黑天鵝」的重大事件中,似乎都可以找到台灣的角色。
許多人並不理解,美中經貿戰已不是純粹的關稅或貨幣戰爭,而是國際建制、價值理念、政治制度等領域的全面鬥爭。在華盛頓眼中,中國崛起改變的不只是美國霸權的現狀,而是全球的民主制度、市場經濟、多元開放的社會以及區域的戰略平衡;美中關係已經到了典範轉移的地步,差異的只是政策與策略上的先後選擇而已。
關鍵在於,西方世界認識到,中共在內部進行政治整肅與個人政治崇拜,同時利用改革開放的經濟紅利,作為其軍事現代化與社會維權的工具。對內透過各項監控技術箝制言論自由,對外擴充其區域的干涉能力,並透過銳實力影響其他國家民主制度的運作。
2020大選關乎北京能否解套
諷刺的是,台灣是北京這些作為的矛頭所在,特別是美中經貿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後,中國內部的政經情勢更加險峻,經濟衰退使得社會矛盾加劇,檯面下的政治角力時有所聞。透過輸出危機轉移內部矛盾向來是威權國家的慣性,這也是去年中共對台灣發動網軍攻勢與習近平五點講話的政治背景。
如果發大財成為台灣的主流價值,藍營政客樂於為簽署和平協議背書,紅色媒體與代理人不斷進行洗腦造神或散播假消息,中共短時間內仍可宣稱在對台政策上「掌握全局」並取得「重大勝利」,並可在國際輿論中宣傳「中國夢仍得到台灣民眾擁戴,中國崛起何錯之有」與「一國兩制台灣方案在台灣深獲民意基礎」,那麼,西方世界對中國威脅論的質疑,恐將失去部分正當性。
就長遠來看,如果國民黨與韓國瑜趁著2018氣勢一舉奪回2020的執政權,北京自然在香港反中與美中經貿大戰的劣勢中解了套,不再擔心台美關係持續升溫的政治後果,更無需擔憂台港之間產生的共伴效應。簡言之,這樣的發展對前述習近平規劃的「大局」百利無一害。
台灣政情的轉變顯然牽一髮動全身,眼看韓國瑜與吳敦義就要把天聽的牌打成一炮三響,北京豈不擔心後續情勢發展?韓國瑜為什麼如此不濟,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