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十一講話,刻意將自己置於毛澤東的政治歷史高度

今年十一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七十年,對中共政權而言不僅具有高度象徵意義,也為一心追求歷史地位的習近平創造舞台,這些政治動機可從習的講話與大閱兵的排場中得到解釋。
習的十一講話,特別將自己的政治高度與毛澤東相提並論,藉此突出「毛主席創立新中國,習主席讓中國崛起」的客觀事實,藉此將中國定調在「毛過去/習未來」的時空關聯性上。
這樣的政治定性,不僅讓習近平得以掌控黨內意識形態的唯一詮釋權,同時也抽離了鄧小平推動改革開放的重大轉折,使其成為「新中國、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踐者,也讓「中國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社會主義現代化」這組「後設敘事」的論述,成為未來中共定於一尊的政治路線。
習近平十一講話的政治野心
平心而論,毛鄧二人當年猶需透過「歷史決議」的形式進行,習近平直接用講話的方式為之,政治意圖不言而喻;習去年在中共紀念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的政治講話中,還必須透過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才能連結毛澤東建國的歷史定位,當下國慶講話卻直接進行政治嫁接,完全展現「取而代之」的個人意志與野心。
習近平這項歷史工程其實在十九大的政治報告已有斧鑿,經由宣傳部門兩年來強力搞個人崇拜,以及推動類似「學習強國」的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取得正當性。這些政治加工的成果,將透過習的十一講話產生強化作用。
深入觀察,十九大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標題就具有鮮明的習近平個人風格。「決勝」、「奪取」與「新時代」的語境,不禁令人想起毛澤東在八大二次會議所提出的「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建設多快好省少的社會主義」的口號,兩者之間顯然存在緊密的語意邏輯;亦即,其對中國內外的政經秩序都有意圖改變現狀的革命動機。
此外,貫穿整個十九大政治報告內容,「新時代」應該是出現最頻繁的字彙,而該組字彙也是習近平展現個人意志的「語境政治學」。
就歷史發展階段來說,「新時代」是承接「中國夢」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空軸線,特別是在2021年中共建黨與2049中華人民共和國建政的「兩個一百」的三十年期程,習近平基本上要完成「小康社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兩階段走的的戰略目標,「新時代」更具備時間的現實感與延展性。

意圖合理化習近平政治動作
在習近平的認知中,中國崛起已經是常態與客觀事實,因此必須尋求一個與自身實力相應的國際政治地位與內在政經發展邏輯,這是毛澤東或鄧小平所處的歷史時空或國際環境難以相提並論的。
毛澤東在冷戰的環境中,猶需在一邊倒、三個世界或中美蘇戰略三角等權力平衡思維下追求國家利益;鄧小平則是在經濟全球化的局勢下實行「韜光養晦」的外交策略,希望讓中國參與西方主導的國際建制,透過「世界走向中國,中國迎向世界」中尋求社會主義現代化。
對於習近平來說,過去所強調的「戰略機預期」都是美國霸權主導下的國際體系與建制。然而唯有當北京成為新秩序的建立者時,中國才是別人的機遇與機會。
在此背景下,民族主義仍是中國夢與偉大復興的基礎,經濟崛起是追求「中國製造2025」的條件,權力的集中則是習近平不可欠缺的鑰匙,兩岸關係仍是「和平統一與遏制台獨」的基調, 香港問題絕對是中南海說了算的局面。
中共意圖改變全球戰略格局、區域權力平衡、兩岸和平穩定以及香港一國兩制已是客觀事實,十一講話只是將習近平的行動合理化。然而,在台灣內部卻有各類政治代理人進行宣傳,如邀請退將參加中國國慶成為統戰樣版以及紅媒大肆宣傳都是例證,這意味國家主權與安全危機正在蔓延中。
在此背景下,民進黨政府暫緩推動《中共代理人法》的提案,動機實在讓人匪夷所思;日前公布的國安報告才指出,紅色媒體與各類代理人在台灣內部製造對立,「三道防護網」也是年初蔡英文的政治宣示,929才聲援「撐香港反極權」的活動,這更表示,通過相關法律讓國安單位可以依法行政才是守護台灣民主的當務之急,結果民進黨選擇不作為,令人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