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萬安的權力魔戒,與深埋國民黨心中的血統政治

蔣萬安的身世之謎已經不是什麼大新聞,早在幾年前,就曾被拿出來討論。最近之所以又成為政論節目的焦點,他本人或許才是始作俑者。蔣萬安在藍白合議題的干擾下,選擇以認祖歸宗的方式來凸顯自身在深藍群眾心中的正統地位,猶如他父親當年選立委時喊出的「一張票三世情」口號。
當代政治是否「用人唯親」?
很難想像蔣萬安透過訴諸血統的方式爭取選民的認同,因為這種以宗親血緣作為從政正當性的手法,本質上是前現代政治下的產物,在封建皇權時期,有著宋姓、朱家或愛新覺羅此等宗親關係,形同皇親貴族飛黃騰達的保證。
現在的台灣民眾原本很難理解恩庇護從體制下的政商模式,自從前陣子因為中二選區補選,顏家的種種行徑被媒體拿出來檢證後,大眾才赫然發現這種盤根錯節的社會關係網絡不僅在台中出現,甚至在宜蘭、雲林、彰化、花蓮等地都出現如法炮製的結構型態。
在現代政治發展過程中,政治人物的血統或宗親關係根本就是假議題,自從韋伯提出科層制是現代化的組織內涵後,我們即可理解「績效制」逐漸取代「用人唯親」的傳統模式;當代政治已從社會學所認知的「合法性—秩序」解構,朝向經濟學「理性抉擇—效用」的方向移動。這也意味,在民主政治與公民社會下,從政者應該追求的是自我的主體性,而這個價值來自於選民對其形象、論述、為政的肯定與支持;換句話說,蔣萬安背道而馳的言行可說是一個沒有自信的表現。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蔣萬安的選擇是一種「理性下的不理性」作為,壓力來源自然是郝龍斌提出的藍白合主張。說來諷刺,郝自己就是標準藍營政二代的代表,他的父親郝柏村當年在小金門當師長時,就懂得透過撰寫「政治日記」博取蔣氏父子的讚賞,這種政治心機與操作實非一般市井小民所能參透。
郝龍斌當時憑藉北市藍大綠小的結構選上市長,任內也無突出的政績,前些年號稱要到「藍營艱困選區」基隆競選立委卻失利,再加上與江啟臣角逐黨魁落敗,郝的政治行情早已被看破手腳。在他個人政治生涯即將謝幕之際,提出藍白合的訴求所欲為何令人費解,此舉非但民眾黨與黃珊珊不領情,也攪亂了蔣萬安的布局,裡外不是人的郝龍斌最後只能以「民眾黨成事不足」給自己台階下。

藍白合得起來嗎?
為什麼國民黨始終有人高舉藍白合的主張呢?就長期戰略目標而言,自然是「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這種統戰邏輯,然而這種認知其實有些一廂情願。
柯文哲自利投機的政治性格眾人皆知,這可從過去與民進黨、郭台銘或宋楚瑜合作的結果得到驗證,更何況柯卸任市長後在欠缺行政資源的情勢下,對於民眾黨的政治行情能維繫多久只能打上一個問號,而為了延續民眾黨的影響力,柯文哲勢必在今年縣市議員選舉中要有所斬獲,就算席次不美麗,只要選票有一定的數量,對於未來的政黨票就有累積效果。
在這個背景下,藍白合就存在一個本質性的衝突關係,這是民進黨與柯文哲在2014年合作截然不同的前提,至少當年不存在民眾黨這個變數,挾著柯文哲的聲勢與綠營幕僚全力輔選,也造就民進黨當時在北市提名31席全當選的紀錄。
刻在國民黨心中的血統論
最後,蔣萬安的策略其實符合國民黨當下的政治文化與群眾屬性。如果前後任主席江啟臣與朱立倫都得對深藍韓粉或戰鬥藍敬畏三分,蔣更有其身分去競奪深藍大旗。
雖然國民黨精英一直訴求政黨轉型,但是始終改變不了這個政黨的組織文化,誠如著名中國研究專家魏昂德所提出的分析,中共是一個「新傳統主義」的政黨,「新」的地方在於列寧主義的革命政黨具備科層制的組織結構,這是人類文明現代化的象徵,然而共產黨卻延續中國封建主義的「傳統」,處處可見「任人唯親」或「派系政治」的斧鑿。
基於國共一家親的內在制度性質,國民黨始終擺脫不了那種血統論的傳統,蔣萬安只是把這個魔戒適時戴上而已,因為在江啟臣或朱立倫身上隱約都可找出類似的套路。然而,一旦國民黨精英擺出這個姿態,自然就離公民社會與青年世代異常遙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