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交戰膠著中:為什麼俄軍無法主宰烏克蘭戰場的優勢? | 張宇韶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俄烏交戰膠著中:為什麼俄軍無法主宰烏克蘭戰場的優勢?

俄烏戰事已經進入僵持階段。圖為基輔伊爾平的逃難民眾。 圖/歐新社
俄烏戰事已經進入僵持階段。圖為基輔伊爾平的逃難民眾。 圖/歐新社

俄烏戰事已經進入僵持階段,戰爭的發展趨勢顯然不符合普丁的預期,但同時也暴露了軍人威權體制的結構性問題。國內有些人刻意推崇強人政治的虛假「效率」,同時貶抑民主政治真實「治理」內涵。對這些刻意帶政治風向的人來說,俄羅斯當下在戰場上進退維谷的窘境,以及烏克蘭所展現的抵抗意志,恰巧打臉他們這種似是而非的言論。

俄羅斯戰略判斷的失誤

就戰略判斷而言,普丁可能高估了俄國的軍事實力,同時也低估了烏克蘭與西方民主國家的態度。本以為俄國軍隊啟動閃電攻勢後,烏克蘭軍民必然聞風喪膽,並失去反擊能力,再加上親俄第五縱隊的協助,俄軍將如入無人之境直取基輔與哈爾可夫(Харків)。這種觀察,就猶如希特勒在1941年發動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時的認知,他認為「蘇聯就是個破房子,只要門一踹整個建築就垮了」。

平心而論,若論德軍在1939至1940年橫掃西歐的閃擊戰戰果、史達林在蘇聯內部進行的大清洗、紅軍在蘇芬冬季戰爭的拙劣表現,納粹似乎有些資格說這樣的話。要不是希特勒在基輔、莫斯科、史達林格勒、庫斯克屢犯戰略指導錯誤,德軍其實有可能贏得戰爭的勝利。

這些觀點在曼斯坦元帥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有著細膩的分析;試想德國當年半年不到就打到莫斯科大門口,紅軍得再花四年的時間才打下柏林。雖然普丁挾著全球第二強的軍事力量,不過,就目前俄軍戰場表現而言實在言過其實。

情報戰也是這次俄烏較勁的另類戰場,摒除雙方的技術條件不談,威權體制下的情報作業必然存在「寧左勿右」或「報喜不報憂」的限制,這也是造成普丁決策錯誤的制度盲區。烏克蘭享有天地利的優勢,還有個「別人瞄準,自己開槍」眾人皆知的秘密,TB2無人機之所以能夠準確獵殺俄國T系列坦克、補給車隊或山毛櫸防空飛彈裝甲車,西方國家所提供的情報才是幕後英雄。

對進攻方而言,有兩個劇本作為戰略指導與戰術執行的教材。1941年中央集團軍與南方集團軍之所以能在一個月內合圍基輔,憑藉的就是機械化部隊的大縱深插入,速度又取決於後勤補給,最後讓整個西南方面軍覆滅並俘虜66萬紅軍。另一個苦難的城市則是列寧格勒(現聖彼得堡),北方集團軍圍城近九百天讓蘇聯軍隊與市民付出慘烈代價,最後還是拿不下這個希特勒急欲在地圖抹掉的圖騰;關鍵在於莫斯科一直利用列寧格勒旁邊的拉多加湖進行最有限的運補,這條對外的運輸通道在戰時被稱為「生命之路」。

值得注意的是,德軍在二戰之初能夠勢如破竹,除了憑藉新型態的閃擊戰思想外,成熟的參謀作業、先進武器裝備與踏實的軍事訓練也是主宰戰事的關鍵。然而從俄烏戰爭爆發迄今觀察,莫斯科不僅欠缺戰略判斷能力,同時也不具備基本戰術執行條件。

3月10日,烏克蘭在基輔近郊城市羅伐利重創俄軍。  圖/路透社
3月10日,烏克蘭在基輔近郊城市羅伐利重創俄軍。 圖/路透社

3月10日,烏克蘭在基輔近郊城市羅伐利重創俄軍。 圖/路透社
3月10日,烏克蘭在基輔近郊城市羅伐利重創俄軍。 圖/路透社

俄軍自身不足導致無法主宰戰局

就以近日在基輔地區俄軍幾個戰車連被烏軍砲火壓制來看,基層指揮官與裝甲兵的臨戰反應全無專業訓練可言,在城鎮道路上緩慢前進早已暴露自身動向,導致在無人機臨空引來烏克蘭砲兵施以效力射時,更無放煙霧彈實行掩護疏散撤退動作,自然造成重大戰損。這雖然只是一場局部戰役,但卻也暴露俄軍的戰術素養。

俄軍在戰場上所犯的低級錯誤,讓我想起德軍著名戰車指揮官魏特曼(Michael Wittmann),於1944年6月諾曼第戰場維萊博卡日之戰所締造的輝煌戰果。他個人以虎式坦克從側翼迂迴對英軍旅部進行突襲,不斷變換作戰位置與猛烈轟擊後摧毀戰車裝甲車近五十輛,讓英軍付出慘痛代價。魏特曼大膽果斷的進攻固然重要,但英軍的戰術失誤甚為關鍵。魏特曼的戰術行動其實也是他在東線作戰的翻版,早在1941年在羅斯托夫戰線他就用三號突擊砲進行迂迴攻擊,隨即擊毀六輛紅軍並獲得坦克突擊紀念章。

對於俄軍來說,指揮官素養與人員訓練問題一時難以解決,為了打開僵局,取得一場戰役的勝利應該是普丁目前的政治盤算,如此才能體面地進行和談或進行下一步的布局。姑且不論是否啟動大規模毀滅武器這種極端手段,但是急於求成的激進方法如無差異攻擊、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武器就會成為戰場日常,引進敘利亞傭兵也可視為俄國非典型作戰的作為。

由於烏克蘭境內有將近17%是俄裔居民,再加上基輔所發動的一系列心理輿論戰開始發酵,為了避免俄軍執行軍事命令投鼠忌器,僱用敘利亞傭兵雖然有失大國風範,但有其必然性。一來象徵莫斯科與大馬士革的革命情感,蘇聯在過去五次以阿戰爭始終站在敘利亞這一邊,其所提供的武器系統與軍事訓練剛好也是當下雙方無縫接軌的條件,同時執行違反國際法與戰爭法的任務。

綜上所述,俄國在這場戰事中存在太多問題,包括戰略判斷錯誤、戰術執行不力、情報作戰失靈、武器優勢無法發揮、基層指揮素養不足、戰鬥人員訓練不足、後勤補給銜接不上,如果再加上威權體制本身的決策風險,一連串的問題撞擊在一起遂造成目前無法主宰戰局的結構性因素。

俄軍戰車遭擊毀,攝於米達列斯。 圖/歐新社
俄軍戰車遭擊毀,攝於米達列斯。 圖/歐新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