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太安全戰略的超前部署?美國總統拜登亞洲行優先造訪南韓 | 張宇韶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印太安全戰略的超前部署?美國總統拜登亞洲行優先造訪南韓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抵達韓國,並於本(5)月21日與韓國甫上任的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 圖/法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抵達韓國,並於本(5)月21日與韓國甫上任的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 圖/法新社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抵達韓國,並於本(5)月21日與韓國甫上任的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同時發表聯合聲明。根據白宮官網發布的聲明內容,美韓雙方將通過印太經濟架構(IPEF)密切合作,包含數位經濟、供應鏈、乾淨能源和其他促進永續經濟增長的優先事項。

在台灣議題部分,美韓兩國強調維護台灣海峽和平與穩定的重要性,是印太地區安全與繁榮的重要因素。另外,在朝鮮半島的核武問題,美韓共同譴責了北韓今年以來頻繁的飛彈試射行為,明顯違反了聯合國安理會決議,呼籲北韓盡快與國際社會合作,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

俄烏戰事進入到新的階段後,拜登此次的亞洲行在議題與時程上其實深具意義,將全球戰略重心由歐洲轉移到印太地區,同時建構圍堵中國的多邊機制的意圖不言而喻,這也是美國最新民意的體現。

在4月底皮尤研究中心民調顯示,三分之二的美國民眾將中國視為美國的最主要競爭對手,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處理國際事務則大多沒有信心。67%的美國人認為中國是最大威脅,超過俄羅斯的64%。更關鍵是中共年底即將舉行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美國也將舉行期中選舉,拜登訪韓兼具外交與內部的雙重考量。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抵達韓國,並於本(5)月21日與韓國甫上任的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 圖/美聯社
美國總統拜登近日抵達韓國,並於本(5)月21日與韓國甫上任的總統尹錫悅舉行會談。 圖/美聯社

親美派尹錫悅走馬上任的挑戰

新任韓國總統尹錫悅上任,其對外政策特別是「向左走與向右走」的路線受到各國矚目。因為他在競選期間就高舉親美路線,甚至主張改善日韓關係,讓南韓走向印太多邊架構儼然成為未來青瓦台的戰略選擇。

南韓的處境與台灣有不少相近之處,在歷史上處於地緣政治的「陸權與海權」交錯之處,因此在近代史中始終是大國政治角力的場域。此外,南韓也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生產的重要一環,在新的全球產業分工鏈中皆位於核心的地位,已非昔日亞洲四小龍時期的「半邊陲」角色。在內部政治光譜中,兩國政治現狀也受到「中國因素」干擾,前任南韓總統文在寅正是知名的親中派政治人物。

依照目前各國媒體、外交圈和智庫圈的判斷,新任韓國總統尹錫悅是傾向「親美派」的代表。青瓦台所任命的新任外交部長朴振也是南韓知名的「美國通」;朴振曾通過南韓的國家考試成為外交部的公務人員,步入政壇後,連續擔任「國民力量」的四屆國會議員,是南韓知名的「保守派」政治人物。韓國總統與台灣不同,五年一任,僅有一個任期且不得連任;換言之,尹錫悅的政治路線大抵從人事佈局中一窺究竟。

深入觀察,經貿關係則是左右中韓關係的關鍵變數,是2021年中韓貿易額逆勢上揚,突破三千六百億美元,刷新過往的歷史紀錄。而且兩國高層近期的頻繁交往打破了許多的慣例,這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是北京當局積極拉攏尹錫悅的政治行動。3月10日韓國總統大選結果出爐當天,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就向新當選總統尹錫悅發出賀電;3月25日下午,習近平和尹錫悅「首次」通電話,這也是近期中韓兩國元首的「熱電」往來。

5月22日,拜登(中)和尹錫烈(中左)參訪烏山空軍基地。 圖/美聯社
5月22日,拜登(中)和尹錫烈(中左)參訪烏山空軍基地。 圖/美聯社

美中韓的關係角力影響亞洲局勢

今年是中韓建交30週年,兩國政治高層在內的交流往來頻繁,且這種發展趨勢並未受到韓國政黨輪替執政的影響。包括在尹錫悅的就職典禮上,中國派出國家副主席王岐山率團參加,這可是中韓高層近期交流的最高層級,也是2016年「薩德事件」後,中方首次派出「正國級」的官員出訪南韓。

在一般情勢下,中國派赴他國出席元首就職相關儀式的國家主席特使,通常是以國家部委的「正部級部長」和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的「副國級官員」為主,此次由習近平指派王岐山為代表,其政治意涵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美國也不是省油的燈。拜登除了與南韓總統尹錫悅會面之外,此次美國拜訪亞洲的另一大目的則是要跟南韓的四大財閥主管會面(三星、現代、SK和LG),據媒體報導,應是聚焦在建立涵蓋半導體、電動車和電池等關鍵新產業的「經濟安全」同盟上。

南韓總統尹錫悅(右)就職後,歡迎到訪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左)並舉行會談。路透 圖/美聯社
南韓總統尹錫悅(右)就職後,歡迎到訪的中國國家副主席王岐山(左)並舉行會談。路透 圖/美聯社

美中韓三國未來著重的角力點將是「薩德導彈的再部署與否」。由於尹錫悅早在選舉之前就已經聲稱上任後要減少韓國對中國的依賴,同時還要加大薩德反導系統的部署規模。這種對中國的強硬態度為尹錫悅獲得了不少年輕群體的選票,使其順利當選總統;直言之,薩德對尹錫悅而言不僅是戰略安全問題,同時也是政治責任的政權正當性的問題。

雖然北韓仍是南韓主要的威脅來源,由於美國在1991年已將戰術核武撤離朝鮮半島,面對平壤的核威懾只能透過核動力潛艇進行反嚇阻,這也意味反彈道攔截系統(ABMs)與加入多邊安全機制的重要性,這必然引發北京認為南韓部署薩德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使得2017年南韓與中國的「三不一限」承諾瀕臨瓦解;所謂「三不一限」,意即不考慮追加薩德系統、不加入美國反導體系、不發展韓美日三方軍事同盟、為了不損害中國戰略安全利益而限制使用薩德。

尹錫悅是否為了朝鮮核武問題再讓美國部署薩德導彈,將是未來東北亞國際政治的重要觀察點。東北亞的一舉一動也關乎台灣的國家安全,蓋因中國與北韓皆是印太區域意圖改變現狀的「修正主義國家」,兩國領導人嚴重缺乏安全感,再加上常透過對外輸出危機,轉移內部矛盾的「戰爭邊緣策策略」破壞區域的權力平衡與秩序,正當俄烏戰事出現變化,南韓剛政黨輪替,拜登的亞洲行深具現實感。

2022年5月10日,韓國新總統尹錫悅(右)在就職典禮上與前總統文在寅握手。 圖/美聯社
2022年5月10日,韓國新總統尹錫悅(右)在就職典禮上與前總統文在寅握手。 圖/美聯社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