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從裏海區艦隊調動炮艇馳援黑海:一個暗藏玄機的軍事部署?

根據媒體報導,俄羅斯為加強海岸攻擊防禦能力,從裏海區艦隊調來1967年即建造的「熊蜂級」(Shmel)河川用裝甲火砲砲艇支援,還曝光砲艇在剛剛拿下的馬里烏波爾(Mariupol)海岸巡戈的照片。
這個新聞非常具有故事性,其關鍵在於俄國如何將裏海艦隊所屬炮艇調到黑海,然後究竟要執行什麼任務。
俄羅斯海軍的特殊艦隊
第一個觀察指標就是「裏海區艦隊」。俄羅斯海軍由北方艦隊、太平洋艦隊、黑海艦隊、波羅的海艦隊、裏海區艦隊所組成。由於裏海是世界上最大鹹水湖,周邊擁有不少天然資源,對莫斯科來講也屬於重大地緣政治地帶,這也是此一區艦隊成立且歷史悠久的原因,因為它與過去歷任沙皇在高加索與中亞的擴張息息相關。
俄羅斯裏海區艦隊司令部設在阿斯特拉罕,總兵力兩萬人,擁有大約四十艘船和各種船隻。下轄一支水域護衞支隊,擁有兩艘導彈護衞艦、兩艘導彈艇和四艘快艇;一支海域護衞艦支隊轄有一艘獵雷掃雷艦和18艘掃雷艇,除此之外,裏海艦隊還有保障船隻支隊、救援船隻支隊、水文地理船隻大隊、獨立岸防導彈大隊。以內河艦隊或湖面海軍的規模來看,其戰力不容小覷。
2015年10月7日(這一天也是普丁生日),26枚巡航飛彈從裏海的四艘俄軍艦上發射,擊中1500公里外位於敘利亞境內IS目標。值得注意的是,該飛彈來自於伊斯坎德爾K陸基戰術飛彈系統。其中一艘11661型護衛艦排水量僅1800噸,三艘21631輕型飛彈艦的排水量更是僅有900噸,這四艘護衛艦是蘇聯解體24年以來俄羅斯海軍服役的唯一較現代化軍艦,均裝備飛彈垂直發射系統,具有隱身性能。
俄軍如何利用手中資源的戰略價值
第二個觀察指標是「伏爾加–頓河」運河與俄國奪下馬立波的戰略價值。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土耳其宣布關閉控制黑海的達達尼爾(Dardanelles Strait)與博斯普魯斯(Bosphorus)海峽,只有限制了俄國其他軍艦馳援黑海的調度。然而只要俄軍有效控制黑海與亞速海,那麼莫斯科就能透過伏爾加-頓河運河的渠道,從其他區域運送軍事物資與戰鬥裝備。
頓河出海口城市羅斯托夫(Rostov)在昔日一直都有戰略價值,頓河上的伏爾加格勒更是赫赫有名,因為在二戰時這個城市的名字叫作史達林格勒。姑且不論老舊砲艇增援黑海艦隊能發揮什麼作用,但看得出來俄國全力奪下馬力波所帶來的戰略利益。
這條運河全長101公里,開通後連結裏海和亞速海,是裏海通往世界各大洋的捷徑。蘇聯於1948年著手修建,運河於1952年竣工。該運河可以通航大型內河船隻和小型海洋船輪船。由於裏海軍艦的噸位不算大,因此可以透過運河進入亞速海與黑海,「熊蜂級」炮艇就是如此調動且出現在馬立波海面。

舊式砲艦的性能與任務
第三個關鍵在於舊式砲艦的性能及其執行的任務為何?
從相關數據來看,「熊蜂級」裝甲砲艇,製造於1967年,排水量77.4噸,最高航速24節(約時速44.5公里)。其艦砲並不同於一般軍艦,而是PT-76兩棲坦克的砲塔,76公厘口徑的「D-56TS滑膛砲」,直接嵌入艦艏主砲位置,最大射程13公里,符合水上坦克的概念;艇身後端還裝載兩門14.7公厘口徑機關砲,外加機槍和自動榴彈發射器,以及一部主要用於轟炸近岸目標、最大射程9.8公里的17管140公厘BM-14-17火箭發射器。換言之,當PT-76炮艇化後,他已經取代當初配置海軍陸戰隊進行灘頭攻堅的戰術武器,而是具備內河航行偵查巡邏的功能。
這裡有必要補充一下PT-76的設計概念。冷戰格局形成後,蘇聯認知未來戰爭的主戰場很可能就在中東歐地區,由於推進過程每40至50公里就會遇到一條河流。為了保證部隊具有較強的戰術機動能力,因此擁有一套完善的渡河兩棲作戰裝備為當務之急。PT-76就是這個概念下的產物。

這款水路坦克於1947年開始研製,1952年裝備蘇聯陸軍,1961年裝備蘇聯海軍陸戰隊,總產量約七千輛。雖然生產數量龐大,但是到了60年代末PT-76的性能已經不符合戰術的需要,其生產線終在1969年關閉,但早在1967年開始俄軍就開始進行「熊蜂級」炮艇化的改裝。
前蘇聯時期即建造了約一百二十艘,部署在裏海、多瑙河、黑龍江以及烏蘇里江等地,目前還有20餘艘仍在服役。深入觀察,「熊蜂級」砲艇吃水淺,而且武器配屬的重心較高,這意味它的耐波性較差,只適合在內河與湖泊上使用。
裏海區艦隊的實際效益大嗎?
俄國急於從裏海區艦隊調來馳援黑海艦隊,除了補充戰損外,實際上其戰術價值並不高,估計只能在黑海、亞速海沿岸執行偵察、巡邏與護航等「非戰鬥性」任務。
再者,也由於它的航海性能能不足,再加上防空武器極短貧乏,在黑海執行戰鬥任務勢必成為烏克蘭無人機的獵殺對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