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封鎖俄國飛地交通運輸,意外觸發中國戰狼外交的敏感神經

立陶宛近日禁止經立陶宛境內鐵路向俄羅斯「飛地」 加里寧格勒州運輸貨物,俄方對此表示強烈反對。據CNN報導,立陶宛總統瑙塞達(Gitanas Nausėda)當地時間22日宣稱,他不相信俄羅斯會進行軍事挑戰,因為立陶宛是北約成員國。
立陶宛人口僅280萬,現役軍人也才兩萬多而已,之所以在政治上做出這個重大決策,憑藉的就是《北約憲章》第3條的共同防禦精神:亦即北約成員國若遭到外來武力攻擊,北約都會採取報復性的軍事行動。此外,立陶宛封鎖加里寧格勒的對外交通與運補,更具有重要的戰略與軍事意義。
加里寧格勒為何重要?
俄國加里寧格勒州面積15,100平方公里,先前是德國的領土,為普魯士主要的組成部分,首府柯尼斯堡昔日是象徵戎克貴族的政經中心,二戰結束後,奧得河-尼斯河線以東的德國領土被蘇聯與波蘭佔領,當地的德意志居民被蘇聯紅軍驅逐到東德或流放到西伯利亞,戎克貴族因此退出歷史舞台。
蘇聯解體後,由於立陶宛與白俄羅斯成為主權獨立國家,加里寧格勒成為俄羅斯的外飛地,與俄羅斯本土不接壤。加里寧格勒與聖彼得堡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僅有的兩個不凍港,作為蘇聯最西部的領土,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

冷戰時期蘇聯將波羅的海艦隊總部設在加里寧格勒,取代了位在芬蘭灣的克隆斯塔特基地的地位,其陸軍第11軍團與戰略核武部隊也駐防在此,對波羅的海三國與北約成員國構成地緣政治與心理上的威懾效果。
由於加里寧格勒距離華沙、柏林、哥本哈根、斯德哥爾摩都在五百公里左右。俄軍於5月4日當天進行了「伊斯坎德爾」(Iskander)彈道飛彈模擬電子發射,針對飛彈系統、機場、受保護的基礎設施、軍事裝備、敵軍指揮所等目標進行單一或者多重打擊,此一動作更凸顯這個飛地的戰略價值。
另一方面,一旦莫斯科發動對歐洲的入侵戰爭,俄國將可從加里寧格勒與白俄羅斯對立陶宛形成三面包夾的態勢,在海軍艦隊的掩護下北上取下波羅的海三國,然後南下攻入波蘭接著長驅直入西歐平原。如今立陶宛超前部署切斷加里寧格勒路上的交通運補,立刻將前述被動的處境化為主動,讓俄國的軍事部署陷入反包圍的劣勢,也讓波羅的海艦隊必需後撤千里。

俄烏戰爭後,北約國積極互相聯繫
立陶宛的的政治行動自然引發俄國的不滿,然而北京的反應卻讓人感到意外。《央視》報導,立陶宛直指歐盟是這次禁令的幕後黑手,但歐盟的措辭卻很微妙,美國則發聲力挺立陶宛。中媒指出,與歐盟呼籲勿讓事態升級相反,美國執意火上澆油。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高分貝批判北約的角色,他指稱「北約是冷戰產物和美國主導下的全球最大軍事聯盟,是美國維護霸權、操控歐洲安全格局的工具,同時代發展潮流背道而馳。北約聲稱自己是防禦性組織,卻肆意對主權國家發動戰爭,導致大量平民喪生,數千萬人流離失所」。
正當外界為這一番談話感到納悶時,這位發言人很快露出了自己的底牌。他接著表示,北約明明是北大西洋軍事組織,近年來卻跑到亞太耀武揚威,試圖把歐洲「集團對抗」的套路複製到亞太;此舉十分危險,必將引發亞太國家和國際社會高度警惕和堅決反對。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中國外交部門的評論就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看起來好像是為俄羅斯叫屈,其實是對立陶宛叫陣,因為維爾紐斯先是退出「17+1合作」,然後再與台灣互設辦事處,這些作為自然挑動北京敏感的政治神經;中共另外的大反應是針對北約在印太地區的戰略部署而來。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日前啟程前往德國,出席七大工業國集團(G7)峰會,之後再轉往西班牙,以「首位與會」的日本首相身分,參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峰會。外媒分析,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後,北約加大了與日本、韓國、紐西蘭和澳洲的聯繫。
戰狼外交踢到鐵板?
為了表示對北約的不滿,中國外交官與官媒卻接連發出假訊息。中國駐巴基斯坦大使館文化參贊張和清23日在推特發布影片稱比利時數萬民眾走上街頭反北約,環球時報也做了同樣的報導。但隨即被比利時媒體和議員與網友痛批刻意散播假訊息,因為這場遊行實際上是要求提高工資與降稅。
深入觀察,北約將目光瞄準印太地區,自然是針對南海、台海與東海情勢而來,除了擔憂中國在軍事擴張威脅區域的和平穩定,更擔憂自由航行權與供應鏈受到衝擊。這也讓台灣在地緣政治與國際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性浮上台面,台海問題的國際化自然是北京最不樂見的局面,但中南海高層卻沒想到自己才是問題的始作俑者,特別是烽煙四起的戰狼外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