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洛西訪台的背後,是美中當下囚徒困境下的政治角力

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即日啟動亞太訪問行程,由於裴洛西訪台個人意志堅定,再加上此行的時機十分敏感特殊,自然引起中國官方的跳腳。
不要命的最大?巨變中的美中關係
美中關係在川普啟動經貿大戰後已經發生本質性的變化,主要變數在於習近平在各領域所採取的「變動現狀」的作為,這些政治動作改變的不僅是國際政治的權力結構,更牽涉到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全球生產供應鏈、區域與台海的穩定和平的內涵。
在習近平眼中,未來世界秩序取而代之的分別是中國夢、紅色供應鏈、台灣被統一以及染指印太區域勢力範圍。直白說,這些動作是全球與區域的威脅來源,台灣的角色都鑲嵌其中,幾乎到了牽一髮而動全身的狀態。
在上述提到的條件背景下,美中關係的大方向並沒有因為拜登上台有所改變;民主與共和兩黨或許在政策強度與節奏上有所差異,例如多邊主義與單邊主義,是否與中國在非傳統安全合作,或戰略要多清晰這些面向出現分歧。但是把中國視為威脅來源遏制其擴張野心方向卻是一致的。美中關係的「典範轉移」卻是台灣在野黨視而不見,甚至不願面對的。
既然華盛頓與北京在玩大國的權力遊戲,這個遊戲的規則目前看起來就像是「懦夫遊戲」;言下之意,就是詹姆斯.狄恩經典電影《養子不教誰之過》裡面的橋段:兩人為了證明自己是勇者對方是俗仔,於是相約開車對撞,在雙方踩足油門衝向對車時,膽小鬼才會最後一刻轉彎。

其實這個典故背後有幾個個深刻的意義:在上車之前為了不讓旁觀者看破手腳,競技者至少會裝出一副捨我其誰的姿態。有趣的是美方對於裴洛西訪台之行一直保持理性低調的態度,反倒是中方擺出一副氣急敗壞,好膽就來的模樣,深怕在宣傳戰中居於下風;至於台灣克制持穩的立場就不言而喻。
囚徒困境的兩難:中美雙方劍拔弩張
深入觀察,美中雙方的確都有不能輕易下車的壓力,這在先前「拜習熱線」的交手即可看出一些端倪。對拜登而言,多次表明台美關係堅若磐石,對台灣的安全承諾猶如南韓與以色列,甚至比擬北約集體防衛等級。如果在裴洛西出訪議題上過於軟弱,在其他盟邦眼中政治信用勢必打了折扣。
此外,美方在解密一中政策相關文件後,多次表明台美與美中關係不再掛鉤,如果在此議題妥協,不就讓北京所宣稱「中美共管台海、台獨」的套路得逞?中國官方一直宣稱「北京通往台北最近的道路是經由華盛頓」的立場,目的就是要稀釋自己改變現狀的責任,並將美國的角色邊緣化,因為習近平心中最不樂見台灣主權國際化。更何況,倘若拜登在這個議題自失立場,不僅影響民主黨期中選舉,也將直面衝擊2024總統大選,共和黨已經在旁虎視眈眈。
習近平的壓力比較容易理解,既然中共二十大改變了改革開放以來權力接班的「隔代接班」、「集體領導」與「只當十年」的遊戲規則。在內外壓力接連而來時又交不出合格的成績單時,習要登上大位自然引發中共內部的鬥爭。為了避免裴洛西訪台成二十大前的變數,習近平必然在台灣問題上拉高分貝甚至採取加溫的政治動作。

然而與「懦夫遊戲」對照的就是背後的囚徒困境邏輯,除非是美中其中一方蓄意挑起戰端,希望將裴洛西出訪製造成為開戰的序曲,或者是進一步讓情勢失控藉以解決內部問題,例如動員民族主義或是透過危機塑造領導人的形象,否則雙方在最後一刻都會在「理性抉擇」下給予自己與對手下台階。
美國的版本比較容易理解,拜登只要重申一中政策「當下」沒有改變,美國反對片面改變現狀與維持台海和平的立場,再加上三權分立的體制必須尊重國會背後的「民意」,這種審時度勢的模糊化與外交辭令不至於讓中國太難堪;重點是在拜習熱線時已經有類似的預告。
對於習近平而言,在外交立場不斷重申美中「一中原則」立場,並將「不容外國干涉中國內政」的宣示「出口轉內銷」,在國內輿論即可炮製「美帝欺人太甚」或「侵門踏戶」的既定印象,搭配國仇家恨的民族主義動員與強度適中的軍演,把被害者角色使勁往自己身上攬,即便某些解放軍鷹派與小粉紅憤恨難耐,但總比假戲真做真的開戰的後果較好收拾,動筋傷骨亡黨亡國與面子一時掛不著,選擇並不難。
值得注意的是,習近平若在這一題選擇咬牙過關撐過二十大,在下一輪美中熱線或峰會時必然會拉高姿態要求美方給予補償性的承諾,例如在俄烏戰事的立場或美中經貿的讓步,屆時台灣問題的新走向才有更清晰的輪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