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恨、憤怒與恐懼交會:疫情、戰爭及候選人形象壓垮民進黨選情

九合一大選的結果揭曉,繼2018年「韓流」所掀起的海嘯後,民進黨再度受到重挫,這個結果讓部分觀察者感到意外,但仔細觀察整個選戰的過程中其實還是有脈絡可循。
選舉再顯仇恨動員
國民黨依舊複製當年韓國瑜仇恨動員策略,只是彼時因為民進黨在年金改革、轉型正義、一例一休與性別平權等議題中廣開戰線,在民粹人物操作相對剝奪感與恐懼意識下,一句「高雄又老又窮」成為仇視民進黨的總訴求,「人進貨出發大財」則是解決所有問題的辦法。
這一次國民黨索性放棄挑戰蔡英文或蘇貞昌的表現,因為這群人深知挑戰執政成績無疑是自找麻煩,這可從四項公投的結果得到驗證。於是乎他們選擇從候選人的「爭議」下手,試圖將問題無限上綱,不僅毀壞對手的人設,然後透過最大簡單化與二元對立的邏輯,把這場選舉簡化成為「正義與邪惡」、「光明與黑暗」的戰爭,直接挑逗支持者的政治情緒與末梢神經。在此背景下,國民黨直接把「疫情」、「論文抄襲」、「戰爭」當成本次選戰的議題突破口。
由於疫情爆發以來,在野黨一直在口罩、普篩、封城、疫苗等議題中大作文章,除了處處和政府防疫政策站在對立面外,也從中謀取恐懼紅利,這些操作遍及立院、議會、媒體與網路,伴隨中國對台的認知作戰,目的就是製造社會矛盾與對事實的曲解。這個操作長達兩年多,論點簡單且在藍營同溫層已有根深蒂固的偏見,進入選戰衝刺階段自然成為攻擊陳時中的利器,只要相關論點提出,陳時中及其陣營似乎只能防禦與疲於奔命解釋,在選舉節奏上自然限於被動挨打狀態。
此外,林智堅的論文抄襲爭議擺明就是惡意攻擊,因為這個問題早在過去選舉中被對手陣營拿出來操作,此次由北市議員再次發動,短時間之內就演變成為全國關注的政治風暴,即便林智堅召開記者會澄清,甚至退選桃園由鄭運鵬接棒,但在某些選民眼中這就是示軟的表現,隨之而來的就是人設崩塌與信心危機。

戰爭恐懼的發酵
另一個則是俄烏戰爭爆發與中共文攻武嚇所引發的戰爭恐懼。自從戰事開始以來,藍營政治人物與名嘴幾乎口徑一致把烏克蘭視為戰爭的挑釁者,認為基輔應該接受莫斯科的條件不加入北約,或者應該接受對手提出的條件,言下之意烏克蘭遭受軍事入侵全然是「敬酒不吃吃罰酒」的結果。藍營這種說詞非但與事實有很大的出入,也替中共用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作法予以除罪化。
表面上他們主張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與北京進行交流對話,但其實是想推動所謂的兩岸和平協議;他們呼應中共官方的說法,認為民進黨不接受「一中原則」或「九二共識」就是兩岸和平的挑釁者,完全無視中國已經片面抹去各自表述的空間;加入西方民主國家主導的防疫體系、準多邊安全機制與自由貿易架構就是謀取台獨;中國軍機軍艦繞台有其正當性,因為台灣海峽是其「內海」;如果不順中國在兩岸關係中的主張就是讓台灣陷入戰火的元兇,最後面臨首戰即終戰的下場——讓台灣青年上戰場。

面對內外夾攻,民進黨應與時俱進
上述三個議題組合在一起,分別象徵仇恨、憤怒與恐懼,標的就是「下架民進黨」。這個說法已經無虛任何具體的描述,甚至連問題的解決都不需要,因為「疫情害死人、抄襲丟死人、戰火殺死人」的邏輯既簡單也可煽動仇恨式的負面選舉。如果再加上各式來自對岸的農場文、抖音或直播主的傳播、投機政客的無的放矢、特定媒體與政論節目的危言聳聽,開票前夕已成功達成降低投票率催出基本盤的效果。
諷刺的是,當國民黨或民眾黨針對前面三個議題主軸提出跳針式的質疑時,候選人與競選團隊似乎陷入這個預設的陷阱中無法掙脫,反而是高虹安或林姿妙面對媒體輿論提出具體事證時,卻答非所問或是將所有雖有問題歸咎於「國家機器」,這種回應雖然極端不負責任但對其支持者而言卻是最有效的方式。
最後,民進黨必須理解外有中共的滲透,內有在野黨的攻擊,2018年敗選後雖然在政治溝通與社會對話進行修正,在網路社群、臉書與LINE@等層面進行修正,然而對手三年來已從文字圖卡擴散進化成影像傳播階段,不論是抖音或是YouTube都讓假消息或謠言的穿透力既快且準,不斷在同溫層中發酵,面對這種新進化的政治傳播工具,民進黨若不能與時俱進,在2024年的大選勢必又要居於下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