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總統初選機關重重?朱立倫看穿郭侯心思,超完美劇本正發酵中

眼見民進黨已經提名賴清德為總統候選人,各項組織與文宣工作早已啟動,國民黨的人選卻依舊停留在混沌不明的狀態,雖然日前秘書長黃健庭拋出了三階段整合與6月18日前的規劃與時程,但是箇中仍充滿各項不確定的變數。
除了各方鐵桿支持者,多數人難以預料結果,之所以造成當下混亂的態勢,絕對和朱立倫、侯友宜與郭台銘之間的三角習題有關,剪不斷理還亂。
三階段初選機制潛藏不少機關
我們先分析一下所謂三階段整合初選的輪廓,大致可以歸納「最強人選」、「選票最大化」、「質量並重」與「非綠大聯盟」應該是最主要的制度理性。這個類似「擂台賽」的比劃過程依序由黨內、泛藍走到非綠,試圖從侯友宜開始,一路和郭台銘再到柯文哲對打,言下之意最後活下來的人就是藍營最強人選,將成為這個聯盟的共主與賴清德搶奪武林至尊。
乍看之下,這個看似模仿民進黨在2013年與柯文哲進行的「兩階段初選」模式有其合理性,但是其中根本埋藏了每個參賽者的野心與盤算,所以剝開來看,朱立倫設計的這套機制充滿了各種凶險的機關,裡面也鑲嵌不少他個人的政治盤算,最關鍵的是他看穿了每個參與者的政治需求及其薄弱環節。
首先,即便侯友宜民調猶如自由落體墜落,但是比對多份已揭露民調目前他仍是國民黨最強的候選人,朱立倫現在不直接徵召提名自己同志,反而設計出讓外人外黨當種子的怪異制度,關鍵在於侯友宜自己不願意鬆口參選。

他自己知道「落跑」是個極為負面的形象,所以參選必須以被徵召的姿態出場,唯有最強候選人的形象才能壓過帶職參選正當性不足的問題,解套方式與當年韓國瑜一樣,必須讓藍營支持者認為自己強到彷如「救世主」。問題是,侯友宜現在還有多少光環,這一點朱立倫自然看在眼裡。
其次,國民黨親侯人士與侯家軍議員開始運作一波「準備好」的輿論宣傳,從先前副市長上節目分享侯看的外國影集證明其有國際觀,議員接棒市長私下口才便給侃侃而談,再到運作新北市議會提前市政質詢直球對決民進黨議員,其目的就是要運作輿論期待值,也就是侯友宜不是草包,且熟稔市政與國政,如此在與郭的民調對決時才能保證勝出而且具備「耐打力」或「質化指標」。
初選設局已對郭台銘先天不利
再者,郭台銘明知道朱立倫設的局對其極為不公平,如何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急起直追以外,據親侯議員表示,民調結果還要贏到「可觀」或「大幅」,這種定義本身就充滿人為的主觀見解與不確定性,更何況侯友宜還擁有新北市府與媒體焦點的主場優勢,這意味在民調期間侯友宜佔盡了新聞版面(當然也有可能是答非所文出盡洋相),郭卻在美國訪問不在比賽現場。
如果說四年前初選郭輸給韓國瑜的主因在於「接電話比賽」,那麼這次更可能是被國民黨惡整搓掉,在此不公平的前提下為何他還「願者上鉤」?

除了侯友宜民調下滑的趨勢外,主要關鍵還是在於郭台銘除了有參選的決心,他更想贏而不只是陪榜;他深知,不論是自己獨立參選或是和民眾黨合作都不可能勝選,甚至因為分票直接保送民進黨直接獲勝,所以在劣勢的狀態下他也願意參賽。朱立倫早就看穿他的心思,如果說的更人心險惡,藍營某些反郭言論可能還是黨中央自己弄出來的,目的就是在這個局中設定郭董只能用「黨友」而非「黨員」的身分參賽。
最後的劇情是,朱立倫未必想要爭取大位,但是聰明人在內場優勢下,都懂得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吳敦義當年辦不到的事,至少朱立倫做到了;四年前國民黨舉辦初選時,吳已經淪為邊緣人角色,除了不分區名單外幾乎喪失所有話語權,朱立倫當下卻仍在賽局中,頻頻叫牌進退有據。
重點是,當郭台銘與侯友宜接受這個制度且開始部署策略時,朱立倫的「分而治之,權力平衡」的操作就開始發揮效果,特別是媒體人驚爆所謂「五百萬搓圓仔湯」的爭議時,這個超完美劇本就看開始運作且發酵,究竟誰才是最後的贏家仍有懸念,試想,這不就是朱立倫目前最想看到的結果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