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生育率(一):找出低生育率的原因 | 甘獻基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搶救生育率(一):找出低生育率的原因

最新107年臺灣人口統計結果出爐,全國只有18萬1601個新生兒,為史上第二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新107年臺灣人口統計結果出爐,全國只有18萬1601個新生兒,為史上第二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最新107年臺灣人口統計結果出爐,雖然國人對少子化的衝擊已有心理準備,但全國只有18萬1601個新生兒,以及育齡婦女總生育率來到1.06(每位婦女平均一生只生育1個小孩),皆為史上第二低,令人憂心。

以下,本文試圖找出近幾年臺灣低生育率的原因,並嘗試提出可能的因應措施。

原因一:少子化之後的「少孫化」

從民國36以降的新生兒統計來看,民國44年到55年,以及民國65年至71年之間的新生兒,17年間(其中民國66年只有39萬7千),全國有超過40萬的新生兒,最高點出現在民國52年的42萬7千人。其他從民國38年至86年間出生的新生兒總數都在30萬以上。

然而,從民國72年之後,新生兒人數一路下滑至民國94年首見20開頭(20萬5千)。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的虎年——民國99年、2010年——更出現歷史新低的16萬6886人。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作者整理。圖/作者自製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作者整理。圖/作者自製

再以最近10年的統計數據來看,臺灣的新生兒有10%在母親20到24歲之間出生;30%在母親25到29歲之間出生;最多40%是在母親30到34歲之間出生。

換言之,最近幾年的臺灣女性在35歲以前就「生完了」80%的新生兒。這與醫學上女性最適合生育小孩年齡是在20到35歲之間的結論大致相符。

▼ 民國96至106年嬰兒出生數按生母年齡分資料來源

生母年齡
106年
105年
104年
103年
102年
101年
100年
99年
98年
97年
96年
總計
-20歲 1.40% 1.43% 1.49% 1.44% 1.53% 1.33% 1.44% 1.69% 1.64% 1.93% 2.12% 1.58%
20-24歲 8.32% 8.12%
8.13% 7.96% 8.62% 8.47% 8.93% 10.40% 11.07% 13.15% 15.00% 9.79%
25-29歲 23.39% 23.51% 24.09% 25.14% 26.01% 28.86% 30.35% 31.33% 35.06% 36.36% 37.03% 29.09%
30-34歲 37.85% 39.85% 41.39% 42.43% 41.89% 42.30% 41.54% 39.34% 37.82% 35.12% 33.45% 39.44%
35-39歲 24.64% 23.25% 21.64% 20.08% 19.05% 16.66% 15.50% 14.97% 12.60% 11.79% 10.94% 17.46%
40-44歲 4.20% 3.65% 3.16%
2.84%
2.78% 2.30% 2.18% 2.18% 1.74% 1.58% 1.41% 2.56%
45歲以上 0.19%
0.17% 0.11% 0.12% 0.11% 0.07% 0.07% 0.08% 0.06% 0.06% 0.05% 0.10%
總計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圖/作者自製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圖/作者自製

而民國72年次——也就是新生兒總數開始下滑的那一年——出生的女性今年(108年)正好滿35歲。換言之,臺灣六年級生(民國60到69年次)世代的婦女「八成以上」都已經「生完了」。目前臺灣的生育主力七年級生(民國70到79年)的女性也即將在未來幾年內完成生育小孩大事。

我們再將目前全臺灣女性人數圖表化如下(含107年新生兒)。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圖/作者自製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圖/作者自製

從圖可知,今年36歲(民國71年次)臺灣女性是個分水嶺,往前的每一年齡層女性人數約在17到20萬人之間;之後開始明顯下滑,現年32歲(民國75年次)往下10年,每年還有15萬人,這一世代的女性是目前臺灣生育主力。但到了現年20歲(民國87年次)以後就開始都低於15萬,而這一批數量較少的女性將是臺灣未來10年後的生育主力。

小結來說,隨著臺灣生育年齡女性人數的持續下滑,今年18萬新生兒的新低點,可以說是從民國70年代開始第一波「少子化」之後導致第二波「少孫化」的開端。

白話來說,因為70年代的小孩開始變少,30年——臺灣婦女初胎平均生育年齡——後「小孩的小孩」也將更少。加上年輕人普遍晚生、少生,未來臺灣新生兒的總數只能期望不要再低,逆勢回升的機率不高。

原因二:晚生、少生已是常態

臺灣目前年輕人因為在校學習時間延長,畢業後符合自己興趣、收入理想、負擔得起交通住宿成本的工作難尋,沒有穩定的經濟基礎,就算有合適的對象也不敢結婚,所以普遍來說,晚婚已經是趨勢。結婚後又因為預期生育小孩的負擔很高,寧可等家庭的經濟條件「再穩定」一點之後再生小孩。

因此,目前臺灣婦女生育第一胎新生兒的平均年齡從民國99年的29.6歲一路增加到106年30.83歲,足足延遲了1年多。同時育齡婦女總生育率(平均每位婦女一生生育的小孩總數)卻持續下降,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的總生育率是1.06,比日本、南韓2017年的1.44、1.17還低。

從最近8年各縣市生母首胎嬰兒出生的平均年齡來看,除了連江縣有比8年前略減之外,其他各縣市都是微幅增加。臺北市、新北市、新竹市等都會區更拿下前三名。

▼各縣市生母生育第一胎平均年齡資料來源

區域別99年100年101年102年103年104年105年106年
全國平均29.629.930.130.430.5130.5830.7430.83
新北市30.130.430.630.831.0431.1231.2531.36
臺北市31.531.731.832.232.2332.4432.5432.73
桃園市29.329.429.629.829.8930.1230.3130.46
臺中市29.429.729.830.230.2830.330.5330.58
臺南市29.429.829.930.230.2730.5330.8630.93
高雄市29.83030.330.430.5730.6730.8230.86
宜蘭縣28.728.928.82929.2528.9629.4329.23
新竹縣29.529.629.83030.3130.3130.3430.38
苗栗縣28.728.928.929.329.4229.3229.5429.13
彰化縣28.628.929.229.329.529.6929.9330.1
南投縣27.828.228.628.728.9228.5728.7929.09
雲林縣28.328.628.929.129.2129.1829.429.37
嘉義縣28.228.428.6292928.9729.229.38
屏東縣28.328.428.828.728.7728.9828.9429.12
臺東縣27.628.328.528.528.4728.5928.3428.62
花蓮縣28.128.428.628.428.6528.6228.828.69
澎湖縣28.829.529.829.629.8529.6830.1330.3
基隆市29.229.429.929.729.9429.9130.2630.3
新竹市30.430.630.530.630.9831.2131.2531.35
嘉義市29.529.829.830.130.130.330.1430.67
金門縣29.629.830.230.430.3430.530.4630.35
連江縣3029.729.830.330.3830.3930.1929.47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圖/作者自製
資料來源:內政部戶政司。圖/作者自製

從醫學角度來說,女性最適合懷孕的年齡(20到35歲之間),也通常是剛完成學業出社會找工作,或是才脫離職場新鮮人不久的階段。有意願生育小孩的婦女,得同時面對求職困難、工作年資不長、收入尚未穩定的生活困境。

以民國85年以後內政部的新生兒生母年齡統計,回推臺灣從民國70年次以後出生、現居臺灣的女性人數(紅線)以及她們生育小孩總數(藍線),整理成如下圖表。

從圖中可見,民國70到72年次之間出生的女性(現年35到37歲),總數居各年齡之冠,單一年齡女性生育小孩數的比例(單齡生育率)是121%、115%、108%,平均還有生育超過1個以上的嬰兒。

而從民國73年開始,也就是目前全臺灣處於最適合生育小孩年齡的女性,不只女性人數逐年減少,單齡生育率也持續下滑。目前全國平均首胎生育年齡的30、31歲這兩年(民國76、77年次)單齡生育率只有44%、56%。換句話說,平均每2位女性才生育1個小孩。

原因三:外配人數減半、外配小孩減少40%

歐洲幾個主要已開發國家,從20世紀初開始,也都面臨生育率衰退、人口減少的社會問題,主要因應政策除了鼓勵生育之外,就是鼓勵移民。移民又以工作移民和婚姻移民為大宗。我國自1990年代開始,也開始政策鼓勵新住民(女性)配偶,以大陸地區及東南亞國家為主要來源地區,此舉使我國的人口圖像開始豐富多元。

以有統計數據的近20年來看,總數有48.6萬的外籍女性新住民結婚移居臺灣,甚至在民國90年到92年之間超過該年度結婚總數的四分之一。20年來這些新住民為我國增加了總共39萬的新生兒,佔同時期共443萬新生兒總數的8.8%,貢獻顯著。

但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其中變化,即可發現新住民為臺灣帶進的人口紅利明顯減少。首先,以民國96年(正好整整10年前)為界,往前的10年(民國87至96年)每年結婚的外籍女性配偶都有2萬人以上,前10年的平均是3.2萬;往後的10年(民國97年至106年)每年外籍女性配偶的人數都不到2萬,後10年的平均是1.6萬,剛好是前10年平均的一半。

資料:內政部戶政司。圖/作者自製
資料:內政部戶政司。圖/作者自製

走勢幾乎一致的圖表,也出現在女性新住民所生育的子女總數。民國90年到96年之間女性新住民所生的子女都佔當年新生兒10%以上,在民國91、92年時達到最高峰3萬人,分別佔當年新生兒總數的12.5%、13.3%。

也就是說,這幾年每8到10個新生兒之中就有1位寶寶的媽媽是外籍配偶。但從民國96年最後一年外籍配偶所生小孩剛過2萬人之後,97年開始從1萬9千一路跌到民國106年的1萬1千,只佔當年新生兒總數的6%。以平均數來說,前10年平均2萬4千個外籍配偶所生的寶寶,後10年平均1萬5千個外籍配偶所生的寶寶,平均減少了40%。

資料:內政部戶政司。圖/作者自製
資料:內政部戶政司。圖/作者自製

繼續找出路

臺灣受華人文化影響,歷年來婚生子女的比例都在95、96%以上,但面臨經濟條件、國家育兒配套措施不理想的背景之下,普遍晚結婚的年輕人更望生育而卻步。隨著少子化的效應加劇,未來可能會再出現歷史新低紀錄。

社會人口發展趨勢受國家政策影響極大。未來的政策設計,讓父母在職場與家庭之間能夠找到平衡,應該是主要的方向。

在勞動政策方面,改善勞動職場條件,打造友善女性——尤其是孕婦——的工作環境及勞動條件將是重點;在社會政策領域,健全社福體制,提供育兒補助、提高公托公幼容量,減輕家長育兒負擔,將是迫切的項目。

搶救生育率,外國成功的經驗都是多管齊下,政府透過政策鼓勵之外,全體國民也有意識共同承擔育兒的負擔才是出路。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搶救生育率系列文: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