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市長,「一生一平板」可以給孩子什麼樣的數位學習? | WaCow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柯市長,「一生一平板」可以給孩子什麼樣的數位學習?

圖/shutterstock
圖/shutterstock

孩子從書包裡拿出一張問卷與通知單,通知單上是台北市雲端平台「台北酷課雲」的密碼,問卷題目則令人感到困惑與好奇,原來孩子的學校參與台北市無紙e化學習試辦計畫,因此發下「學生自備平板電腦到校學習之意願調查表」,想知道未來試辦結束後學生自行攜帶平板繼續數位學習課程的意願,總計有三次意願調查,我猜想可能是想知道試辦之後家長的態度變化。

仔細了解一下前因後果。日前台北市長柯文哲認為數位學習為世界潮流趨勢,並號稱台北市率先實現「教育機會均等」、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重金打造「台北酷課雲」教育平台,去年度開始從試辦學校推動國小三年級以上學生「一生一平板」,今年度將擴大舉辦,並期待授課老師們運用平板資訊融入傳統教學裡,以落實教育e化的政策。

這項政策原意甚好,但卻足以成為一個「負面典範」,充分暴露出領導者缺乏系統性思考與施政遠見,讓相關單位擬定政策時只有表面只求效率,而對一個投票者、納稅者而言,這些未用在刀口上的上億經費資源,已經排擠其他更重要、更待解決的市政問題。

政策原則不連貫,自相矛盾浪費資源

即便只是身為一位家長,從發回的各張通知單裡,都能感受當局欲推動的政策多如牛毛。首先是施行多年的「高度近視防治」計畫,由市政府補助每半年免費檢查視力,並持續推動護眼教育;社會局、教育局與衛生局更不約而同進行「3C使用宣導」,呼籲家長切勿宅在家,讓孩子沉迷於電玩網路世界。到目前看來,唯一可能相互呼應的就是「國小書包減量」計畫,但是除非平板教學大量取代書籍教學,否則再多帶個平板去學校,連這項計畫也要自打嘴巴。

有趣的是,原本不希望學生攜帶3C產品至學校的校方,現在態度也變得曖昧不明,畢竟要率先在校園裡公開使用。看看其他試辦學校接受訪問時的說法驟變,不僅不擔心學生打怪玩遊戲,還認為可以提高學習動機。

各局處的政策精神缺乏橫向整合,也顯示我們對教育發展方向的想像不一致,各自為政不僅浪費資源,更傳遞出互相矛盾的訊息。對第一線的老師、家長與學生來說,不勝其擾也非常無奈,我們必須花時間「配合執行」,結果最後示範給孩子的行為是:只要找個漂亮的藉口,不可以的事就變成可以。

圖/作者提供
圖/作者提供

平板是工具,把課程設計權還給老師

數位資訊的精神放到教育領域運用,最重要的就是能達到「學習個人化」的目的,這能彌補傳統學校教育一向被詬病「標準化」、無法兼顧學生特質的缺失。也因此,不論國內外的自學者均嫻熟數位學習,運用共享課程或影片,協助自己學習有興趣的任何科目。

「一生一平板」在台北市推行,最大的問題當然不是弱勢無法擁有平板(學校已獲得部分補助),而是必須「找內容」讓老師上課時請學生使用。然而這個概念本身就與數位精神背道而馳,若在課堂上還是「統一」畫面,同樣節奏和進度,那麼這跟傳統教學或是使用投影機、電子白板有何不同?

台灣近年來體制內教育工作者也積極反思,嘗試進行各種「翻轉教育」,其中不乏使用數位工具、雲端平台、QR code等等的精采案例,現在更加上程式設計、創客(maker)精神的導入,教育工作者(包括家長)也需要時間消化數位資訊的內容,才能將各項數位應用完美地融入教學裡。國小一堂課不過四十分鐘,若還要「強烈建議」老師課程裡必須融入平板教學、或是「盡量使用」台北市酷課雲,那麼所剩無幾的時間,我們還要期待老師們有甚麼新的教學創意嗎?酷課雲會不會變形成另一種「數位課本」呢?

另一個嚴肅的提問是,若我們認為孩子都只需要這樣的學習方式,那麼是不是乾脆全體自學就好?若我們整體教育制度因為加入數位學習的設計而有基礎性、結構性的轉變,老師或學校可以擔任引導性的教學角色,那也是美事一樁,但目前「一生一平板」政策顯然無法達到此改革目的。

孩子們到底需要哪種數位教育?

號稱「滑世代」的孩子們,基本的數位能力根本不是問題,觀察偏鄉小學裡的奇特現象便可得知,孩子們不缺上網工具,缺的是對數位資訊的辨別力、思考力和應用能力。而高度商業化的台北市,電玩遊戲和影音資訊的氾濫,也讓不少教育工作者觀察到孩子們的「學習口味」越來越重,在課堂上想提升孩子的學習興趣比以往來得困難。

想解決這些問題,特效藥當然是丟給孩子同樣的工具,把課堂內容包裝成遊戲,或許就能讓學生有笑容、注意力比較集中,然而過沒多久藥效一過,很可能又必須尋求更強的刺激,難不成要花經費建構VR(虛擬實境)或AR(擴增實境)嗎?

回到國小教育本質裡,孩子們尚處於學習基礎學科的階段,數位學習的習慣和使用方式對他們而言非常重要;數位工具能克服時間空間,可即時互動討論、賞析作品,能幫助團隊合作和討論協商的流暢度,這是孩子們可以立即應用的數位優勢。

此外,搜尋資訊的能力、辨認資訊真偽的思辨力也是另一種重要的數位素養,否則找資料的門檻降低,我們的孩子只會「求快」,而不是運用數位工具「求好」;反而讓孩子依賴Google的排列餵養資訊,更容易被商業利益或有心人士控制結果,或者產出的都是“Garbage in, garbage out”或是“copy and paste”的打包報告而已。

學校裡的數位學習,還能進一步介紹給孩子更多好的平台、優秀的數位作者互相交流,甚至進一步合作自製內容上傳分享,讓每個學生的特質備受肯定,用數位工具建立屬於自己的舞台。

這些不靠特技花招、不須耍寶搞笑賣弄知識的數位學習,才能將孩子拉回真正的學習動機,我們絕對需要藉由數位學習重新定位教育工作者的角色、學校存在的意義,但絕對不是天真的以為「一生一平板」就能實現公平正義。

別把改革原罪當作安慰自己的藉口

家長們不是白痴笨蛋,在職場上、生活裡也經歷過數位時代的衝擊與變革,請市府團隊認真看待家長與老師的意見,我們當然擁抱變革,否則柯市長也不會高票當選,今天問題就在於「這不是我們想要的改變」。

請勿以改革菁英的優越感看待批評,浪費納稅錢還要沾沾自喜,其實根本也不需要再打造一個「可以分享給全台灣」的台北市酷課雲,你們知道台灣已經有多少卓越的教育平台了嗎?做這些事情是真的有需求還是為了博取「公平正義」的美名呢?

請柯市長勿以改革菁英的優越感看待批評,浪費納稅錢還要沾沾自喜。 攝影/記者林伯東
請柯市長勿以改革菁英的優越感看待批評,浪費納稅錢還要沾沾自喜。 攝影/記者林伯東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