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惹毛XXX大賽」內行解析‧<哲學篇> | 朱家安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一句話惹毛XXX大賽」內行解析‧<哲學篇>

圖/
Robert McGoldrick (CC BY-ND 2.0)
圖/ Robert McGoldrick (CC BY-ND 2.0)

一句話惹毛XXX大賽讓一些人感到不耐,但其實它們是我們了解社會的好入口。只要我們不把「一句話惹毛XXX大賽」當成「一句話惹毛XXX大賽」,而是把它當成:

  • XXX的刻板印象大蒐集!
  • XXX人的生活秘辛!
  • XXX人的價值觀衝突百科!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很容易從這些比賽獲得自己以前缺乏的視角和關懷。例如,我可能很好理解為什麼原住民會因為被稱為「山地人」而生氣,但是,若沒有瀏覽「一句話惹毛原住民大賽」,我可能不會意識到,原住民對於他們努力爭取來的族語名字的在意程度

或許有人會覺得自己不需要了解這麼多,他們可能認為「哪些族群會被什麼事情惹毛,這不是常識嗎?」然而,這種自信常常是自我感覺良好,不然社會上就不會有這麼多「我沒有歧視XXX,我也有很多XXX的好朋友」這類的誤會(?)了。

舉一個正好發生在這次大賽期間的例子:在眾多大賽之中,「一句話惹毛障礙者大賽」因為檢舉而被下架了。我相信許多人聽到這件事,第一印象應該是「蛤,這麼歧視障礙者的活動,被檢舉剛好而已吧!」但是我剛好有幸看到該比賽下架之前的一段討論:

「該活動中起初的參加者大部分皆為障礙者,然而陸續出現了非障礙者(也許人家生活毫無障礙吧?)指責該活動過於負面,同時亦容易造成障礙者與家屬的二度傷害,然而,這樣的指責無非又是一種正面失控思考與同情(非同理)下的產物。並非不是不能批評該活動,而是指責者未思考過當這樣的指責行為出現時,指責的動機是什麼?顯然指責者未注意到指責動機後的結構因素,這說明了指責者的動機除了將社會結構因素歸咎給障礙者外,亦認為障礙者本身即為弱勢族群外,同時認為障礙者就是需要被保護與代言,顯然指責者動機明顯受到了社會刻板印象影響。」(摘自胡勝翔的臉書

對於一般人來說,「一句話惹毛障礙者大賽」是對障礙者的傷害。但是我們有接觸過障礙者,確認他們真的是如此需要保護嗎?還是說,他們反而會認為,這樣的大賽不但可以重複確認有哪些刻板印象應該被打破,也有助於社會了解障礙者?(在這方面,也可參考萬宗綸的論述

然而,就如同上面這些觀點還是需要有人點出來,才容易理解,面對各行各業在各種一句話大賽裡嬉笑怒罵,外行人也可能只是一頭霧水,不知道他們在氣什麼、笑什麼。

身為哲學人,以下我挑選幾則來自「一句話惹毛哲學人大賽」的內容,以我的觀點來為介紹你可能不知道的哲學人眉角。

▎惹毛哲學人的好幾句話

「哲學跟宗教不是差不多嗎?」

其實差很多,哲學系的訓練讓學生對於立場和說法抱持懷疑,並使用邏輯和概念釐清來判斷對錯,這跟宗教傾向於宣傳既定的立場,是背道而馳的。事實上,根據一份2009對西方哲學從業人員的調查,在那些哲學研究生和教授當中,相信神存在的,只有18%

或許有人會說,哲學也是一種信仰,只是哲學信仰的是邏輯等思考方法。這種說法跟「科學也是一種信仰」有點類似,沃草公民學院最近剛好整理了相關討論,可以參考「一句話惹毛科學家大賽」

「跟念哲學的人討論,他們都會一直問『你剛剛講的XX的定義是什麼?』很煩欸」

確認定義的確是一些哲學人接受的訓練基礎,他們相信準確的定義有助於討論。不過剛學到這種技巧的哲學人(通常是大學一或二年級的學生)可能會忍不住把它用在所有自己面對的情況裡,並顯得無比煩人。不過通常,當他發現自己的朋友逐漸減少之後,很快就會開始精進各種比較舒適的討論技巧。

哲學吼,《超譯尼采》很有深度!

尼采是有名的哲學家,不過許多哲學人不喜歡《超譯尼采》,因為他們覺得這本書寫的根本不是尼采,它只是冠上尼采名字的勵志書。相關討論可參考Wenson 的〈《超譯尼采》 - 哲學如何讓你發大財!〉

「笛卡兒說『我思故我在』,所以要好好思考,才能為你的存在帶來價值」

或許思考可以為存在帶來價值,我不確定。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我思故我在」不是這個意思。相關說明可以參考周大為寫的〈「我思故我在」的神推論〉或者我在 TEDxNUTST 的演講

你唸哲學哦?拿什麼養我女兒?(同時參加「一句話父權大賽」

是的,哲學系的訓練沒辦法帶來任何已經有明確市場區位的專業(如律師、會計、國文老師……),但哲學系著重關於思考、表達的基本訓練,也是各種需要與人溝通的行業都會需要的重要能力

事實上,這個月富比士雜誌(!)的封面故事剛好就在談這件事,它的標題是〈哲學系的逆襲〉(Revenge of the Philosophy Majors),主要內容是:

  1. 最近人文學科出身的人才在矽谷滿搶手的。
  2. 這是因為,雖然科技進步讓軟體和機器可以做的事情變多了,但是大部分需要與人溝通的問題(例如行銷、發想、諮詢等等)還是必須由人來做,並且,在火熱創新的現在,這類工作越來越重要。註1

持平而論,這則報導雖然以哲學為題,但內容並不著重於哲學系的訓練有多特別,而是在討論整個人文學科訓練的優勢。不過對我來說,報導中強調的溝通和思考能力,正是哲學系擅長提供的。註2

這期富比士的封面人物 Slack 執行長伯特菲(Stewart Butterfield )是劍橋大學的哲學與科學史碩士,他指出「學哲學讓我能清晰地書寫。也讓我能一路跟隨論證,這在會議上很有用」。對於伯特菲來說,哲學的實用性並不是來自深奧的理論,而是邏輯和理解能力的訓練。我不像伯特菲一樣持有價值十億美元的股票,但我同意他對於哲學好處的體會。

 

註1:

Forbes. August 17, 2015. pp.70-80

註2:

相對而言,日本改造高等教育的計畫基於希望加強科學而刪減人文學科,這雙方的目的和手段值得比較。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