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3佔領行政院,一場等待中的衝撞 | 曾柏文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323佔領行政院,一場等待中的衝撞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黑壓壓的強勢警力,被打到滿臉是血的學生,無止境的怒吼尖叫──昨夜在電視切換著行政院強制驅離的震撼畫面,網上瀏覽著全台各地的同情、不解或憤怒,我卻感到某種平靜篤定。某種意義上,我覺得這是一場「抗爭者」與「警方」都等待已久的衝突。

反服貿抗爭者佔領立法院即將屆滿一週,卻遲遲未能等到政府正面回應。而在現場聲援群眾的高度自制下,媒體形象已經慢慢定格為「文明理性好公民」,雖然取得社會中產主流的同情,卻也令整起抗爭行動失去原有的動能,無法再令執政者感到威脅。前幾天就陸續看到學運圈對此反省,並有人(所謂的鷹派或主戰派)倡言需要新一波行動,凸顯抗爭的衝突本質。

另一方面,警方在立院當了一週花瓶,甚至成為學生表現「敬愛警察」的佈景。員警中是有認同學生訴求者,但不可諱言的是,從警員教育的繼受的價值觀出發,有相當比例不能認同「佔領公署、毀壞公物、破壞秩序」的行為。加上多數員警為這起抗爭取消休假,拉長執勤待命時間,不免心中有怨。長時間的無作為,也亟需一個機會,證明自身並非無用。

馬英九記者會

馬英九的記者會,恰好提供了必要的導火線。馬英九在這場姍姍來遲的記者會中,用宛若政令宣導的口吻重述早先政府立場,對這一週學生訴求回應有限。記者會才開始,網路就充滿跳針之譏,造成社運圈瀰漫的挫折憤怒。衝撞行政院或許起於少數人的臨時決定,卻在這種氛圍中,瞬間在網上擴散,號召幾千人加入。

而另一方面,相對於代表「民意」、需要尊重王金平的立法院,行政院代表「政府」與江揆,更無法容忍挑戰。為防抗爭擴散,執政者需果斷畫下紅線,加上之前318立院一役被「聲援者海嘯」反包圍的記憶猶新,「儘速驅離」是毫不意外的決定。長官下令,警方必須行動。而對於早已累積不滿的員警而言,更不啻是個久違的伸展機會,可以去證明警力並非無用,也反襯之前警方與執政者的懷柔。

曖昧的媒體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318佔領立院」跟「323佔領行政院」的媒體效果有巨大反差。第一次立院衝撞,主流媒體關注有限,消息是通過社運界網路傳播。當大眾媒體追進時,除了第一天(特別是中天)有「暴民化」的著墨,鏡頭上的抗爭者,很快就轉變成「和平理性自制」的良好形象。但這次衝撞政院,主流媒體在第一時間連線報導,許多民眾也是首次直接目睹,抗爭中不可免的暴力衝撞,激起複雜的情緒。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從抗爭者的角度,或許希望能以「警力驅離」的尖叫與畫面,賦予國家暴力具體形象,升高對峙強度。昨天稍晚,就可以看見網路上開始流傳「警察打人」與學生「頭破血流」的影像記錄,也確實激起不少轉貼者的不忍;今天也看到多所高校加入罷課行列。但從另一方面,衝撞破壞也可能是反面刃,讓「愛和平」的大眾質疑學生動機,轉向支持驅離。無論如何,媒體上所謂「鷹/鴿派」的對比,無可逆地開啟許多人心中,對於運動態度的辯證。

運動訴求的錯覺

不過就這場運動的「公共溝通」而言,許多人仍不清楚抗爭訴求是「退回服貿」,還以為馬總統提的「逐條審議」已算是善意回應,這點對運動十分不利。昨天我在昨晚刊出的〈服貿爭議的理路〉一文中寫道:

318攻佔立院時,掛在會場正中「七成五台灣人民要求逐條審查」的黃色大布幕,構成媒體上對這場運動的主視覺。加上抗爭爆發的起點,也確實是執政黨「沒有逐條審」。觀察事發頭幾天的新聞,不少都誤將「逐條審查」當成學生訴求,也造就社會各界既成印象。這也讓藍營在回應時,能順水推舟地同意「逐條審查」,營造接受學生訴求的假象。

對抗爭者而言,要去扭轉大眾錯覺,延續運動正當性,是不小的挑戰。至於「逐條審查」與「退回服貿」的不同,請參考上引拙文

中產大眾的困惑

晚上接到一個老友電話,剛好開車經過行政院。他一直很支持立院抗爭者,但電話中對這次衝撞行政院,顯得茫然而不知如何評價。他的反應很有代表性,我想昨晚有很多同情學生運動的大眾,多少會懷疑「攻佔行政院」的決策。

我不是主戰派,但我願就他們的邏輯多補充一點:在我理解中,這次衝撞的發起者會認為,台灣社會的「奴性」,就是在你我這些會對衝撞困惑的人身上。他們認為,台灣人長期在國民黨的倫理禮教教育之下,重視禮貌、和平、理性,反對暴力與衝突,所以都成為沒有戰鬥力的「順民」。不管政權如何粗暴,我們都只會躺著等著被幹。

這是值得想想的角度。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