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什麼挺柯P ?──翻轉政治的夢

大約在七月底,有兩位資訊界的朋友分別跟我透露,他們加入柯P的競選團隊,想聽聽我對這次台北市長選戰的看法。我半開玩笑地跟他們說,「還好我不是台北市民,不然要苦思如何兩害取其輕,可能很沮喪。」
討論焦點,當然是柯P。我毫無隱瞞地表達對「白色力量」內嵌「醫生菁英主義」的不認同,對柯P欠缺歷史人文素養的頭痛。「他話說不漂亮是頗致命的。現代政治領袖很重要的一種角色,是去扮演某種象徵力量,在各種社會情緒間平衡。柯P現在(選舉初期)還受惠於民間對藍綠惡鬥的不滿,但到選舉後期,他的發言一定會被仔細檢視,也很快會折損他的名望。」
這種說話能力的粗糙,也讓我懷疑柯P 在領導大型組織中的協調性。「小團隊可能還好,他還是有他的charisma(克里斯瑪),但我很難想像,以他這樣自負急躁、大手大腳的行事風格,如何能駕馭台北市政府這種尺度的組織?」
意外的是,兩位朋友對我的保留看法,竟也大致同意。其中某位還半戲謔地說「其實我想過,萬一柯P真選上,大概會是個『暴君』。」
「那你為什麼選擇加入柯陣營?」我問。
兩位的回應,很巧,都非關「柯P選上後能如何」,而是更聚焦於「在這場選戰能做出些什麼」。這種想像的基礎,一方面,是柯的「非典型」,特別是他(至少在談話當時)逸脫於傳統藍綠格局、肯學習的政治素人氣質。而另一方面,據他們體會到的,是柯文哲對其他專業的充分尊重、充分授權。「在柯陣營,我看見很大的空間,能去嘗試一些夢想。最少,能藉由這次選舉,把一些想法拋出來。」
我問了些他們懷抱的夢,聽他們零散地談到開放式選舉、網路民主、智慧城市等願景。簡略的勾勒中,帶有一種「科技阿宅的烏托邦色彩」,也聽的出某些Open Source主義的政治想像基因。他們訴說時帶著動人的熱血,而我堅信,大家都有權去追自己相信的夢,不管夢多遠,因此我祝福。
八月後,我的注意力隨即被氣爆案佔據,稍微得閒,則又回頭寫關於經貿國事會議的分析,有那麼一陣子不大關心連柯的消息。再次注意到柯,是八月底聽到他們分別針對「計程車定點排班」以及「用big data 重新設計公車路線」,提出兩支政見CF。尤其是後者,提出利用海量資料提昇城市設計的構想,頗加分!而這點,竟不是曾在悠遊卡公司任職的連勝文先想到的。
因為這兩則CF,我第一次有系統地看了柯陣營提出的十多支「柯P新政」,雖有不盡同意處(如看似務實的「課後照顧」,反像助長加班文化),卻也可見如線上投票、參與式預算、公辦都更等亮點。差不多同時,我也注意到柯陣營拋出,前所未聞的「野生官網」,秉持Open Source 理念邀大家改寫官網。兩邊,都能感受到一些新的想像力。
因為這些印象,前幾天我又跟其中某位朋友深談了一次。這次,他依然不否認先前談過柯P的種種問題,但他反過來問我,「為什麼政治總是要以候選人/首長為中心?有沒有可能藉由柯的當選,推動一種更以人民為主體的政治型態?」
這個提問,忽然把很多事都串起來了:
一個月前他們提到柯陣營的「授權空間」、競選中的「野生官網」,柯P新政中納入的「參與式預算」或「常態性網路公投」,都在精神上,帶有更分權、賦予民間更多主導性的色彩。若套用這幾年流行的「翻轉教室」說法(以學生為主體,改變過去以教學者為主體的學習方式),我忽然看見,這些朋友眼中的願景,其實是「翻轉政治」,翻轉一切圍繞著政治領袖的政治文化。
他們深知柯P的問題,但似乎在競選過程中,因為柯P的授權,看見一種「不需要聚焦在候選人本身的、更分散的政治實踐可能」。基於一些說不清楚的理由,他們也願意去相信(或期盼)即便在當選後,這種空間還會還會存在。
在我眼中,這幾位資訊阿宅政治改革軍的熱血大夢,少了對當前公部門運作邏輯的理解,也忽略了「競選團隊」跟「政府組織」在程序彈性上的差異。而在更隱微的層次上,也可能低估了,「權力」對當選者人格的轉化潛力。
我不願去預言,現實上這種期盼是否可行。但至少,在這幾天柯P發言引起的幾波紛擾中,我能看懂他們留在柯陣營的理由──
對他們而言,柯只是創造出政治可能性的象徵平台,不再像傳統,是政治運作的焦點。既然他們帶著「權力去中心化」的想像,柯本人怎麼想、怎麼說,便顯得不再那麼重要。
致謝:感謝所有對本文初稿提供意見的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