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政治人物的「民意」不是你的「民意」? | 周偉航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為什麼政治人物的「民意」不是你的「民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近來的一例一休再修法,讓許多2016大選的民進黨支持者開始懷疑自己的一票是否投錯人。眼前這個民進黨,好像變得和當選時強調「謙卑、謙卑、再謙卑」的民進黨大不相同,反而有種「我懂、我懂、我超懂」的味道,不但與民意脫節,更拒絕多數的意見溝通。

但民進黨要人顯然不這樣認為,反指是這些「文青」不懂基層民眾的需求,與民意脫節的正是這些「從台北看天下」的知識份子。若跳出此個案,那藍綠政治人物平常是怎麼掌握民意的呢?他們和一般肥宅認識世界的方式,有什麼明顯差別嗎?

政治人物接觸的「民意」輪不到你

在談具體狀況之前,需要先幫不熟悉政治圈生態的人建立一個很簡單的觀念:政治人物也是人,並不會比你我擁有更多的時間,他們的一天也是24個小時。

在這種背景條件限制下,他們就算比一般人更機敏且勤於任事,了不起也只能比你多做兩倍的工作(也就是一天工作16小時)。那他們都在做什麼呢?接觸選民的時間有多少呢?

如果成為民選首長,他會花上大半工時在看公文、參與會議,或是出任活動「嘉賓」。看公文,當然就沒辦法接觸選民,參與會議,主要碰到的也是民代、學者或要人,只有擔任嘉賓的時候,有機會接觸一些普通百姓,但通常也沒太多太廣的交換意見機會。

其他的一些零碎行程,則可能是與某些人吃飯、見面。這些人通常都是「有力」的人物,像是廠商或是關說者,他們當然就不算是百姓,反而常是百姓權益的對立者了。

所以在大多數的狀況下,民選首長如果沒有安排下鄉或基層走透透行程,很快就會與百姓脫節,整個思考模式與意識形態就會往「資方」、「權貴」、「外國勢力」的方向靠。

那民代呢?民代因為需要處理選民服務和跑大量的紅白場,所以會有較多與選民接觸的機會。他們接觸的,基本上就是「會去找議員喬事情的人」與「會在婚喪喜慶出面代表招呼議員的人」。

也就是說,就算你吃喜酒碰到議員逐桌問候,大概也沒辦法和他交換什麼民情或訴求,總是敬完酒,就船過水無痕。會和議員講比較久的,大概都是有事情被政府捅了,須要議員幫忙協調「法外開恩」,或是有違反現有法規需求,要立委「代為解決」。

也就是說,民代接觸到的選民,通常也是有特殊利益的人,或是一些中老年、族長角色的人物。所以他們接觸到的「民意」,通常也是個小群體。你如果一輩子都沒找過民代,或和他們閒聊,那你的「民意」,他大概就聽不到。

現在雖然有社群網站或粉專,但多數政治人物也是只看自己想看的,或是當成一種宣傳點,不會認真看待建言或批判性意見。所以就算他們沒有活在網路同溫層,也會是活在現實生活的同溫層中。

下一個輸到流落街頭的會是誰?

所以,這些政治人物還是會「以為」自己有接觸到真實民意,因為就算他們無法親自去找選民,還是會有一些相關資訊的仲介者。

首先是他的助理群與大樁腳。這些人至少一週或一個月會和政治人物見一次面,匯報一些重大輿情和應辦事項;在這個過程中,政治人物會認為自己已收到百姓的意見。

不過話說回來,因為這些資訊已經是二手資訊,也就難免會有經過「包裝」或「修正」的可能。如果這些助理群打算隱瞞某事或影響政治人物往某個方向思考,也是很容易的事。

另一個民情的來源,就是記者與媒體。政治人物都有一些經常交關的記者,他們會告訴政治人物自身的採訪所得,而政治人物也會收看特定的幾家媒體資訊,包括其民調,並將之視為可靠的輿情來源。

但你也很清楚,台灣媒體顏色分明,記者也是各有主張或利害關係,透過媒體或記者所得到的資訊,被「加色」、「加味」的狀況只怕是更加嚴重。

政治人物還有一個重要的民情資訊來源,就是其他的政治人物。一般百姓所不知道很多政治人物有跨黨派的私誼,因為工作上會有交流,地位上又接近,所以他們有不少人是蠻常溝通的好友,也就會交換自身的民情資訊,並討教應對方式。但政治人物畢竟還是難以開誠布公,他們講的話有幾成是真的,我想你大概心裡也有數。

最後一個民情的來源,就是政治人物的家人了。這種來源有多狹隘,你看看自己家人就會明白。

就算上述這些人都無意欺騙政治人物,並把他們所知的百姓需求如實轉達,你也會認為這些資訊來源都還是受限在政治人物的「實體同溫層」中,就是一小塊特定人士。

但實際上的善心人士沒那麼多,「想辦法欺騙或影響政治人物」是一個確切存在的行業,而且很多人在做。如果政治人物身邊有太多這類人物,那他的言行,很快就會大「走鐘」了,直到選舉才會受到當頭棒喝。

有些人就算選輸了,也還是不會自省,反認為是百姓「被騙了」,或百姓「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這當然非常荒謬,可惜這種例子並不罕見。

回歸根本,做為政治圈的工作者之一,我總是會提醒政治人物不要只聽「同棟大樓的人」講話,也不要只看網路上的鼓掌按讚,而是多走入真實的人群,擠點自由時間去和市井小民一起排隊、逛市場,別只是跑政治或選舉行程。

但聽得進去的政治人物,真的很少。通常是輸到一敗塗地,真的快「流落街頭」,才會在空白的行程表中塞入一些真實百姓的生活,並且體察到第一手的民意。

但這種過程也未免太慢了,而真的跌下去的人,絕大多數也很難再回來。所以你看到的檯面人物,總是囂張的指責百姓說:「你們不懂真正的民意!」

這當然會讓真正的百姓覺得一頭霧水,而讓「製造民意」的人得意竊笑了。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