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食安危機思考以人為本的災害管理 | 張賢龢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從食安危機思考以人為本的災害管理

photo credit:Official U.S. Navy Page (CC BY 2.0)
photo credit:Official U.S. Navy Page (CC BY 2.0)

上一篇專欄文章中我談到,災害的發生與人類的活動密切相關。許多大自然的現象在人類存在於地球之前就已經有了,只是因為它們阻礙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因此被定義為「災害」。順著這樣的邏輯發展,我們要思考的不是如何避免自然現象的發生(如地震與森林火災),而是人類要如何應對這些災害產生的情境,進而學習與這些自然現象共存(co-exist)於地球之上。

釐清「以人為本」的思考邏輯至關重要,從拯救人命第一的角度出發,消防人員進到火場中就應該以救人與維護好自身的性命為主,之後再完全滅除火勢。苗栗的救難人員訓練應該以人員安全為重,接著才能思索對抗極端天候的情境(i),各項防救災政策更不應該只著眼在解決眼前看的到的災害現象,而應該進而思索接下來如何幫助居民們度過災後滿目瘡痍的環境。

因此正確的消防戰術是先將火勢侷限在一定的空間範圍內,使其不致影響到人員逃生即可,待將所有人救出後再將火勢滅除。充份規劃後的救災人員訓練必定先準備好了相關安全措施,確保不會有人員(包含教練與學員)會在此項訓練中傷亡後,才會鼓勵學員們在風大浪強的天候下水訓練。思維清晰的災管政策制定者,在復興航空空難與高雄氣爆案發生後,絕對會先著眼在倖存者的心理建設與人員安置措施,救災人員的輪替休息排班制度,與未來同樣地點如何避免發生同樣災害的減災規劃上,而後再來考量現場清理與罹難人員賠償問題。

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就不會在八八水災期間,全國民怨沸騰時講出「這次救災比起九二一震災,速度其實很快,至少我的評價是很快。」這樣的話來,從人類的心理與習性考量,就不會發生諸如美國卡翠那風災(Hurricane Katrina)時,所有人員被以清倉大拍賣的方式一個個裝箱送往美國各地的情況——該場災害應變為了求快,美國政府當時讓所有的人在機場排隊,人數填滿了一架飛機就出發,待起飛後才告知目的地,因此事後阿肯色州州長以清倉大拍賣的裝箱方式形容這次的疏散行動 (They [evacuees] have been treated like boxes, in many cases, warehoused.)

災害管理是處理「人」的一門學問,只有把人處理好了,後續事態才不會不斷地擴大,反之若只看重眼前,急著處理看的到的現象與災情,反倒將失去整體防救災的視野。

從這點觀之,各項防救災的考量不應該只看重一個點(如何防治下一場相同的災難),而應該從災害發生的時間點往前後延伸,往前思考未來可能碰上的問題(尤其是與人有關的問題),向後檢討一個個災例背後的成因與先前規劃的缺失。進而讓每場災害與自其延伸出來的時間軸串接成網,再針對共同核心的問題,提綱挈領地一併思考解決方式。要做好災害管理不能以災害應變的方式,見到一場災害就應變一場災害,看到一個問題就解決一個問題,除了政府組織將因此而分身乏術外,事倍功半之餘也沒法將災害管理做好。

管理自然災害如此,面對食品安全與其他危機又何嘗不然呢?

NOTES

(i)苗栗縣消防局於10月12日辦理海上救生訓練,訓練總教官認為消防人員出生入死救難,須面對更惡劣的天候及環境,訓練標準應更嚴苛,故即便當日最強陣風達到十級,浪高四至五公尺,他仍下令出海演訓。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