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意識型態:台灣人左傾與反商? | 陳方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政治意識型態:台灣人左傾與反商?

圖/美聯社
圖/美聯社

在我們的生活中,意識型態(ideology)及相關詞彙常常出現,但也常常被誤用。例如,2015年希臘大選,媒體紛紛報導「極左派」政黨獲勝組閣;而在柯文哲上任台北市長之前有詩人請辭市政顧問,並說他「原本以為柯是個左派,結果很令人失望」;然而,從去年(2014年)11月底的九合一選舉以來,有許多人都在講說台灣人左傾、仇富、反商(尤其年輕人被罵最多),而柯文哲上任後大力檢討各種不合理的BOT案,槓上財團,正好又讓許多人跳出來叫市長不要變成左傾、不要反商,否則「會讓大財團不敢投資」。

於此同時,鳴人堂刊登了一篇王大師的文章〈選前喊左派、選後大右派:台灣選戰不敗之道〉來分析台灣的選舉,並指出「左傾」讓政治人物下場很慘。奇怪了,他們在說的左與右真的是同一件事嗎?從這些用語就可以看出,我們對於意識型態實在多有誤解,正好趁這個機會來談談,台灣民眾真的是「左傾」與「反商」了嗎?

「你不要這麼意識型態好不好」!

本篇主題是談「意識型態」,但在開始之前必須要來為這個詞「正名」一下。在日常生活中,許多人覺得意識型態是很糟的一個東西,「有意識型態」常常被認為就是偏激的、偏頗的,甚至是「被政治洗腦的」,所以意識型態更被轉化成形容詞了!

事實上,意識型態一點都不是一個髒字,說穿了,它就是我們對於這個世界「是」怎麼樣、「應該」是怎麼樣,以及「該怎麼去實踐成那樣」的看法。也就是說,它可以是一種對這個社會的觀點,一種價值與信念,當然也包含了行動準則。所以,一個人當然不可能「沒有意識型態」,或者,「把政治交給政治人物就好,一般人別管太多,靜靜地支持政黨就好」這也是一種意識型態。為什麼我們要多了解什麼是意識型態呢?因為,那有助於我們了解許多公共政策辯論的本質,也可以避免被錯誤用語給誤導。

什麼是左派和右派?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的政黨政治基本上是依照「左—右」的意識型態來區分,平常選民們也會在依照左右理念所制定出的政見與路線當中去做選擇。因為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意識型態也不可能永遠不變,所以我們通常說政黨和選民都會在「意識型態光譜」上面去做移動。

一般來說,左派通常比較強調平等的價值,反對「自由放任」所帶來的資源不平等分配,認為政府應積極作為以維持公平,強調團體主義;右派通常比較強調自由的價值,主張政府就是要維持秩序、傳統,認為不平等是趨使人們更勤奮工作的因素,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愈少愈好,強調個人主義。

最常見的左右路線之爭大概就屬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了。資本主義認為應由私人控制生產工具,經濟行為依照市場法則,追求利潤極大化;社會主義則認為生產工具不應由私人所擁有,主張各項生產工具和資源都應該公共化、以整體利益考量來做分配(依照共有方式的不同,社會主義又可區分成共產、勞工合作制、國家社會主義等不同派別)。

若放到左右光譜上來看,右派就會強調「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可以自我調節,讓個人去追求最大經濟利益,以達成最大程度的整體經濟成長和資本累積。左派則強調經濟利益必須公平分配,主張以租稅、勞動保障等等政策來縮小貧富差距,保障社會整體的公平正義。每個國家在光譜上的選擇都會有混合程度上的不同,不可能落在絕對的左或右。

以左派來說,人類在二十世紀時進行的共產主義(極左)實驗已經幾乎全數結束,連重分配程度最高的北歐福利國家也都實行資本主義(學術定義為社會民主主義),所以,其實就算「左傾」,或是左派政黨主政的國家,也沒有什麼「反商」這件事啊!倒是希臘這次勝選的Syriza聯盟,裡面成員政黨有許多是從前共產黨所分支出來,還真的有幾個政黨曾提出徹底反對資本主義的「真.反商」主張。另一方面,所有的右派資本主義國家也都同時擁有社會福利等重分配的機制。

不過,放到全球的發展來看,從1970年代開始,經濟上的右派可以說是席捲全球,尤其在美國總統雷根、英國首相柴契爾的推行之下,贊成去管制化、自由放任、反對任何形式國家干預的「新自由主義」成為幾乎所有工業國家奉行的準則。搭配全球化的浪潮,資本家(特別是所謂的大財團)挾其龐大資金優勢在各國推行此意識型態及相關去管制化政策,他們以大量的投資和創造就業機會為籌碼,說服、要求、甚至脅迫當地政府鬆綁法規、給予租稅優惠。加上國際組織如世界銀行(WB)、國際貨幣基金會(IMF)、世界貿易組織(WTO)的推波助瀾及設定遊戲規則之下,新自由主義在過去四十年間都是大部份國家的主要發展典範,目前仍舊如此。

台灣有左右之分嗎?

台灣也不例外。我們可以看到,政府長期以來是奉行以減稅、各種行政優惠措施(如水電和用地優惠)、對勞工權益採取低度保護的方式,來鼓勵投資。不管是哪一黨執政,「減稅」和「拼經濟」永遠都是超越藍綠的共識,而其結果是世界上數一數二低的租稅負擔率(政府稅收占國民生產毛額GDP的比例。台灣在過去二十年間此項指標腰斬),數一數二高的勞動工時,停滯不前的實質薪資(目前大約是十五、六年前的水準),而且GDP年年成長之下,受薪階級所得佔GDP的比例卻年年減少,目前僅有44%左右(和2010年同在歷史最低點。參考連結)。

從總體經濟政策來看,你會說台灣人反商與左傾嗎?一點也不。如果人們反商與左傾的話,就不會有這些明顯是新自由主義之下的政策後果了,而且支持這些政策、推出這些政策的政黨及政治人物都會被選民所淘汰才對(推薦閱讀:《崩世代》。本書的第二章對於台灣的「財團化」過程及嚴重後果有詳細的討論)。

台灣的政黨競爭狀況很特別,因為「統獨議題」的存在,所以兩大黨的競爭主軸一直以來主要都集中在「與中國大陸關係」以及「國家走來走向」方面,分配正義的議題過去幾乎沒有出現在選戰當中,即使有經濟議題,也永遠都是要「拼經濟」。

不過,近年來由於高漲的房價(房價—所得比,台北市是全球第一,新北為第三,真是台灣之光)等因素,青年貧窮化的崩世代出現,的確讓人愈來愈難忽視我們的經濟政策長期右傾的事實,開始有了要求分配正義的呼聲。中研院政治所吳玉山教授分析選後結果,認為台灣的政黨競爭出現典範轉移,從過去的認同之爭,轉為分配之爭(風傳媒報導)。然而,其實兩大黨主要的政策取向都還沒有明顯的變化。九合一選後民進黨許多立委還曾試圖阻擋抽大戶股利稅收的法案(取消兩稅合一扣抵減半),國民黨方面更不用說了,除了「大風吹」的內閣改組、繼續力推服貿及自經區之外,其立委挾人數優勢,通過了維持數十億給軍公教退休人員的福利、拒下修年終慰問金標準、回復被刪掉的省政府經費等等,讓新主席朱立倫強調「要用分配正義來贏回年輕人的心」這樣的宣示成為一大笑話。

此外,基層選舉的結果顯示傳統政治版圖並沒有改變太多;人們對執政黨的各項表現不滿意,但要推論說他們「左傾」實在言之過早,充其量可能只是對馬政府不滿而已(推薦閱讀:〈馬總統的2014輔選效果〉,特別是最後一段)。

左派才能吸引到大眾選票?

開頭提到的王大師文章講到,在台灣「左傾訴求可討好99%的普羅大眾。畢竟,右派玩的是自由市場、小政府制度、以及減福利厚企業。這是1%的上層社會所喜好的政策,因此能騙的選票不多。」其實,我認為正好相反。台灣長期以來的選舉,在經濟議題走的路線都是以「右路」為主。左路當然也有,特別是大開各種補貼支票,例如老人年金和各種XX年金、免費營養午餐、軍公教年終慰問金/子女補助/優惠存款利率補貼之類的。這些政策背後鮮少有經過仔細計算,少有配套措施,更沒有考量到國家財政的負擔。更重要的是,雖然某部份民眾可以從補貼當中得到好處,但是有錢人繳的稅少得可憐(台灣幾乎沒有資本利得稅),所以這些政策的重分配的效果相當有限,充其量都只是政策買票,以致於現在許多人對重分配與社會福利的想像都是「國家財政窮到只剩下錢」,這些主張當然完全都不夠格叫做「左傾」。

除了這些貌似左派的政策之外,幾乎每個政治人物其實都是大力擁抱右派新自由主義價值的,每個人都在推動各種減稅措施,主打促進投資、推出各種大型開發案由財團來主導,以及大家一起來炒房地產等等。看看每次選舉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拼經濟」就知道了,而選民也早已習慣從「政治人物能帶來多少投資和建設」來評斷候選人的能力。

左和右的策略在選舉中哪重比較重要?當然是後者比前者重要得多,因為,選舉很花錢,而大財團才能提供最大數量的政治獻金來打選戰,當然要推出財團比較愛的那些訴求囉!也就是說,1%的社會上層當然是愛右派政策;他們也早已透過媒體、長期的教育和價值觀,把另外的99%台灣民眾教得「很右派」。所以,任何跟重分配相關的左傾訴求其實「沒有辦法」討好99%的普羅大眾,因為許多人根本還不了解重分配的重要性,還會跳出來幫那些大財團強力護航,把像我這種談論分配議題的年輕人劃歸為紙上談兵的左派文青,然後說:年輕人都不懂事,不要一直「反商」嚇跑財團。

例如,當我們談論到像郭董這類的富商是如何藐視民主政治以及努力打壓勞動條件時,還有很多網友會跳出來說:你沒賺像郭董這麼多錢,所以沒資格批評他。最新的例子是華航將出面爭取權益的員工停飛的事件,有人開始討論罷工的可能性,結果一大堆人叫華航員工不要影響公司的運作、不要影響旅客權益(罷工的正確觀念請按參考此篇文章)。所以,台灣人什麼時候「反商」過了?從來沒有啊!

其實這個現象就是所謂的「羅賓漢悖論」:在愈不平等的國家,人民對社會重分配的要求程度與支持度都愈低;愈需要重分配的地方,重分配政策愈不會出現。

「不平等程度高」同時是經濟問題的原因也是結果。經濟上愈不平等,有錢人的政治與經濟權力會愈大,愈容易掌握各種政經資源,不只阻擋重分配政策的出現,更能夠透過媒體以及政策形成的過程,形塑人們的價值觀念,人們也因此比較容易信奉右派的那一套「個人負責」的價值;而人們的偏好則影響了政策的產出,尤其是重分配政策的程度高低。

從個人態度來看,世界各地對於貧富差距的認知存在非常大的不同。歐洲人大約有六成認為個人貧富狀況是運勢決定(例:靠爸就是一種運勢),並不是有努力就會有收獲,政府應有積極作為防止及救援人們落入貧窮陷阱(poverty trap),而美國人只有不到三成這麼認為(參考Alesina and Glaeser 2004)。台灣呢?根據亞洲民主動態調查2010年間所執行的研究顯示,比例跟美國很像,僅近三成認為貧富差距是運勢決定;在另外的調查中顯示,七成台灣人覺得「只要有努力就會有收獲」,對於重分配議題的認識極為有限(推薦閱讀:〈台灣人反對權貴世襲嗎?〉)。

柯P是左派嗎?他反商嗎?

最後再來看一下現在最多人在討論的柯P議題(這一個月以來甚至有單一媒體發了超過四百則跟他相關的新聞,以及他一共登上近40次頭版,實在驚人)。有人在選舉時期待他成為一個「左派」的代表人物,又有人說他一直「反商」很不好,這兩種看法其實都對意識型態「誤很大」。

柯文哲怎麼可能會是左派呢?他是最典型的,由右派所建構出來的社會秩序和價值觀中成長的一個人。其實我們都差不多,在一個適者生存、從各種考試制度當中培養的競爭態度、個人負責、有努力就會有收獲這樣的環境和思想當中長大,搭配儒家思想當中強調禮儀、權威、階層這樣的想法。而他更是這個競爭環境下「人生勝利組」的典範,在升學制度和職場上都是菁英中的菁英(推薦閱讀:〈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

柯做事情強調SOP、強調效率、強調完整的評估與準備,這不就是最符合右派所強調的秩序和權威嗎?他做的事情其實跟「反商」也是一點關係都沒有,不過就是讓所有事情符合秩序(例:BOT有沒有照合約走,有沒有符合法律規定的公益精神,有沒有不正常的投標與審議關係;議員和官員們有沒有守法,有沒有關說;違建有沒有依法處理)。到目前為止,我們有看過柯P講了什麼跟重分配相關的議題嗎?很少。社會住宅可能算是,但這其實很微不足道,他自己也說他做不到影響房價,更是絕口不提最根本的原因,也就是稅制不公造成的房地產炒作。

更有甚者,柯文哲很推崇蔣經國時代的權威和政府效能。其實真正的右派就是要像柯P一樣才對,權威、效率、秩序都是所謂的右派最自豪的價值,而且也是右派意識型態認為最能夠促進經濟成長的關鍵。因此有觀察家指出,柯文哲就是國民黨人幻想的英明領袖呀!我覺得不只國民黨人,台灣多數民眾仍然都是這樣想的,看看人們普遍對蔣經國的評價就知道了。

然而,受到威權遺緒的影響,台灣所謂的右派有一個很大的扭曲,那就是忽視了對個人權利的保障、對小政府的要求。新自由主義很重要的元素是,對「個人」自由的保障是至高無上的價值、政府愈小愈好。所以像是在美國,當國家要徵收私人土地的時候,不會像台灣一樣隨便弄個審議委員會、不公開的程序就可以解決,更不會讓地方首長像馬英九及郝龍斌一樣,可以憑一己之力就決定重大開發案的所有審議委員、主導整個合約內容。就算是政府真的要來徵收人民土地,當程序有疑慮的時候,民眾更會自發性地拿槍守在要被徵收的農場門口,與警察甚至是軍隊對峙

依法行政、政府不可以侵犯人民的權利(尤其是財產權),都是右派的核心立場,但是顯然台灣的政治人物們並不在意這點,反而很愛用「依法行政」這個理由來侵犯人民權利。而且,台灣的經濟發展過程其實一直都不是小政府,而是由政府刻意的選取某些特定產業來扶植與發展,更常常直接選取市場中的贏家(例:台灣石化業的起源是美國經援,負責規劃經費使用的尹仲容請台灣銀行清查誰的存款最多,於是找到了王永慶一起加入營運計劃。參考許介鱗,2005)。這樣子干預市場的策略行之有年(一樣是藍綠皆然),所以也讓人們更加覺得就是要這些大財團才能夠對經濟做出貢獻。很少人去思考,這其實是大大違背「市場法則」的,而且干預造成的結果就是讓大財團有更多的影響政策制定的空間。

小結

台灣民眾和政治人物長期以來一點都不左傾,反而大都「右」到不行。在全球新自由主義的浪潮、威權時代的遺緒,以及儒家文化的影響之下,短期內實在還很難看出所謂的左傾現象。意識型態沒有絕對的好或不好,重點是,多了解各種意識型態絕對是利大於弊,因為這樣有助於我們多了解公共政策背後的原則,避免被媒體、政治人物、甚至是網路上錯誤的訊息給牽著走。

參考書目

  • Alesina and Glaeser 2004. Fighting Poverty in the US and Europe: A World of Difference.
  • 王宏仁,2013,〈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
  • 王宏恩,2014,〈台灣人反對權貴世襲嗎?〉
  • 林宗弘等,2011,《崩世代:財團化、貧窮化與少子女化的危機》
  • 陳方隅,2014,〈羅賓漢悖論:國家到底有沒有對不起年輕人?〉
  • 許介鱗,2005,《戰後台灣史記》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