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政府「18歲先就業政策」的大泡泡,終於吹破了? | 黃偉翔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蔡政府「18歲先就業政策」的大泡泡,終於吹破了?

蔡政府上任後提出「18歲先就業政策」,鼓勵青年先進入職場,然而近日階段性報名結果出爐,這政策大手筆投入72億經費的政策,成效卻相當慘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政府上任後提出「18歲先就業政策」,鼓勵青年先進入職場,然而近日階段性報名結果出爐,這政策大手筆投入72億經費的政策,成效卻相當慘淡。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近日「18歲先就業政策」階段性報名結果出爐,一年5,000個名額卻僅2,376人報名,可見政策理想與執行面還有一段不小落差,這政策大手筆投入72億經費,勞師動眾相關部會、多場巡迴說明會、盤點與開發職缺,成效卻是如此慘淡,蔡政府「18歲先就業政策」泡泡吹得太大、太滿,終究要吹破了。(延伸閱讀:《技職3.0》18歲先就業政策申請人數不到一半 基層教師:主因是職缺內容不明

因蔡英文總統的政見,政府大力推動俗稱18歲先就業政策的「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方案」,提供每年5000名高中畢業生媒合優質職缺,每月更在薪資外補助一萬元至專款帳戶,最多三年存36萬,可當作升學、就業或創業基金。

政策理想絕對是值得稱讚,也是少數政府透過實質政策大聲喊話,企圖導正「盲目升學」歪風,執行團隊也很辛苦,然而政策執行面的現實,卻難以回應理想。

青年就業政策的理想絕對是值得稱讚,也是少數教育部透過實質政策大聲喊話,企圖導正「盲目升學」歪風,執行團隊也很辛苦,然而政策執行面的現實,卻難以回應理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青年就業政策的理想絕對是值得稱讚,也是少數教育部透過實質政策大聲喊話,企圖導正「盲目升學」歪風,執行團隊也很辛苦,然而政策執行面的現實,卻難以回應理想。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8歲先就業政策過於理想化

其實許多人對此政策都有誤解,它並非是專為技職生的政策,而是「為了幫助不知該就業還是升學的迷途高中職生找到志向」,那些已有明確就業、升學志向學生並非此政策主要的目標客群。但這樣的理想,現實執行難度有多高,慘淡的報名結果說明了一切。消極一點來看,每年原本就有約3萬個高中職畢業生直接就業,卻僅2376人報名。

對於此次報名人數不佳,我歸納了6個主因:

  1. 相關政策競爭因素:政策目標雖非就業、升學志向學生,但此政策功能面卻與現有計畫競爭,例如產學攜手計畫、雙軌旗艦計畫及就業導向專班等,即使18歲先就業政策已排除這些計畫參與者的報名資格,但不代表剩下未被排除資格者,就有興趣參加18歲先就業計畫,若有此傾向,或許早已報名相關計畫與專班。
  2. 環境因素:過去學校的生涯輔導功能,幾乎嚴重窄化為升學輔導功能;且今年高一新生約少3萬人,招生成了現實考量,學校仍須靠國立大學榜單招生,這與「18歲先就業政策」方向大大抵觸。
  3. 職缺因素:待遇普遍不高,且職缺在台灣東西南北部分布不均。
  4. 未站在弱勢生本位著想:雖然有開放部分名額給弱勢學生優先報名,但他們有更直接、簡單的選擇:簽志願役或選擇產學攜手計畫、雙軌旗艦計畫及就業導向專班等,現在志願役軍人還可以邊進修在職專班,4年取得學士學位。
  5. 跨部會配合因素:也因蔡政府的倉促上路,執行面不夠細膩,教育部開放報名期間,勞動部職缺尚未釋出完全,導致想讓孩子報名的家長止步;另外申請時間也跟其他升學考招期程強碰在一起,當學生已有明確大專校院就讀,通常都選擇升學,這也是官方承認的這次報名人數低落的最大原因。
  6. 政治因素:蔡政府為求表現,倉促上路,這樣投入72億經費的大型計畫,卻未先經過小規模測試。

這還只是報名階段,當這些報名的孩子與企業媒合完,並開始進入職場後,真正的難題才要開始。

此次報名結果不佳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不過真正的難題是孩子們進入職場後是否會被欺負?孩子中途轉換工作的安置數,甚至中途退出的折損率,究竟會有多高(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此次報名結果不佳受到許多因素影響,不過真正的難題是孩子們進入職場後是否會被欺負?孩子中途轉換工作的安置數,甚至中途退出的折損率,究竟會有多高(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8歲先就業政策的隱憂

「18歲先就業政策」的下一個關卡,不是已報名的2,376人與企業媒合後的正式人數,也非明年度改進相關缺失後的報名人數增加多少,而是孩子們進入職場後是否會被欺負?更直接的說,孩子中途轉換工作的安置數,甚至中途退出的折損率,究竟會有多高(低)?

這次教育部除了成立申訴管道外,還跟勞動部共同成立輔導團,盼做到「個案追蹤」,教育部負責教育、學習、升學輔導等,勞動部則負責職場環境、工作條件與勞資糾紛 。

但非專職的輔導團真能幫助到孩子嗎?如果只是打電話追蹤、定期去訪視,能否防範青年被雇主欺負?看看前陣子在高餐大教師定期親自到現場訪視前提下,永采烘焙剝削青年的惡質行為仍然發生了!最重要的是,輔導團能否真正協助學員入職後的穩定,才是最大疑問。

這樣地圖炮的政策,開放職缺勢必很多元,須有專職輔導人力才能深入理解各行業樣態,並累積輔導經驗;試想,高中畢業才18歲,大部分沒有社會經驗,很需要專職就業輔導人力與他討論、陪伴初入職場的磨合期,甚至遭遇輔導轉安置的情形。

政府不能總把執行不佳的教育政策,怪罪在華人價值觀上,這是非常沒肩膀且不負責任的!如果任職於某產業的待遇夠好,也看得到職涯發展,真沒人會想走政府口中的這些缺工產業嗎?真沒人會想讀相關科系嗎?當然,這已不只是教育政策範圍,而是台灣整體產業、經濟政策的範疇了。

這樣地圖炮的政策,開放職缺勢必很多元,須有專職輔導人力才能深入理解各行業樣態,並累積輔導經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這樣地圖炮的政策,開放職缺勢必很多元,須有專職輔導人力才能深入理解各行業樣態,並累積輔導經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8歲先就業政策的存廢

18歲先就業政策的三年試行計劃,大筆投入72億經費,其中27億來自教育部經費,45億來自勞動部就安基金,政策成效不佳,恐上路一年就夭折。

這不是不可能,被罵許久的《名師高徒計畫》試辦三年後喊卡,因為政策理想與執行面現實差異過大,不只政策成效不佳,還造成糾紛,學習與勞務關係曖昧不清,更重要的是,有更多可達到類似訓練成果,但就業率更佳的職訓專班,造成政策競爭效應。

當然,兩者計畫並不相同,但18歲先就業政策若不好好調整,恐走上《名師高徒計畫》夭折的後路,那就太可惜了。

不只可惜,在前面政府大力宣傳下,政策上路一年就停辦,會對社會大眾留下一個「升學風氣仍是難以改變」的強烈負面印象,原本的理想政策更成了家常飯後的笑柄。

「18歲先就業政策」立意良好,但理想性過高,或許經過調整後,明年度報名人數可以成長,相關配套與進程得以更周延,但「為了幫助不知該就業還是升學的迷途高中職生找到志向」是否太打高空了?為何不更務實一點呢?

「18歲先就業政策」立意良好,但理想性過高,「為了幫助不知該就業還是升學的迷途高中職生找到志向」是否太打高空了?或許應更務實一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18歲先就業政策」立意良好,但理想性過高,「為了幫助不知該就業還是升學的迷途高中職生找到志向」是否太打高空了?或許應更務實一點?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專為技職選手設計的18歲先就業政策

如果「18歲先就業政策」是專為技職選手所規劃的政策,更有它實質面的意義,也能無縫接軌。

事實上,台灣技職競賽近年順應國際技能競賽(WorldSkills Competition, WSC)趨勢,競賽內容以產業實務為導向,而國內教育部舉辦的技藝競賽、勞動部舉辦的全國技能競賽分區賽與全國賽,甚至選拔出來的技職國手,一年共有約4、5仟名選手,兩部會近年也開始積極找廠商開職缺,直接聘這些技職選手到企業,但無奈待遇始終不高(約25k),大多抵擋不了升學的誘因。

技能競賽是以產業職種來區分,例如花藝、西餐烹飪、機電整合、機器人、家具木工、美髮...等約50種,各競賽多年演變下來,不只競賽內容逐漸對應職場,各職種早有相對應的贊助及提供職缺廠商,與「18歲先就業政策」一拍即合。

不只同樣具備儲蓄帳戶福利,連同保留入學資格、抵免學分、兵役及升學回流等配套都可適用,也能讓高職畢業生先就業2至3年後(18歲先就業政策),接上教育部次長姚立德新推的二專、二技階段性升學政策(2+X+2);此外剛推出的5專展翅高飛計畫,也能接上階段性升學政策(5+X+2),形塑一個完整的「階段性實務性人才培養制度」,高職、五專先就業但保有階段性進修管道的雙重導引網絡。

在「2+X+2」政策中,X指職場工作期間,意思是具備高職學歷報考二專後,拿到專科學歷可先進入業界工作X年,若還有學習需求,可直接回到原學校再讀進修部二技,畢業後即具備大學學歷。「5+X+2」也是同樣道理,讀完五專後,先到業界工作X年,再回學校讀二技。

當然,以上僅是將現有政策作舉例,若「18歲先就業政策」真朝技職導向,得更仔細盤點相關政策。

如果「18歲先就業政策」是專為技職選手所規劃的政策,更有它實質面的意義,也能無縫接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如果「18歲先就業政策」是專為技職選手所規劃的政策,更有它實質面的意義,也能無縫接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過去曾差點催生技職選手就業銜接政策

事實上,過去幾年曾有類似專為技職選手的就業政策,勞動部勞動力發展署負責協助就業媒合與津貼補助,教育部技職司則強化選手在技專校院端的學科輔導及技術精進,進行方式則是廠商「預聘」技職選手,先提供資源讓他們讀完大學,過程中除提供實習職缺,畢業後更能直接成為企業正式員工。可惜最終兩單位合作以破局收場,各走各的路。

若採技職選手先就業政策方向,並不會與現存的考招管道(如技優管道)加分、保送功能上相斥,因為有保留學籍配套,且能讓技職競賽更與產業接軌,也讓「18歲先就業政策」更具備實務面上的意義,建置真正的「階段性實務性人才培養制度」,形塑一群「技職典範」,更具備當初此政策初衷:「不要盲目升學,先到職場就業、體驗。」

採技職選手先就業政策方向,能讓「18歲先就業政策」更具備實務面上的意義,建置真正的「階段性實務性人才培養制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採技職選手先就業政策方向,能讓「18歲先就業政策」更具備實務面上的意義,建置真正的「階段性實務性人才培養制度」。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