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作為台灣煉油與石化產業「重工區」的中油高雄煉油廠,在民國104年底正式除役走入歷史。這座位於高雄市楠梓區半屏山下,總佔地超過200餘公頃的土地未來該如何發展?土地汙染的問題該用何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是許多公民熱切關注的議題。
在文資政策上,柯文哲的第一個任期對待文資的粗暴態度,以及對守護文資的市民扣上「文化恐怖份子」的大帽,簡直與文革時期的紅衛兵相去不遠。
外國人為何要做台灣古墓的文資保存呢?我想是基於地球公民的職責吧!每一種文化都是獨一無二的,失去就沒有了。他們共同的憤怒是,台灣政府單位缺乏仔細調查,僅透過粗糙的審議,就將見證歷史與常民藝術的文化毀於挖土機下。
在魏導的電影《海角七號》中,馬如龍一句:「飯店也BOT,山也要BOT,現在連海也要BOT!」成為國人歷久彌新的共體記憶,但如今魏導的影視園區也要BOT,則顯諷刺,也令人質疑,這種犧牲文化與農業換取影視成就的政策真的值得嗎?
近年台灣有個奇特的文化現象,就是地方政府打著李安、魏德聖等名導的名號,紛紛卯足全力號召興建影視園區,彷彿是最新、最火熱的促進經濟發展之仙丹妙藥。在此大旗下,影視園區被各地方政府官員形容成未來產業的金雞母,將繁榮地方、促進發展。
在老師府,古蹟使用人最常遇見的事,是被各種形式給排除在會議外,小到承辦人員不接電話,大的直接被警察拖出會場,甚至變更會議,讓古蹟使用人完全不知道台北市政府偷偷開了幾場會議。
淡水崎仔頂施家古厝的古蹟修復工程因議員蔡錦賢干涉停工至今已經快五年,僅有簡陋鐵皮維護,右廂房更完全掀頂,曝露在沒有保護的環境下,如今門樓部分倒塌,木料缺乏維護毀損,數年下來任憑文資價值減損,也導致未來的修復預算勢必將因人禍而暴增。
找回宜蘭之美,先從呼籲宜蘭文化局指定或登錄礁溪天主堂為法定文化資產開始。這不僅是找回宜蘭之美,也是喚回行政部門良心第一、且唯一的一步。
期許這樣的「全國文化資產會議」,不是一個巡迴各地的大拜拜,民眾專聽學者專家說教的文資佈道大會,而是真能收集台灣目前文資保存問題,並收攏成一個個迫切需要解決課題的機會。
選舉將至,熟悉「網紅政治學」的台北市市長柯文哲最近推動包含北投、大稻埕、城中、艋舺、城南等5處的「城市博物館」,宣示要把具歷史意義的建築與街區打造成沒圍牆的博物館。
陳遜言興建的陳悅記祖厝是北台灣少數尚存的單脊式燕尾屋頂四落舉人宅,為合院閩南式建築,是見證科舉時代意義之古蹟。儘管在1985年就公告為古蹟,但是在缺乏保存下,如今建築物已殘破不堪。
要真正挽救低迷的觀光市場,應從徹底檢討已經完工的十八條天空步道的教訓開始。
呼籲官方不要再用烏腳病的故事來行銷包裝高跟鞋教堂了,老老實實跟民眾說清楚發想與決策過程吧。
挾帶獵奇視角的「8+9」,凡是有脫離常軌、失序行為皆一律劃入為「8+9」的範疇中。
我認為如果文化保存的觀念好,其實根本不用有《文資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