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女生的短褲戰爭,戳破校方不知在幹嘛的窘境

聯合新聞網 周偉航
圖/讀者提供

台中女中日前發生一系列的學生抗爭事件,主題是「爭取穿學校運動短褲出入校門」的權益。學生曾循正常管道爭取,但校方不理會,接下來就是集體公開脫裙抗議,甚至演變成為刻意穿短褲進校門,並主動讓校方記點的難堪場面。

雖然校方表示將開會討論此案,並參考學生意見作出決議,但這起事件牽涉到一個更深刻的問題,就是教育者「不知道自己在幹嘛」,失去了目的性,成為只重視手段的迷信式義務論者。

台灣在這三十年來經歷了全面的教改,當然也涉及了服儀的部份。到目前為止,雖然多數中學都還維持著制服傳統,但已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權,像是可以自行決定穿傳統制服或校定體育服。目前多數國中更是乾脆讓學生全穿著體育服上下學。

多數高中仍堅持進出校門需著傳統制服,並且為這種堅持想出許多理由,像是「端莊」「整齊」「方便管理」「傳統榮譽」等等。但這些理由都是充滿歧義的虛詞,甚至只要上頭大官一句話,「不入流」也可以一秒變「端莊」。

本次事件主角的台中女中,其綠襯衫制服與北一女中類似,但其襯衫下擺在原始設計中即不需紮進褲裙之內,這是和北一女最主要的差別。因此其之「端莊」,在北一女的標準之下,或許就是「不端莊」囉?

的確很多人認為制服不紮進去是不夠端莊的,甚至還可能帶有幾分情色的想像,但現在北一女似乎也不管襯衫紮不紮了。

而講「整齊」「方便管理」,不論是褲或是裙,都還在單一識別系統內,硬要講不整齊,那學生也有胖瘦,這種視覺差異性更大,要不要統一呢?

至於「傳統榮譽」,那更妙了。為何展現傳統榮譽是在進出校門的時候?其他時候都不用,就只有進出校門時要?要給路人看?給誰看?看了之後有差嗎?

堅持「穿制服出入校門」的理由都相當古怪,沒有倫理學上的普遍性,比較像是「信仰」而非「知識」。那為什麼會有這些信仰?

服裝是一種符號,是許多文化資訊的載體,我們可以透過服裝辨認一個人的身份、角色,並瞭解他想傳達的意思。「制服」又是服裝中具有穩定形式者,像是種標準語言,多數人可以快速解讀其整體意涵。

一個符號通常會有兩種意義,第一種是直述義,第二種是延伸義。中學制服的直述義,基本上就是「某個學校的學生」,延伸義呢,就千奇百怪了。

像是我們看到建中制服、北一女制服,會知道其下蘊藏的諸多延伸意涵,像是「成績好」「第一志願」「聰明」「人生勝利組(?)」等等。有些學校的制服可能是「大哥大」「不好惹」。

因此,當校方想要將制服的延伸義固定在「端莊」「整齊」「方便管理」「傳統榮譽」上時,就不容易成功,因為延伸義的定義權是在於社會大眾手中。學生也可參上一腳,中女中的同學們就想把運動短褲加上「自由」這樣的延伸義。

別忘了,校方規定的運動短褲,原本也有「限制」的意味,於此卻被學生玩弄而出現反義。

直到現在,校方還誤認自己享有對制服的完整定義權,講了一堆理由想證明自身的權威性,甚至還有「某校開放穿短褲出入校門後指考成績變差」這種神學說法。這些理由都通不過基本的批判思考檢驗。

那中女中校方到底該怎麼辦?

是否開放穿運動短褲出入校門,是種公共政策,而思考公共政策可以有兩種切入點,第一是看可量化的實效,其次是分辨不可量化的價值。

首先是量化部份。讓中女中學生穿短褲上下課,到底會引起什麼正反後果?能將這些可能性都一一列出,分別評估,加總計算嗎?

像有人主張穿短褲可以增加上下學的便利性。那很簡單,就實驗看看,找一百個學生實測,統計一下平均耗時,甚至是「耗能」「耗財」的差異。

也有人主張穿短褲上下學可能增加受性侵或性騷擾的比例,這或許在倫理上不太能進行實驗,但也可參考其他開放穿短褲學校的相關數據。高中樣本不夠,就往國中去找。

最後再把各種數據加起來,或排列出來比較參考。有了夠多科學結論,不就能推導在量化角度上的應不應為?

這些校方主管都讀過大學,甚至是碩博士,這種基本的科學腦也沒有嗎?什麼研究都不做,就直接推論穿短褲會有「你相信」的結果,大學是讀到哪裡去?

再來是不可量化的價值部份。許多人對制服有種懷舊情感,也有人對整齊一致的生活有難以言喻的嚮往;相對來說,也有人認為多元才能創造出較高的美感價值,而便利遠比愚蠢的齊一性來得「道德正確」。

這類價值衝突一時間難分高下,但可透過許多方式來讓不同立場的人進行溝通,並找到共識。

你可以辦辯論比賽,讓正反意見的學生各陳已見,也可以讓持不同態度的老師、校友以文字方式進行公開論爭,並把結果都放上網。一方面這可讓同學和社會大眾接觸兩造完整資訊,以作出適切判斷,另一方面,這也會是個公民教育過程,讓高中生能接觸並參與公共政策。

沒有溝通,那在「不可量化」的價值領域就不會產生具有說服力的共識。

回歸問題原點,讓事件急轉之下,越來越難看的關鍵,是中女中校方想堅持一些「手段」(像是不開放穿短褲入校),來突顯自身的權威與價值,以免讓學生太容易「得逞」,就會被步步進逼。

但如果找不出「禁穿運動短褲入校」的「目的性」,就代表這個「手段」已經成為一種失去道德根基的「禁忌」:所有人都言之鑿鑿的說違反這條禁忌很不好,卻說不出為何穿短褲入校不好,也講不出穿裙子入校能替社群帶來的正面助益。

這是種迷信式的義務論,拚了老命的堅持自己也不懂的東西,以為這樣就可以上天堂。但教育者不該是原始民族的薩滿、祭司,他不是來學校「傳教」的,而是來傳遞知識,並協助學生發展人格。

一直堅持「穿短褲進校門不好」,卻拿不出什麼具體立論支持,就像認為「拜拜的雞一定要又油又黃,不然會帶來災禍」的長輩一樣,自以為參透了什麼天地之間的大道理,其實在晚輩眼中,只有被時代拋棄的可憐而已。

請講道理,做實事。國家花那麼多錢聘你,不是讓你到學校講校園鬼話的。

周偉航

筆名人渣文本,輔仁大學哲學博士,專長為價值論、運動倫理學、流行文化研究...

周偉航 時事觀察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