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靧/何謂「模仿遊戲」?圖靈如何為電腦的心靈辯護?
電影《模仿遊戲》裡,有一個我很喜歡的片段:
一個很簡單的淺景深鏡頭,把他房門外的未婚妻、以及整個世界模糊了,只剩下圖靈與電腦是清晰的,彷彿在圖靈的世界裡,就只有他與這台電腦。隨後,圖靈提到有關當局要把這台電腦給沒收,他不禁哽咽、寂寞、難耐,淚水奪眶而出,他說不想要自己孤零零的,於是退了幾步,他的未婚妻趕快走上房間的門前攙扶。此時,兩人在房門下相扶的鏡頭,逐漸轉為深景深:房內物件、房門下攙扶的兩人、以及房外整個世界一切畫面都變得清晰,彷彿寂寞的圖靈又與房門外的世界重新連繫了……。
這個鏡頭語言很簡單,講述發明電腦的天才哲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因為不受世人理解、又因同性戀身份而被世人排擠,他的前未婚妻試圖想要幫助他,但圖靈卻拒絕了她的好意。他走到大型電腦前,對著電腦並撫摸著說:「我不是一個人,從來都不是,克里斯多夫將會更智能化……。」是的,在劇情的改編下,圖靈為他發明的電腦取了個他已逝暗戀對象名字。〔1〕
光是這麼樣一個淺景深再轉為深景深的簡單鏡頭,成了全劇畫龍點睛之筆。這個鏡頭語言刻畫出了劇中圖靈想要接納他以外的人事物、但又害怕受傷而拒斥他以外的人事物,所呈現出這樣一種糾結又拉扯的心理。這番心理貫穿在全劇成為劇情起伏的主軸,所以說,這樣一個鏡頭語言便可囊括全劇,實在一點也不為過,可謂精妙。
如果電腦更具智能化,就會像人一樣具有心智嗎?
圖靈除了是「電腦科學之父」,他也在發明電腦的同時,提出電腦是否具有心智的議題。在他1950年的一篇論文《電腦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開篇就問及:「機器能否思考?」〔2〕在該論文中,圖靈認為此問題之所以難解,乃是因為我們對於「機器」與「思考」沒有一個明確定義。他認為應該要打破許多常規對此二者的定義。於是他開始反駁在當時的常規與常識裡,一般人會從神學、情緒、數學、主體、能力、神經……超能力等九種出發立場,加以否定機器能思考的態度。以下極度濃縮這九種觀點與圖靈的反駁:
1.神學上的反對意見:上帝只把不朽的靈魂給了男人跟女人,並沒有給予其他動物或物品。
(圖靈OS:呃……伊斯蘭教還認為女人沒有靈魂呢!)圖靈認為神學上認為上帝既是全知全能全善的,全善與全能不應該未遍及人類以外的事物,人們便不應該從人類中心主義的觀點,不虔誠地否定上帝有給予其他事物心靈的可能。話說,神學上錯誤的人類中心主義,就便讓人類好長一段時間都以為太陽是繞著地球轉的!
2.把頭埋在沙裡的反對意見:機器會思考的話,好恐怖喔~~~~嗚嗚嗚嗚!
(圖靈OS:……。) 圖靈認為這種出於情緒,而無事實根據的反對意見,沒啥反駁的價值,我們該做的是去安慰這些人:不要怕喔!乖乖!
3.數學上的反對意見: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證明了在一階邏輯的形式系統中,必有不能證明也不能否證的命題在其系統中,而電腦運算亦如是。〔3〕
(圖靈OS:人類也不是什麼命題都可以解出得證或否證呀!) 圖靈認為邏輯的形式系統的確有不完備之處,但形式系統也是人所創的,電腦證明不了的命題,人在同樣的系統思考下也證明不了,人可不見得必然比電腦優越喔!〔4〕
4.有關意識主體上的反對意見:除非我們真的變成電腦,不然我們也不知道能不能感受到作為電腦會不會思考。
(圖靈OS:你最好是變成過其他人齁!) 圖靈認為這是過於極端的「獨我論」立場,照這樣子講,沒有人變成其他人過,所以人跟人在交流時,都應該要互相否定對方能夠思考,但實際上並非如此。〔5〕
5.能力缺陷的反對意見:人有許多特質,像是仁慈、機智、漂亮、友好、能斷是非、但也會犯錯、會墜入情網……,但這些都不是電腦能做到的。
(圖靈OS:你確定他真的不行嗎?)圖靈認為,的確當時的電腦看起來又大又笨重,且功能單一,目標有限。但等到電腦的儲存量隨著技術不斷擴張,可運算模擬的面向越來越多,電腦便能像人一樣呈現多彩多姿的一面。這種反對意見是否定電腦儲量能夠擴張的可能性,但我們知道這與技術發展的事實不符。〔6〕
6.洛夫萊斯夫人的反對意見:我看過電腦,它們只會照既定的命令輸入去執行既定的事,完全不會創新,但是人類會創新。
(圖靈心中OS:你想要驚喜是吧?只要可以自主學習,就會有創新!) 圖靈提出「學習機器」的概念,認為未來電腦可設計成類似於模擬兒童的心智結構,讓他透過各種學習,自然就會像孩子們給大人的意外之舉!〔7〕
7.神經學上的反對意見:由於神經結構的特性,使得有時只是脈衝訊號輸入的微小偏差,就會產生輸出脈衝大小的巨大變化。這與電腦的運算結構並不相同。
(圖靈OS:有一種東西叫做概率模擬……。)圖靈認為兩者結構不同,但只要使電腦的運算結果能表現像人類行為的反應一樣,那不就好了。可以讓電腦運算以概率的方式,模擬出在微小的輸入偏差就有一定可能產出巨大的輸出變化。某個意義上,這種反對意見仍是陷在常規的窠臼裡思考,認為只有神經結構才能思考,其餘質料若能做出與思考相同的功能,仍否定其有思考能力。〔8〕
8.關於變通的反對意見:人的行為會變通,電腦不行。如果馬路上紅燈和綠燈同時亮,電腦判讀就會錯亂。人的生活裡,並不存在著完全制約所有行為的規則,所以人不會像是電腦。
(圖靈OS:這好像混淆了指導原則與行為律則兩種概念喔……。)圖靈認為,電腦的編碼應等同人的基因、反射等,不由他自身控制的指導原則;而不是一條條像是紅燈停綠燈行這樣的行為律則。
9.超能力的反對意見:就算電腦最後能仿造人類行為,甚至達到一模一樣的境界,使一般人無法分辨出來。但只要出現超能力者,使用透視眼呀!(嘿嘿,讓我看穿你銅線圍繞的心思!)或者使用心電感應呀!(你怎麼會接收不到來自我心中呼喊的愛呢!)或是使用預知未來呀!(哈哈,我今天早就卜卦算出我遇到的不會是人呀!)這些超能力者就會發現它們是機器而非人類。
(圖靈OS:哇!還有這種大絕招喔!我可以把這些人給剔除嗎?) 圖靈認為,也不是沒有超能力者出現的這種可能啦!到時真的出現這種鬼東西的話,圖靈會試圖研發能夠屏蔽掉這些超能力的機制。
「模仿遊戲」一詞的來由
而回到圖靈一開始的觀點,圖靈認為「思考」一詞的定義分歧。所以,他以一種避開分歧定義的方式,確立電腦是否具有思考能力。由於人們對於「人」具有思考能力,基本上是無庸置疑的,於是他發明了一項測試,這項測試讓受試者與電腦分處在不同的房間之中,彼此透過鍵盤與螢幕交談。如果電腦能夠在一定程度內成功地讓受試者們認為,其對面房間與之交談的,是個真實的人。則代表該台電腦達到模仿人類思考的測驗門檻,可被視為具有像人一般的思考能力。該項測試被稱為「圖靈測試」(Turing test)。〔9〕
就在圖靈的這篇論文《電腦與智能》裡,「圖靈測試」構想出發點被視為是電腦參與一場「模仿遊戲」、一場模仿人的遊戲,用以解決論文開篇的提問:「機器能否思考?」於是論文開篇的第一節文章,篇名就叫做〈模仿遊戲〉(The Imitation Game,這也就是本部電影片名的由來。〔10〕
模仿人們的機器與模仿機器的人們
而電影在「機器能否思考」一問題上,並不是哲學性的處理。該片以悲戚的文學筆法,一筆帶過這項問題。在劇中的圖靈,對著偵訊他的警探,說起在二戰時,為了不要讓敵軍知情他們已經破譯了密碼,於是不斷照著統計的規則,一次又一次地像是「模仿」機器般地計算,彷彿毫無人心般,殘忍地算出讓哪邊的人犧牲多一點,就可以讓戰事更推進點。
對照於圖靈論文中,那般樂觀地認為電腦可以「模仿遊戲」地成為具有人心般,有智慧、有驚喜、會出錯、會墜入情網……可以成為人類朋友的機器,在該文〈模仿遊戲〉裡所描述的機器彷彿還比劇中的圖靈更具有人性。而劇中的圖靈便問了警探:究竟這樣像是模仿機器般,輕易決定生死的他「是台機器?還是個人類?」警探聽聞此語,語塞而沒有答案……。
在電影此處,編劇格雷厄姆從另一個角度給予了「機器能否思考」一題,極具人性深刻反思的重詮。
NOTE
- 在電影之中,有諸多與史實不合之處,其中一例便是圖靈將對亡友的情感投射在電腦之上的橋段。如果對電影哪裡不合於史實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張茵惠:〈克里斯蒂安‧卡里爾:《模仿遊戲》是對艾倫‧圖靈的拙劣模仿〉。
- 似乎有諸多影評或新聞受了百科全書網站圖靈條目的誤導,以為圖靈有寫過一篇名為《機器能否思考?》的論文,但圖靈並沒有此一篇名的論文。圖靈對於「機器能否思考?」的提問,則是收錄在他於1950年10月發表於《心智》(Mind)雜誌的經典論文:《電腦與智能》(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現在已有PDF全文上線閱讀,有興趣閱讀原文的讀者可點此連結:《電腦與智能》。而本文對圖靈有關於「機器能否思考?」的觀點,均來自此篇論文。
- 如果對「哥德爾不完備定理」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中原應用數學系董世平教授的〈哥德爾不完備定理〉一文(取自《數學傳播‧第十五卷第四期》)。
- 而圖靈在該論文中對哥德爾不完備定裡的反駁,其實過於簡略,後世對該此一議題仍有許多後續爭論。其主要的出發點是認為有一些數學命題就哥德爾不完備定理而言,是邏輯上不可證成或否證的,但人類的心靈直覺卻可知道其是否為真。後續的哲學家與數學家以此為基點,進一步持續反對電腦有成為人類心靈的可能。如此後續爭論如有興趣的話,可參考中正哲學系蔡行健教授所著的〈哥德爾的不完備性定理與心靈是否為機器的論爭〉一文(取自《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十一期》)。
-
其實「意識主體的不透明性」(我們無法體驗做為另一個意識會是如何)會造成在意識解釋的重大鴻溝。即便我們目前的確無法成為做為其他的心靈意識,但這樣所造成對意識解釋的重大鴻溝,是不是能用「獨我論」的標籤一語帶過,則有待商榷。
在哲學家耐格(Thomas Nagel)於1970年所著的知名文章〈成為一隻蝙蝠可能是什麼樣子?〉(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當中,提及了這個重要的觀點。他並在之後的著作用以說明想像「電腦人」具有意識,只在想像中可行,但在面對現實當中體驗另一個主體不可行時,此時我們便會發現我們所持有「意識」或「心智」的概念是很有問題的,由於心靈與物質的樣態間有著必然關聯,使得不同的物質樣態所具有的意識樣態也不同,於是我們終只能在想像中可行而已。對於耐格這一觀點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華梵大學哲學系冀劍制教授所著的〈論Nagel的意識理論〉一文(取自華梵大學哲學研究所心靈哲學專題課程網頁)。
- 今日科技在具有個性、情感辨認與互動的「感情機器人」(Emotional Robot)上,英、日、美等先進各國已有不同的研發成果,在此僅提供漢森機器人技術公司CEODavid Hanson的TED演講:〈情感豐富的機器人〉,給予有興趣的讀者作為參考。
- 亦隨附近期關於「人工智慧在自主學習成果」上的新聞發表:〈能自行總結出「貓」這個概念的Google 自行思考深度學習系統〉(取自T客幫新聞,2012年6月);〈科學家打造人工智慧瑪利歐 靠自己闖關〉(取自udn聯合新聞網,2015年1月)。
- 對於電腦「仿神經型態技術」有興趣的讀者,以下提供兩篇科技新聞作為參考:〈更聰明的晶片–仿人類神經元的電腦晶片〉(取自泛科學,2013年11月);〈離天網更近?模擬1秒人腦活動要多久,超級電腦說要40分鐘〉(取自T客幫新聞,2013年8月)。
- 對於「圖靈測試」若覺得回頭閱讀圖靈《電腦與智能》太過麻煩的讀者,這裡提供百度百科對於「圖靈測試」的條目做為參考。另外,關於現在是否已有電腦通過圖靈測試,在2014年的圖靈測試競賽大會上,英國雷丁大學宣稱來自俄國的Eugene Goostman程式首度通過圖靈測試,但隨後卻引發眾多爭議,關於Eugene Goostman程式爭議的相關科技新聞,可參閱郭和杰所編譯的〈電腦首次通過圖靈測試,人工智慧大突破?〉一報導(取自iThome新聞,2014年6月)。
-
在此補充關於圖靈測試於哲學史上後續的一個重要的反駁:「中文房間論證」。這論證假想一個如圖靈測試的場景中受試者是個用中文交談的人,而與受試者交談的人改為一個不懂中文的美國人。而美國人只是照著他手邊的編碼好的手冊上的指示,把傳來房間的中文字卡,找尋手冊內指出能夠對應的中文字卡來回傳過去。好讓受試者誤以為與他交談的人是個懂中文的人。
在這個思想實驗認為,那個不懂中文的美國人,在這歷程之中未曾出現過能夠理解中文的心智能力,他只是照著手冊的編碼回傳對應的卡片而已。同理,電腦的計算歷程也彷如一般:電腦僅僅是依照程式的「語法」運算,而未曾出現像人心一樣可具有對於意義的「語意」感知。對該論證有興趣的讀者,可參考朱家安先生於哲學雞蛋糕網站中所介紹的〈中文房間論證 Searle's Chinese Room Argument〉一文。
*感謝沃草烙哲學社群朱家安先生、賴天恆先生、Kuan Ko Hung先生,針對本文提供修改意見。
*作者梁靧為道家主義愛好者,對各種議題皆無所用心,為人也甚無理想,人生興趣是發呆、放空、以及睡覺。願望是「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夢到蝴蝶能夢到我夢到蝴蝶夢到我」。若對本文作者關於道家相關文章,以及道家電影的評論有興趣的話,可點閱其個人臉書。
*公民學院交誼廳:http://community.citizenedu.tw/
*沃草公民學院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citizenedu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