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除「課綱」可行嗎?看你想不想繼續玩這場「教育」的RPG遊戲
這一陣子以來,在不少關於課綱的討論場合中,一直聽到不少人主張:為何不一勞永逸地廢除課綱算了?在「微調」的尺寸山河裡面爭得這麼累幹嘛?這種說法並不是完全沒有道理,但我想稍微補充一下,「課綱」這個東西到底是拿來做什麼的,為什麼廢除課綱很難真的達成。
一句話懶人包就是:「課綱」是一場大型RPG的遊戲運作機制。
基本上,「課程綱要」的前身稱之為「課程標準」,在九年一貫實施後改名,原因就是想要減低教育主管機關對課程的規範,給教學現場更多自由空間。它的功能,應該是指定:「在每個年級裡,各科應該要教會的基本能力。」所以你可以把課綱想像成某科能力指標的集合,就好像RPG的經驗值門檻一樣,學生到達某個經驗值,就可以升(年)級。而升級次數達到另外一個大門檻時,學生就可以轉職(升國中、升高中職、升大專)。
所以你會發現,課綱在現行台灣的教育體制下,其實是不太可能完全廢除的,特別是跟「轉職」(升學啦)有關的科目。沒有課綱,轉職儀式(升學考)就無所依歸。它也不是完全沒有正面的教育意義,因為有些技能點不夠,就是沒辦法學到下一招。沒學過加減乘除,就不可能學會四則運算;字彙量不夠多,就沒辦法做跨段閱讀推理;以此類推。在良好運作的情況下,「課綱」的任務是確保每一個人都能循序漸進地學會每一項技能、知識。
由此觀之,歷史、公民、國文課綱的爭議,從教育學的觀點來看,根本不在台灣本位還是中國本位,而是在「微調」的內容中有太多違反教育原理、趁機偷渡的東西了。如上所述,課綱的任務是確保學生依照順序習得技能、知識,且要留給教學現場更多自由空間的話,課綱則應該由一系列的「能力指標」組成,而不是規範具體的教學內容。除了「能力指標」之外的所有「教學內容」,都不應該寫入課綱,否則就是偷渡。比如在數學裡,學生要在某學期學會一元一次方程式,以便在接下來的學期去學二元一次方程式,這是「能力指標」;但我們不能在課綱裡面規定學生必須學會:「一列火車通過660m的隧道,前後經過38秒;通過990m的隧道,經過53秒則此火車長度為多少m?」這樣的題型。重點是學生要學會那項能力,用什麼方式學,學習之後如何延伸應用,那要看老師的教法和學生的適性,你知道的,法師的配點方式和戰士不可能相同。
用這個標準,回頭去看爭議最大的歷史課綱「微調」,就可以知道王曉波一干人等不但是歷史學的外行,也是教育學的外行。比如在日治時期的章節,課綱可以規定「學生應該知道1920年代以後,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的形成及其對社會的影響」,但到底是什麼樣的影響、什麼叫做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這個應該讓書商、教師和學生在教育現場中自行互動;但在「微調」版本裡,它硬是加了一條「說明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對台灣的影響」。這個影響是否存在?是存在的。但是否能寫入課綱?當然是不行的,因為這樣就把「能力指標」以外的「教學內容」寫死了。另外像是提到「大東亞共榮圈」的時候,「微調」版本要求加入「侵略」字樣,也是同樣的偷渡。從中國或東亞諸國的觀點來看,日本當然是侵略;但當你這樣寫死「教學內容」的時候,你要那些父祖曾經在日治時代從軍參戰的學生如何是好呢?比較好的做法,是把「理解大東亞共榮圈」當作能力指標,而為了理解這種東西,各個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都可以參與討論,提供自己家族的版本。
同理,將統獨爭議寫入課綱,也是一件非常要不得的事。因為不管認同中國或台灣、統一或獨立,都不是一種「能力」,而是一種「選擇」,干涉這種細節,就像干涉人應該和誰談戀愛一樣。在這方面,「能力指標」應該寫作:「讓學生理解歷史上的認同爭議,理解各方的立場與論述,讓學生有能夠做出自己的選擇。」這段說法不是我發明的,這正是95課綱的主事者周梁楷教授提出,然後被王曉波「撥亂反正」掉的東西。
而依照這個標準,「微調」前的課綱也並不完美,但「微調」後無疑是越改越爛
總之,你硬要一群體高魔低的人都去當法師,是既不人道又浪費人力資源的行為。你為什麼不規定他們可以在10秒內擊倒史萊姆就好了呢?你管他用什麼方法。
但我要釐清一個觀念,我剛剛的討論,是「課綱」應該怎麼寫,但這不能推論到「教科書」也應該這樣寫。因為「教科書」要負責的就是實際的「教學內容」,它從選材到敘述筆調,都必須做出選擇。所以教科書有立場偏向是自然現象,除非它只把課綱印一印發給學生。在一綱多本的市場競爭架構下,我們不能要求教科書沒有意識形態,因為那是做不到的超自然現象,從學理上來說,沒有任何歷史敘述可以不帶有意識形態。比較健康的狀況是,教科書有各種意識形態,教師和學生選擇自己想要的,並且補充其他說法互相參照。在這一層次,可以有台灣史觀的歷史課本,也可以有中國史觀的歷史課本,而作為教師的我們,該做的事情就是讓學生知道:你看看,這世界上真的沒有一個說法就可以蓋棺論定的歷史敘述,拋掉那種「念一個版本搞定一輩子」的幻想吧。
回過頭來說,所以如果真的要廢除課綱,那將是一件茲事體大的工程。但如果真的能做到,其實並不是壞事。因為「課綱」後面,預設的是一整套線性的教育系統,學生學了A1才可以進到A2,學了B1自然應該接著B2,而這些ABCD的組合,就被包裝成十數週的「學期」、「年級」。而這種線性思路其實是很有問題的,因為它抹煞了每一個個體的特殊發展軌跡。也許有人10歲就能算14歲的數學,但17歲的語文能力還不如9歲。我們都聽過各種「開竅」的故事,那就是在某方面的能力指標設定超過了那個人的發展軌跡,直到某一個點那個人才幸運地將那方面的認知能力開發完成。既然如此,教育的終極理想應該是「因材施教」,為每個人量身打造自己的進度、學習領域、學習方法才是,一視同仁地,用課綱串連成線性的教育體系,只是方便管理,但並不是最佳的辦法。
因此,要求廢除課綱,就是要求廢除這種線性的教育體系。這是遠大的理想,而且我也相信它是正確的,但我個人並不期待能在這次的運動裡達成。至於少部分用「他們只是反『微調』,不提倡廢除課綱,所以我不支持」這個說法來攻擊反課綱運動,並且為自己的袖手旁觀找理由的某些知識份子,我只能說,如果你真的期待課綱廢除,你應該發起的是更大規模的反對運動,而不是賴在鍵盤前面腐爛。
連課綱「微調」這種牽涉層面較小的戰役你都擋不下來,還幻想推倒整個線性教育體系,哈囉你離開新手村了嗎?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