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寫作與論述能力低落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聯合新聞網 顏聖紘
圖/ Sebastien Wiertz(CC BY 2.0)

我知道這個標題真的超弱的,沒有那種「一箭穿心」或是令人馬上「點頭如搗蒜說對對對」的感覺。為什麼?因為因素複雜呀~

我想討論大學生寫作與論述能力低落的原因很久了,但是我以前對於學生進入大學之前的教育實況不是那麼了解,所以花了好幾年的時間在部落格或FB上表學生。表的內容不外乎是「為什麼連結構也沒有?」、「為什麼每讀一句話就像被卡車撞到?」、「錯字為什麼那麼多?」、「為什麼用詞如此不精確?」、「為什麼語彙如此貧乏?」、「為什麼看起來都像小學生作文?」、「為什麼這麼沒邏輯?」、還有「為什麼看起來像是在Line上聊天?」之類的負能量。總之,有好多無窮盡的靠腰。

所以呢,前幾年教書的日子就是和各大學具有相似經驗的老師互吐苦水,最後得到以下結論:「算了,研究生只要把data留下來,剩下的我們自己重寫就是了」、「算了,不要跟大學生計較這麼多,以免教學意見調查被寫得很差」,還有「算了,或許我們真的是天才,所以這樣要求學生是不合理的」。

但是我有愛,有超多正能量,而且想要改善高等教育的現況,所以我想要把死馬當活馬醫,這樣才會不負國家、民族、社會、師長與父母的期望。

談「大學生的寫作能力低落」這事之前有一個前提,就是「寫作能力是重要的」。但經驗告訴我,並非每個教授或學術社群都這麼認為。自從有些科系的研究生告訴我:「我們的教授從來不改論文,也沒有修過論文的初稿,只要能寫出來就能畢業,連書報討論都是講完就下來」,我就開始明白並非每個學門領域對於表達能力(包含口語、文字與視覺)的品質都如此龜毛。因此我現在談的就是針對那些認為表達能力很重要的科系專業。

那麼「好的寫作能力」究竟是什麼?為什麼這些身經百戰考上大學的大學生會被大學教授嫌成這樣?這些學生不是從小學到高中寫了12年的作文嗎?大考也考過了,為什麼還會缺乏寫作能力?

前些日子「是否應該要考作文」在媒體上吵得沸沸揚揚,然而我觀察到大多數的報導都傾向描繪兩個極端卻又沒說清楚的觀點,也就是「作文的能力很重要,不考不行」與「我們不需要假惺惺的寫作造假功力」之間的對決。(延伸:為什麼作文裡都是阿公阿嬤?

在那些爭論中我觀察到一個氛圍:兩造都認為語言或表達能力「只是」一個溝通工具,且不約而同地認為「寫作」是「國語文課程」的責任,並與其他課程都沒有關係。更可怕的是我沒有見到任何一方認為「良好精確的表達能力」應該建立在細膩的觀察與偵測、小心的辯證與演繹、完整的結構與紮實的內容,最後才是用字遣詞的雕琢以及語感的體會。

雖然語言課程的時數不在數理化之下,但是當我們的國語文教育現場因為進度、評鑑要求與歷年考題走向的引導,使得師生無法藉由文章的選讀,進入文本撰寫當時情境下的人文史地與自然地理背景,試著分析文本的結構、敘事與抒情脈絡、說理與述情的精巧之處,那麼上了半天的課都在假裝揣摩古人與出題者的心意,拿著這樣的基礎所寫出來的文章就會變成假掰又言不由衷的吟唱、背誦、拷貝和無病呻吟。做得來又能夠拿到高分的人自然會覺得這是一種本事,但是做不來的人就可能會因此痛恨國語文語作文課程了。

這和大學生的寫作能力低落有什麼關係?在每一個學年開始的時候我總是會給大一新生一些測驗與練習,例如撰寫有關現象觀察的描繪、議題的來龍去脈、互斥觀點的辯證,以及資訊真偽與品質的評述。由於這些都是許多大學課程的作業、報告與專題研究的基本元素,如果在大一上學期沒有被好好地整修過一次,在大二到大三之間又沒有任何課程關注,那麼到了大四修習專題大學教授才發現學生的論述能力如此薄弱,就太晚了。

我連續在三屆的新生做過這樣的練習之後,我發現多數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前幾乎沒有寫過幾次論說文,而且幾乎沒有學生依據自己的興趣與需要寫過一篇論說文。我所謂的論說文需要具備幾個元素:確實存在的現象而非空泛的發想、在閱讀過相關資訊之後確立自己的論述方向,然後引經據典地把一個議題的來龍去脈、正反辨證說清楚,最後還能下一個紮實的總結。

但是有不少學生聽不懂我在說什麼,什至還有學生問我「什麼是依自己的興趣與喜好?」這聽起來可嚴重了。或許學生在學校寫慣了捏造情感與推砌辭藻卻沒有邏輯的文章,而且也什少因為這些荒謬的寫作得到什麼正確的教導,所以上了大學以後忽然被教授認為「不會寫文章」是一件難堪的事情。

除了國文課的作文以外,理化與生物實驗(前提是該校有實驗課)的實驗報告也應該會涉及專業寫作的訓練。但是我高度懷疑在國高中的實驗設計與教學現場上,老師有機會教導學生何謂「精確與客觀的描述」嗎?我相信是沒有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學生的實驗報告看起來像悔過書,不斷地以情感性口吻來敘述他得到多麼大的收獲,或是他後悔當時某個操作流程沒有做好。帶著這種經驗進到大學的學生,自然就無法理解為何大學教授會認為「光看一句話就認為學生缺乏邏輯與表達訓練」。

在國中與高中寫論說文,尤其是自訂題目(連訂題目都是門學問呢~)的論說文是非常困難的嗎?有些朋友告訴我,基層老師沒有那麼多時間改結構、修邏輯、喬字句,更何況展現自己的理性思維實在是非常冒險的事,萬一學生寫了一些和老師個人理念不合的文章怎麼辦?這真是太危險了。還不如出一些像是「失去」、「獲得」、「歲月」之類的題目讓學生演演內心戲湊湊字數來得安全一些。從小學到高中這樣做12年,大家認為大學生的表達與論述能力還會好嗎?這種低落能靠修一門三學分的寫作課來補救嗎?怎麼可能。

我一向認為語文教育不應該只會舞風弄月,吟詩題辭。語文教育除了教欣賞、背解釋、認辭彙以外,應該要有非常多的邏輯力養成的部份。而不同學科所需要的語言能力也應該要與國文、鄉土語言與外國語教育互相溝通,才不會弄到最後,好好的語言專業變成油嘴滑舌的本事,而在需要展現精準語言能力的場域,卻因為長期缺乏鑑賞能力與訓練,完全無法從零到有。所以國高中生多寫寫論說文好嗎?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訂題目好嗎?可以連「如何訂題目」都教一下好嗎?

最後我想說一下我們究竟需不需要「假掰的作文功力」?我覺得超需要的。有些人就是聽不得真話,看不懂人話。為了社會的祥和、職場的和諧和人身的安全,我們還是需要一些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功力,然而這種本領只要多看幾次宮鬥劇和婆媳劇也便能習得了,不需要耗費整個國小到高中的階段來揣摩學習。

顏聖紘

國立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專長為系統分類學、演化生態學、擬態生物學...

顏聖紘 時事觀察 高教

推薦文章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