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園區的人才哪裡來? | Vista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文創園區的人才哪裡來?

上次在「培育文創人才:從《進擊的巨人》談起」一文中,提到了文創人才的重要性,以及政府相關單位需要有長遠的規劃,也獲得一些迴響。既然,臺灣每年有高達六千億的文創商機,也就意味著這是一樁值得投入的生意。嗯,那還猶豫什麼,還不快點培養人才?

有些讀者朋友也提到,該如何培養文創人才呢?文化創意產業涵括的範圍太廣,並不像學英文或是攀岩,只要掌握某些技巧就可以。雖然目前政府已經在大學院校廣設所謂的「文化創意產業學系」,但一來那可能過於學術導向,二來對於就業市場的幫助很有限。

即使是文創系畢業的學生,很多也只是會紙上談兵。寫寫企劃書或者規劃一些行銷計畫或許還可以派上用場,但若要真刀真槍的實際演練,恐怕就漏餡了。

如果你對文化創意產業很有興趣,那該怎麼辦呢?

行有餘力,回學校進修當然是一個不錯的辦法。但平常多參觀各種主題展覽、涉獵不同領域的書刊,多方的接受藝文薰陶,誠然是一個無法速成但卻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積極參加由文化部、客委會或學術機構所主辦的一些研討會,也是吸收新知或增進業界人脈的管道。

說到底,文創產業就是一個需要大量人才匯聚的產業。

「近年來,我看到很多臺灣優秀的設計師打前鋒,勇敢到中國各地去參與文創事業,也陸續取得一些成績。不過,文創產業需要更多、更多的人才,不只是設計師……」時常往來兩岸之間,為許多文創園區擘畫穿針引線的中華文教創意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薛莉萍,便有許多的感慨。

想想臺北的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或松山文創園區,需要匯聚多少人力才能畢其功於一役?規劃一個園區,需要考量的因素太多,不只是著眼於文化消費力的多寡,包括民眾的參觀動線、駐點藝術家或工作室的空間規劃等等,也都需要有「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敏銳度與執行能力。

──不是像堆積木、模型似的把文青最愛逛的誠品書店、景觀餐廳或販賣小確幸的咖啡館擱進去,再擺上幾家很潮的設計工作室,所謂的文創生態系就會自然生成了。

提起最近很夯的松山文創園區,那些老建築自然令人珍惜、留戀,但由誠品所承租打造的「誠品生活松菸店」我並不喜歡。混亂的動線規劃,模糊的商品展示規劃,讓我無法和文化創意產生太多直接的聯想。

美輪美奐的建築物背後,還是需要有更深厚的人文底蘊。

再說到華山,其實這個創意園區的起步不算晚,隨著遠流、風潮音樂等文創業者的進駐,加上不時也有很多的展演活動(好比目前仍在東2館展出的「霹靂奇幻武俠世界-布袋戲藝術大展」),甚至有著川流不息的人潮,但我總覺得這樣的格局還是小了點。

特別是遙想當年,1997年的時候由各領域之藝文界人士開始推動閒置十年的臺北第一酒廠,再利用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而這也促成了華山藝文特區的建立,更是華山難以被磨滅的美好印記。

但光回顧歷史並不夠,我們還得「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以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的湘台文創產業園區為例,他們就懂得網羅臺灣優秀的文創團隊參與規劃,同時結合湖南在影視、演藝與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地緣關係與深厚優勢,藉此拉抬當地的文創產值,也促進觀光等綜效。

湖南衛視的節目製播能力眾所皆知,再與當地熱愛演藝、歌唱等娛樂事業的地方特色相互結合,也有助於湘台文創產業園區在眾多的園區之間脫穎而出。

而未來,無論在臺北、臺南、高雄,或者對岸的北京、上海與深圳,甚至二三線城市,又不知有多少個文創園區即將開始規劃?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們需要很多的人才,而且不會只有單一面向的設計師、工程師或行銷企劃,更要能夠培育懂得從宏觀角度看產業結構與脈絡發展的人才。

很多人知道,商品如果要賣得好,背後最好能夠嵌入一個感人的故事。同樣的道理,如果大家不想文創只是重蹈昔日葡式蛋塔的覆轍,那麼最好從現在開始,想想供需關係,也多想想人才培育的議題。

蓋園區、辦展覽,只要有預算,相對總是容易的。但你我都知道,培育人才終究方是百年大計。

從今年開始,我將協助一些文創業界的前輩、教授,加快文創人才的培育(包括人才資料庫的建立),也計畫舉辦文創研討會,希望可以為臺灣的文創產業發展,盡一份心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