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啟蒙
你覺得自己啟蒙了沒有?先別急著回答,想個10秒鐘再說。
有點難以回答?我識字,我懂事,我有專業,我甚至為了信念上街遊行,但是,我啟蒙了嗎?
舊版的啟蒙
作為中文使用者,若活在200年前,你和我都還沒「啟蒙」,那時候得讀完三字經、千字文、千家詩才算啟蒙,否則即使活到七十歲,也只能稱為「蒙生」,還在「訓蒙」階段呢。
活在今天的你我,當然不能接受這種對「啟蒙」的定義,就連近百年前的五四運動青年都不能接受。胡適在他的日記中說到:「又如《千字文》上的「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我從五歲時讀起,現在做了十年大學教授,還不懂得這八個字究竟說得是什麼話!所以叫做念死書」。
但是,不接受這古板定義,你對「啟蒙」的新理解又是什麼呢?「蒙」的意思,大致包含了「 昏迷」、「看不清楚」、「無知」、「愚昧」等等,無論我們如何定義「啟蒙」,它的核心都應該包括幾個意義元素:清醒、求真、好奇、不固執。
那麼,你已經啟蒙了嗎?啟蒙了幾分?你對自己的「啟蒙程度」滿意嗎?
新版的啟蒙
拒絕了古老的定義,近代人多數把「啟蒙」和十七、十八世紀發生在歐洲的知識及文化大爆發聯想到一處,把法文的Siècle des Lumières 或英文的 Age of Enlightenment 翻譯成為「啟蒙時代」。法文和英文詞中,都有「看到亮光」這個意義,換句話說,你的腦子倘若從來沒有過「突然開竅」,好像在密閉暗室中突然看到一道亮光的經驗,那你就還沒有啟蒙,不管你背了多少書,考了多少分,取得了哪家名校的博士。
「突然開竅」的頻率
我們又可以停個10秒鐘,回想一下,活到現在,你「突然開竅」的頻率?每天都有?一個月一次?過去十年只有一次?從來沒有過?
如果你的同學或同事中,有一個人的「突然開竅」頻率是你的三倍,你覺得他的進步會比你快還是慢?十年後他的薪水會比你高還是低?
再來,如果把各個國家,台灣,新加坡、南韓、日本、中國的「人均突然開竅率」統計對比一下,再和GDP成長率做個相關分析圖表,曲線會如何呈現?
再問一個問題,過去十年,因為你的作用而使得周邊的人突然開竅的頻率有多少?如果你是老師、老闆、主管而你的答案是「幾乎沒有」,那你應該去跳樓。你認為蘋果的橫空出世是因為史蒂芬賈伯斯一個人的IQ和毅力,還是因為他打造了一個令人天天開竅到受不了的環境?
小確幸和大困境,都需要開竅
小確幸很好,但若因為當下的幸福感而窗子一點一點的被關起來,光線一點一點的弱化,久而久之你就會發展出一種你自己不得不相信的信仰。哇啦,「固執」開始和你談戀愛,然後論及婚嫁,之後你將難以改變思維方式。處於小確幸,別忘了開竅。
處於大困境,更需要啟蒙開竅。困境,容易讓人鑽牛角尖, 也就是自己從原來還有一絲亮光的地方往黑暗裏鑽,求真、好奇、開放的能力越來越差,視野越來越不清晰。
開燈的,只能是你自己
啟蒙,與IQ智商無關,它其實就是電燈,開關就在牆上,你不去開它,燈就不會亮。運氣好的時候,有人會告訴你開關在哪裡,但你自己得有開燈的意願才行。讀到這兒,有人會說,說得這麼容易,那你告訴我開關在哪兒啊。對這問題,我只能說,開關到處都是,而且很多人有意無意的都想告訴你哪裡有開關,但絕大部份都被你一秒鐘就拒絕了。
自我啟蒙其實真的很容易,你只需要強迫自己養成一個習慣就可以了。那就是,每次你在聽一個道理、看一篇文章、讀一本書、看一則新聞的時候,不要馬上肯定它或否定它,而是先記住它,給自己一天時間,明天再來肯定它或否定它。第二天若記不起它,那它就不是開關,但若還記得住,它就有可能是一個開關。撥弄它,如果出現了光,就繼續撥弄它,一直撥弄,一直撥弄……它會帶你找到其他的開關。
一天找到一個開關,三年之後你就可以問心無愧的說自己已經啟蒙了;一個星期找到一個開關,十年之後你也算啟蒙了。但若你一年才找到一個開關,你的啟蒙速度肯定跟不上現在這個時代,到了七十歲,你也只是一個「蒙生」。這一點都不奇怪,這個社會上,七老八十的老蒙生比比皆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