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運動短褲進校門會讓成績變爛嗎?
中女中上週常見報,因為學生抗爭。她們在朝會升旗時脫掉裙子抗議,訴求是希望學校讓她們能穿體育服短褲進出校門。根據聯合報報導,中女中校方對於抗爭的態度很大方:「學校表示,尊重學生表達意見權益,不會處分,已召開學生服裝儀容委員會議,聽取多方意見」然而中女中學生網路社群「鱷報」透露的訊息,則剛好相反:「校方早在活動開始前就得知此次活動消息,多次約談本次活動發起人,並在活動前一天召集各班班長班代,勸說不要參與進行此次活動……在活動最後直接解散學生收場,並未承諾學生達成任何訴求。」
規定學生穿制服,是箝制學生表現自己的自由,任何對自由的箝制都需要好理由支持,因此首要的舉證責任,應該是落在支持強制學生穿制服的一方身上。我目前想不到什麼規定學生穿制服的好理由。不過在這個議題上,有許多論戰適合拿來當批判思考教材。例如你會發現,目前台面上大部分支持穿制服的理由,連這個簡單的問題都難以回應:
那為什麼大學生不用穿制服?
你可以發揮想像力測試看看,下面哪些說法過得了上面那一關:
- 高中職生應該穿制服,因為穿制服比較莊重、正式。
- 高中職生應該穿制服,因為這樣我們才能分辨有沒有危險人士潛入學校。
- 高中職生應該穿制服,因為你們是學生,穿制服就是學生的本分。
- 高中職生應該穿制服,因為穿制服之後大家就不用花腦筋想要穿什麼,可以專心於課業。
- 高中職生應該穿制服,因為這樣一來窮人和有錢人家小孩穿的東西就會差不多,比較不傷感情。
- 高中職生應該穿制服,因為制服以外的東西可能會顯露女生臀部的性感形狀,引誘犯罪。
- 高中職生應該穿制服,因為這樣一來制服控才有東西可以控。註1
「嚴格要求服儀能提昇成績」的故事
有一種支持制服的論點,認為學校的嚴謹管制能為學生帶來好成績。這個推論如果是真的,在重視成績的臺灣會有一定說服力,但其支持者大多只是陳述斷言,很少有人提出初步的理據來說明嚴謹管制和成績之間的關係。
昨天我在臉書上看到一個試圖提出理據的說法:
P. 「校園民主」聽起來很好,但其實會帶來不好的後果。文華高中和台南女中放鬆服儀規定之後,錄取分數和榜單都日漸淒慘,為了避免如此沈淪,中女中學生應該停止為了「校園民主」反抗服儀規定。
這個說法不只是斷言,而是舉出了過去的紀錄,來試圖證成「服儀規定會影響成績」的結論。然而,因為開地圖砲打其他學校,它很快就遭到圍剿。有些人選擇挑戰它的前提,指出跟民主素養比起來,成績不算什麼。另外一些人則質疑作者舉出的學校案例是否符合事實、有沒有代表性。
在這個討論中,我想舉出分析P的第三種路徑:質疑作者提出的因果分析,是不是對已知現象的最佳解釋。
P的成立,仰賴這個推論:
- 已知現象:某些學校在鬆綁種種規定,變得「民主」之後,錄取分數和榜單表現逐年下降。
- 因果解釋P:錄取分數和榜單表現逐年下降,是因為放寬服儀規定。
這個推論對於支持服儀規定的人有說服力,因為他們比一般人容易把服儀跟生活態度、上課精神和人生成敗聯想在一起,對於這樣的人來說,要想像下面這種情況,是非常容易的:
天真無知的高中生追求「校園民主」,破除種種規定,然後逸樂頹廢,分數年年不如年。
但是魔鬼就藏在心態裡,這個看不起人的故事版本可能會讓一些人獲得快感,但是最爽的版本不見得就是最合理的版本。事實上,我們可以很容易想到其他版本,例如...
另一個故事
- 總體來說,唸哪所高中,對學生的成績影響微乎其微。你學測會考幾分,看你基測考幾分,大概就知道了。
- 因此,學校的榜單有多好,主要並不是取決於校風、師資、設備……等等,而是取決於它的錄取分數有多高。如果學校能收到今年縣內最優秀的一群新生,三年後,這些人依然會是縣內最優秀的高三生。
- 學校的錄取分數是被什麼決定的呢?你可能會說,是由報考的學生決定的:越多考生想要念某所學校,那所學校的錄取分數就會飆高。如果你這樣想你就錯了,因為學生的決定其實是被家長的決定決定的:家長普遍想要自己小孩去念哪個學校,哪個學校的錄取分數就會飆高。
- 家長想要自己的小孩去念什麼學校呢?這就看家長的喜好和衡量了。有些家長覺得離家近就好,有些家長認為自己的小孩如果進了錄取分數比較高的學校成績就會變好(無謂的掙扎),有些家長希望學校管他的小孩就像他管他的小孩一樣嚴格。最後面這種缺乏民主素養的家長,就會傾向於把小孩送到缺乏民主素養的學校,例如那些配備不合理服儀規定的學校。對於這類家長來說,比起小孩的自主性,讓小孩成為家長想要的樣子,還比較重要。
若以上這個故事是真的,那就表示:當一所學校的「校園民主程度」和「錄取分數」以及「榜單」有相關性,這並不是因為「校園民主」和「好成績」相衝突,而是「校園民主」和「不民主的家長的期待」相衝突。後面這種情況並不是空穴來風,「媽媽覺得學校管得嚴比較好,所以把小孩送去讀某某管很嚴的學校」這種故事我們都聽過。在這種情況下,中女中應該為了討好家長以提昇錄取成績,去犧牲學生的自主性嗎?
當然,「因果解釋P」跟我的故事哪個比較符合事實,有賴進一步經驗研究來確認。不過我希望這個討論可以給大家一些靈感和提醒:當我們看到事件的某些因素呈現相關時,在採用自己想到的第一個故事之前,可以多想想其他的解釋方式。
童昱文的文章〈長頸鹿小姐和她的裙子〉討論並反駁了許多常見的支持制服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