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恆久遠,雲端永留傳——獲得美感經驗的兩種模式 | 周偉航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記憶恆久遠,雲端永留傳——獲得美感經驗的兩種模式

圖/Marta Diarra
 (CC BY 2.0)
圖/Marta Diarra (CC BY 2.0)

有個古老的價值議題最近又被掀了出來,在網路上引起一些爭論。起因是張電影首映會的現場照片,圖中多數民眾都拿手機搶拍走過紅毯的明星,就一位老奶奶帶著微笑,用雙眼來捕捉這一切。

許多人因此感嘆,在3C產品普及的現在,大家已經忘了親眼欣賞,只顧著拍照而錯過了許多美好的瞬間。某些攝影狂熱者更是無所不拍,出去吃飯每道菜都要拍,甚至光拍照就花掉一半以上的玩樂時間。而拍那麼多,卻都幾乎不會再次翻看,根本是浪費人生。

但也有人持不同的看法,認為攝影還是有其價值,甚至比親眼看更有意義,因為攝影作品可以儲存、分享、再利用,其延伸性遠比親眼直觀要好上太多。究竟哪邊的說法是「對」的呢?

「欣賞」是個美學議題,而「對錯」是倫理學議題,要從美學談到倫理學,需要先釐清一些細微的差異。

在創作者之外,一般人獲取美感價值的主要模式有兩種,第一是「感知」,第二是「保存」。

「感知」的形式非常多元,你可以透過眼、耳、鼻、舌、口或皮膚,也可以綜合這些官能來進行體驗。親眼欣賞一片楓紅美景就是「感知」類的體驗活動,那透過攝影鏡頭來「看」這片楓紅呢?當然也算。所以「攝影」和「用眼睛看」,在獲取美感上就差不多囉?

還是有點差別。攝影還牽涉到「保存」這種活動。人們可能以為「保存」不是審美領域的活動,進而忽略了其所能獲得的美感價值。但對多數人來說,「保存」說不定是更主要的審美活動形式。

人都有「保存欲」,這很可能是演化出來的生物本能,所以你總會不自覺的收存某些東西。像是阿宅會收藏滿櫃的漫畫,整齊排好之外,還本本都加上書套,卻很少拿出來看,還一直補充新的。

許多紳士的電腦D槽,更是收藏了一堆A片,整理編號造冊之餘,一樣很少拿出來欣賞,卻仍不斷補充新的。

女生也有類似的活動模式,像是空間永遠不夠用的衣櫃,總是少一罐保養品的化妝台。但許多衣飾與妝品「入庫」之後,就難有重見天日的機會了。

我們總是會拉開櫃子,隨手扔進一些小東西,「想說以後會有用」,但其實都沒啥用。為什麼會這樣?如果不會看、不會用,那就不該收藏吧?

對當事人來講,這些東西放在那邊,心理就會有種踏實感。為什麼呢?

因為這些收藏品的價值,並不是在於其本身的市場價值,而是一種不可量化的美感價值。而我們之所以能把握這種價值,是透過「保存行為」。

所以阿宅為什麼要收藏那麼多漫畫呢?當他把漫畫細心的包上膠膜書套,準確的塞進書櫃的空間時,他就已經透過這行為「爽」到了,體驗到其中的美感。是這個「保存行為」讓他獲取美感價值的。

同樣的,收藏A片卻不看的紳士,也是在重新命名資料夾的瞬間,或完成下載、儲存的瞬間,就獲得了「保存」的美感價值。

女人呢?也不是穿上新衣才會滿足,光是把新衣收進衣櫃的「那一動」,就能獲得天人合一的快感。

或許是因為缺乏「感知行為」層面的審美教育,對於多數人而言,「保存行為」就是主要的審美行動。

拉回原來的主題。老奶奶選擇用雙眼看明星,是透過感知行為來獲得美感價值,而其他人用手機拍,除了以感知(可能是透過觀景視窗,小了點)來獲得美感價值之外,更包括以「保存行為」來獲得美感價值。這是兩種不同的美感體驗形式,許多人在探討此議題時將之混淆了。

瞭解這種區分,我們才能從美學議題進到倫理學的層次。

就負面角度來看,老奶奶的欣賞法不見得能盡如人意,她可能老眼昏花看不清楚,不如拍下來細看。相對來說,攝影這邊也不見得會比較好,他可能拍沒拍成功,看也沒看清楚,落得兩頭空。

所以重點在於確認自己要從什麼角度獲取美感價值,並且努力做到好,而不是在搞不清楚重點的狀況下,忙了半天卻一無所得。

除了「自爽」之外,當我們的審美行為可能擠壓到其他人的生存空間時,其倫理問題就會由自身往外擴。我們應該在合理範圍內體諒、包容他人的各種審美行為與需求。

像是出去吃飯,認真吃,以感官來好好品嘗色香味俱全的大餐,這可以獲得一種美感價值。每道菜都拍呢?也無不可,好好拍就是。但持不同審美活動形式的人,彼此也該協調好,讓想品嘗的人不至於等到菜冷掉,也讓拍的人可以取到理想的景。

各種美感體驗都有其價值,多元的欣賞活動可以讓社會更加豐富且均衡,因此沒有什麼審美活動是必定「對」的。

不妨回去看看原圖。在圖中的老太太,因為身型矮小,也只有卡在最前排,才能用雙眼看得到明星。而攝影者呢?因為取景較自由,所以排在後頭也沒差,只要手持裝備能高舉過其他人頭頂即可,這正好形成資源上的平衡分配。

若是所有人都想用雙眼看,那這個場景中,還有多少人笑得出來呢?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