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抄作業其實還好捏,恐怖的是不會找資料 | 顏聖紘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大學生抄作業其實還好捏,恐怖的是不會找資料

photo cedit:Rick&Brenda Beerhorst (CC BY 2.0)
photo cedit:Rick&Brenda Beerhorst (CC BY 2.0)

我記得有朋友跟我說,有些媒體最愛檢討大學生了,「感歎大學生素質變好爛」就像「罵政黨」一樣,都是寫專欄的票房保證。網民都是看聳動的標題就馬上按讚開罵,難怪是某些編輯的最愛。我認為台灣媒體上大多數的新聞都愛給特定族群(性別、年齡、學歷、性向、職業、族裔、國籍等)貼標籤,而且貼得超自然超不以為意的,貼久了以後就會被大眾認為是一個常態,自己就信以為真了。

但是我今天要描述的是一個真實且廣泛的現象:

大學生連資料都找不到,大學生連資料都找不到。

對,我重覆了兩次。

我相信許多大學生都寫過一些題目很開放的作業。老師在課堂上通常會說明一些注意事項,例如不可抄襲,文獻引用格式,然後就要你去「找資料」。講起來很簡單對不對?還記得好多年前,不管是台灣或國外都會有大學教授抱怨且投書媒體提到「大學生只會上網抄作業」,還有「Wikipedia不應該成為作業資料來源」的議題?那個時候我才剛回台灣教書,也看到那樣的現象。但是喔,我這幾年忽然覺得會抄作業還好了,那表示「他還找得到資料,只是自己懶得想,想要撿便宜,而且不認為剽竊他人智財有什麼錯」。但是現在的大學生連資料都找不到,是出了什麼事嗎?我本來以為只是我們系上的問題,後來問了其它系,其它校的老師,才發現「這似乎是一個普遍現象」。當時我居然有種「超開心」的感覺 (德不孤必有鄰這樣)。

我想有些同學一定很不服氣,大學老師是在機歪什麼?很多老師也百思不得其解,現在大學生在小時後網路就已經很發達了,從小到大應該都有「上網找資料」的經驗,為什麼到了大學卻跟你兩手一攤說「找不到」?我認為兩造之間在「搜尋策略」與「資訊品質」的認知上有相當大的落差。

為什麼會找不到資料?

好的資料搜尋一定要能夠精準的切中議題,使被搜尋到的資訊能夠被匯聚,被歸納分析,然後獲得該議題的來龍去脈,進而理解該議題的現況與發展,以及在整個知識架構中的角色。

但是有相當多的學生一開始就呆掉了,因為他們不知道什麼叫「有意義的關鍵字組合」。關鍵字從那裏來?要老師告訴你嗎?還是要自己「想」?怎麼想法?靈感那來?其實我們還是要回歸到「有意義的閱讀」這事上。

台灣的教育從小到大都在上懶人包,課本為什麼要那樣編,為什麼一定要以那樣的順序來上,老師自己不見得知道,學生也不疑有它。雖然有非常多的老師想辦法讓教學活潑,還想要鼓勵學生的創意,但是只要一遇到段考、會考、基測、指考,就一切都要為考試服務,一切變回「標準答案」。老師一定要照進度教,不可以超過範圍要不然會被抗議。請問有多少比例的學生從小到大曾經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過以下的過程?

  1. 長出一個發自內心的疑惑
  2. 解構疑竇的元素
  3. 偵測問題的邊界與核心
  4. 發展與收斂議題
  5. 直擊問題的核心,然後再依此
  6. 確立閱讀的方向

如果學生的閱讀都只是為了父母老師的要求,希望自己成為認真小孩的自我感覺良好,通過考試的壓力,那麼他們永遠都不會出現「發自內心對知識的渴望與探索的動力」。一旦沒有這樣的動力,就不會有任何「延伸閱讀」與「鑽研」的必要性。

連閱讀力都沒有,又怎麼會知道「什麼是重要的」?沒有廣泛的閱讀,又怎麼可能在腦袋中裝進足夠的字彙,在想用的時候,能夠馬上得到許多辭彙,還能知道如何進行多種組合的嘗試?

使用多種關鍵字組合搜尋以後才是重點。「你怎麼知道你找到的資料是精確的?有用的?有意義的?」如果只是在google上搜尋,排在前面的頂多只是與關鍵字的吻合度高、被搜尋的頻度高,然後也可能是比較近期的資訊。但是這表示該資訊必然正確無誤嗎?

我在高中升大學,與碩博士班入學口試的時候經常問學生「你如何判斷資訊的品質」?大多數的學生聽不懂問題,只告訴我「我會去問查網路、看書、問老師或同學」。我問他們「為何選擇相信?」多數學生直接告訴我「應該是對的吧?」其實我很想聽到「是否為原典」、「原創性」、「邏輯的一致性」、「論述的深度與廣度」、「文獻引用的精準」,「對問題的解釋力道」這類的回應,但學生完全不知道這些眉角,然後就直接表示相信權威就可以了。

這應該不是教育應該有的樣子,而且很危險,因為容易被洗腦或誤導而不自知。而大學老師通常以為這種能力在高中畢業之前早就具備了,但很抱歉,就是沒有。

抱怨了半天,最終的解決方案是什麼?

我的建議是:

  1. 在大學端,大學教授應該要多多瞭解目前大學入學前的教育與大學教育要求間的巨大落差。我們知道很多問題有些回不去,但請不要輕忽大一上學期的教育,也不要放棄在大一上學期補救、提醒與重啟好奇心與閱讀力的機會。如果等到大四專討,甚至是研究所要寫論文時才發現這個問題,就完全來不及了,生氣也沒有用;
  2. 我很希望我們從國小到高中的教材中,不要只想辦法讓學生去「答對」一個你早就設定好,不容懷疑的答案。如果我們希望學生變得有腦一點,不要變成看標題就按讚罵人的憤青網民,那麼小時候就應該要培養他們有效判斷資訊真偽與品質的本領,而且這些還需要出自好奇心,而不只是做給老師看表示自己很棒。

我來講個小故事。有一次我去某高中演講(其實就是招生宣導),教室中有一群乖巧學生被老師安排在前面當好孩子部隊,然後教室後面有一群很吵的學生。根據我當下的觀察,我認為教室中的老師很想讓那群有點吵的學生消失不見以免「丟臉」。我請學生問幾個問題,然後告訴我他們打算使用什麼樣的辭彙來找資料,而且預期應該能找到有用的資訊。

結果,有個乖孩子在老師的指示下舉手了,他說:我想知道土地利用是什麼。聽起來好正常好上進的問題對不對?我問他想要使用什麼關鍵詞來查資料,他想了很久才冒出「高雄市」和「住宅」這兩個沒有用的字。我問那群很吵的學生想要找什麼資料,他們大聲說「A片!」我看旁邊的老師已經快要瘋掉了,但我繼續問他們,會使用什麼關鍵字?他們很開心地說出許多A片會出現的情節(scene),而且清楚自己能找到自己要的。

我不會因為學生這種反應而感到困窘,但相較之下各位不覺得「清楚自己的需求」和「習慣當個乖學生」有很大的差別嗎?

最後,這篇文章的標題雖然寫了「大學生」三個字,但我深深相信,這是這個社會中所有在乎真相與來龍去脈的人,都應該具備的能力。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