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徵兵」不是加強國防的唯一解答:淺談「非武裝國防」 | 陳方隅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恢復徵兵」不是加強國防的唯一解答:淺談「非武裝國防」

圖/國防部提供
圖/國防部提供

日前,立委蕭美琴在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開會時,拿出中研院社會所的「年齡與恢復徵兵制之態度」調查報告指出:「各年齡層的人們對於『恢復徵兵』皆表達高度的贊同」(新聞連結)。對此國民黨立委的反應是:「所以說民進黨提倡恢復徵兵?請講清楚。」更妙的是,民進黨智庫表示:「若重新執政,10個月內提整體規劃。」隔了一天(21),蔡英文出來解釋,結果還講錯了名詞,然後國民黨立委直接挑明地說:「還沒當兵的人若支持徵兵就投給民進黨,不支持徵兵就投給國民黨。」

我們常說:沒有國哪裡有家?國防政策直接關係到台灣的國家安全,現在人們對募兵制有所疑慮,甚至近年來不斷發生的重大軍紀案件頻頻打擊人們對國軍的信心,而執政黨似乎暫時沒打算做些什麼改變,我們的三軍統帥(也就是總統)看起來除了「震怒」和「我聽到了」之外,也完全沒辦法解決軍隊長久以來的結構性問題;然而,在野黨竟然說要等到假設重新執政之後、而且是在2016年底才要提出具體規劃。這兩種反應顯然都非常不及格。

本文認為,「恢復徵兵」絕對不是唯一的加強國防力量的解答。接下來的當務之急,不分藍綠、不分男女老幼、全民皆可以參與也應該參與的一個重要行動就是「非武裝國防」。

什麼是非武裝國防

非武裝國防其實就是告訴所有民眾,抵抗外力入侵,絕對不是只有軍人的責任,而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大家可能對這個名詞很陌生,不過,簡單來說就是在面對外來侵略者時,所有公民一同採取的「不合作、不服從運動」,用非暴力抗爭進行自我防衛。其最著名案例就是甘地領導的印度獨立運動,以及波羅地海三小國(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爭取獨立時對抗蘇聯大軍。

非武裝國防目前在許多國家都是列入正式的國家安全政策。例如瑞典、奧地利、瑞士、荷蘭、芬蘭、丹麥、挪威等國均將非暴力公民防衛納入國防政策中,甚至像立陶宛還在國防部底下設立「公民安全署」,有組織地訓練民眾非暴力抗爭。這些國家都將非武裝國防視為對傳統軍事力量的最重要互補與並行機制。

非武裝國防的具體作為主要是用「非暴力」的方式去對抗外來侵略者,例如在交戰時用平民的力量製作路障、保護重要設施,甚至用人牆阻擋敵軍以塑造道德壓力;在外來政權統治下,則採取「不合作」的方式,用公開和私下的各種手段去對抗侵略者,例如發動大規模罷工、抵制、公然違法等等。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非武裝國防的需要性

為什麼我們需要非武裝國防呢?首先,中共迄今仍未放棄武力犯台。雖然近年來統戰手法不斷在進化當中,從早年的軍事威脅,三戰(心理戰、輿論戰、法律戰),各種經貿惠台政策,到近期以年輕人為主要對象、由企業家代言大中國思想,但是官方立場和各種法律規定都賦予對台軍事侵略行為完全的正當性。我們可以看到,解放軍瞄準台灣的上千枚飛彈從沒撤過,近來國軍層出不窮的「共諜案」更讓人覺得國家安全仍籠罩在陰影當中。

第二,歷來我們的國防部長在立法院備詢時,對於「中共打過來我們可以撐幾天」的回答有很大的差異。最早被問的是1999年唐飛部長,他回答三天。之後的說法立刻變成一週,還有的說法是兩週(例如李傑部長),最新的說法是嚴明部長說的一個月。國軍戰力短時間內可以倍數成長也太神奇了!而不管回答多久,每個人回答最重要的事情都是「可以撐到美國來救援」。

事實上,假設有一天開戰,我們到底能撐多久實在太難估算了。台灣目前(2014)年度軍事支出約排在全球第17名,但中國的軍事支出是我們的12倍之多,每年還以10%的驚人速度成長。若要以軍備競賽來對抗可能的軍事行動,絕對有其極限。而且,真的有人可以確定說美國會來救嗎?與其把命運交給別人,何不「自己的國家自己救」?

先不論國家安全,若從國內政治的現實考量來看好了,對於各方政治人物以及最主要負責的國防部來說,其實非武裝國防都是一個值得推動的政策。首先,對於國防部而言,非武裝國防其實跟我們已經在推動的「全民國防」政策密不可分,因為它要求的是所有人民在戰時都可以加入防衛部隊。國防部現在推行全民國防似乎成效非常有限,對一般人來說,感覺好像就只有許多徒具形式的軍訓課,或者是開放營區參觀、體驗營之類的。

大家都知道,國軍有許多結構性的問題(例如透明度不足造成一堆軍紀事件,又或者是跟軍事無關的任務太多,完全無法好好進行軍事訓練),其實,現在就是最好的機會來推動組織的再造,以及戰備訓練任務的調整,這也可以配合全募兵制之後的四個月國民「軍事訓練義務」。要讓全民具備基礎的軍事知識,並且在戰時能夠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來一同保衛國家。這需要非常長遠的規劃與確實的執行,而非武裝國防和全民國防都是真正的提升人民對軍隊的信任、可以一起貢獻心力的一條路。

對於政治人物而言,非武裝國防更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政策。對藍營來說,許多人現在對於台灣和中國的關係進展狀況和進行方式感到憂心,也常常有人做出「賣台」的指控。推動非武裝國防,不僅可以成為募兵制的重要配套措施,更可以加強人民對於兩岸交流的信心;同時,我認為最重要的是,這也是一種實際上的作為,讓「捍衛中華民國」不再只是選舉的口號。

對綠營來說,國防外交一直是被人看扁的一塊,現在自家立委拋出了檢討募兵制的議題,但卻沒有提出相應的政策選擇,這只是讓人加深了空洞的印象。非武裝國防/全民國防,都是非常好的一種加強國防、強化主體性的並行方案。

對全體台灣人而言,非武裝國防更是向全世界展現自我防衛決心的一個重要途徑。提升國家安全絕對不是只有砸錢買武器、採用徵兵制讓軍隊裡面人數增加這樣而已,更重要的是全民能不能提供國家安全的後盾。現在關於兩岸關係的許多調查研究都說主流民意是要維持現狀。可是大家有沒有想過,現狀是什麼?如果中國大陸不想要維持現狀的時候(很明顯就是現在的狀況),我們該怎麼辦?這或許對很多人來說都是無法想像的事情,但是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先認知到保衛自己的重要性,又如何去爭取更多的國際地位、爭取自主性呢?(當然,以上論述不適用到那些贊同一國兩制、想盡快「被統一」的人們)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非武裝國防的可行性

最近有一本新書問世:由簡錫堦先生所著的《弱者的力量:台灣反併吞的和平想像》。這是目前台灣對於非武裝國防/非暴力抗爭最完整而全面的討論,更是最積極而具體的倡議。這本書不只告訴我們台灣人要怎麼樣認識中國、想像中國、面對中國(政府)的侵略意圖,更告訴我們什麼是「非暴力抗爭」,詳細討論其可行性、運動方針、組織方式、成功案例(包括印度、波羅地海三國、歐洲各國等等),並提出對公民們的行動建議和對我國政府的實際政策建議。

我一直覺得,怎麼這世界上傻子這麼多,要花力氣去推動一些大家很不熟悉的觀念、去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剛好有個機會跟作者請教,到底這個政策有辦法在台灣推動嗎?作者淡定而肯定地說:「新觀念的傳播總是需要時間和耐心。」大家可能不知道,簡先生在擔任立委的期間,就花了好幾年的時間推動替代役制度的建立、週休二日的實行、公營企業要有勞工董事等重大法案。這些年來他一直都在各種社會運動的最前線,這次他又集結了社運參與者和學者們,成立「非武裝國防催生建言團」,打算持續灌輸大家這個概念,以及說服政府採納為國家安全政策。

也就是說,已經有人做了長期的研究,也寫出了各種進行方式,國外也已經有很多成功實施的案例。只要稍微用心的政治人物,可以輕易地將這些方向具體化成政策和法案。非武裝國防力量要能發揮作用,當然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更需要全民一起配合。不過,最大的重點在於這些重要大人物們願不願意聽進去,讓政府投入資源來研究與組織,以及人們願不願意一起身體力行,實際推動一個真正能提升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的並行國防政策。

小結

大家現在對國軍的信心可能不太足夠,再加上由於人們還無法知悉,政府是怎麼因應全募兵制實行之後兵源短缺的問題、戰力規劃的問題,而期待有更多的義務役軍人在軍隊當中,進而有恢復徵兵的呼聲。然而,若軍隊的那些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徵再多的兵也是無助於國家安全的!

台灣人長期被灌輸,在面對權威時一定要維持乖寶寶形象。於是,上街抗議不能造成別人的不方便,面對各種打壓都只能吞下去。如果有一天,假設一下,若我們真的要面對中共統治的時候,該怎麼辦?說實在的,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一直以來都是覺得很悲觀的(尤其在自己去當過兵之後)。現在似乎有一個可行的加強方案出現了,答案就是應該要來「進行很多個非武裝國防的動作」。

非武裝國防是要告訴大家,公民運動和非暴力抗爭,不只是用來向自己的政府爭取人民的權利,更是用來捍衛主權、面對外來侵略的重要手段。對台灣整體來說,非武裝國防政策不但可以凝聚共識、動員全民來保衛自己的國家,更是加強現行國防政策的一個重要基礎。所以,當政治人物們紛紛打起泥巴戰(支持徵兵就投給蔡英文)、閃避牌(我們會再提出整體規劃)的時候,我們不妨多認識一下各種非暴力公民防衛的案例和組織方式。公民的力量是很大的!

 

留言區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