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博辦完了,台北然後呢?後奧運倫敦給我們的啟發 | 邱秉瑜 | 鳴人堂
親愛的網友:
為確保您享有最佳的瀏覽體驗,建議您提升您的 IE 瀏覽器至最新版本,感謝您的配合。

花博辦完了,台北然後呢?後奧運倫敦給我們的啟發

倫敦的奧運不是為辦而辦,而是利用機會,一舉解決城市的問題。  photo cedit:Steve K(CC BY 2.0)
倫敦的奧運不是為辦而辦,而是利用機會,一舉解決城市的問題。 photo cedit:Steve K(CC BY 2.0)

台北辦花博的目的是什麼?三年前剛辦完奧運不久的倫敦,就非「為辦而辦」,而是利用機會順便解決城市問題。東倫敦長久以來較衰敗,倫敦申辦奧運時,承諾進行該地的長期規劃與發展,且由市長創立具任務性質的開發公司專責推動。

簡稱「花博」的「2010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是台灣首次獲國際授權舉辦的世界級博覽會,於2011年上旬落幕後,台北市政府將其舉辦場地規劃為花博公園,總面積超過40公頃,保留14座展館,並於同年成立「台北市會展產業發展基金會」,以負責營運管理。

從數字上看起來,會展基金會經營花博公園的成效還不錯。保留下來的展館辦了許多活動,讓全區參觀人次輕鬆突破市議會要求的每年300萬之目標,2012、2013年各達400萬人次,2014年更創下570萬人次的新高。靠著展館場地出租,三年下來,收益累積超過新台幣2億元,而撙節的支出也達1.5億元。

根據台北市政府產業發展局局長林崇傑的說明,花博公園內最重要的機構是台北市立美術館,因此整個公園也被定位為「文化」與「設計」的場域。除引入會展產業外,也將與中央政府合作,將此地打造為創業的場所,鼓勵共同工作空間(coworking space)、育成中心(business incubators)的進駐;每個週末,這裡亦舉辦農夫市集。他表示,花博公園既採多元利用模式,也歡迎市民朋友一同提供想像,讓此地有更多新的發展可能。

如果,花博公園的營運思維至今聽起來仍像是「做什麼都好,反正不要讓場地閒置著!」那麼,當我們試著思考「到底當初台北辦花博的目的是什麼?」卻難以找到答案,也就並非巧合了。

相比之下,三年前剛辦完奧運不久的倫敦,就不是「為辦而辦」,而是利用舉辦奧運的機會,順便解決城市面臨的問題。

倫敦的東部,長久以來是較衰敗的地區。2005年,倫敦獲得2012年夏季奧運會及夏季殘奧會舉辦權。當初,倫敦在申辦奧運時,所做的最重大承諾,就是「奧運園區與其周邊地區的長期規劃、發展、管理與維護」,而園區預定地就在東倫敦。為兌現該承諾,在奧運會開幕三個月前,倫敦市長宣布創立「倫敦奧運遺產開發公司」(London Legacy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簡稱LLDC),於奧運期間及其後,管理奧運園區跟園內的場館設施,並且推動東倫敦的活化再生。

倫敦以奧運周邊地區的長期規劃與發展作為申辦主軸。 圖擷自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倫敦以奧運周邊地區的長期規劃與發展作為申辦主軸。 圖擷自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倫敦市長設開發公司 利用奧運活化東倫敦

現任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自2008年上任後就曾多次強調,要好好利用奧運這個機會。在強森於2010年發表的《倫敦經濟發展策略》中便提到,要讓奧運產生的利益擴至最大。次年,強森發佈的《倫敦計畫》,更明言奧運是倫敦未來25年內最重要的策略性都市再生機會。

因此,於2012年4月創立的LLDC,其使命即訂為「利用倫敦奧運這個百年一遇的機會,以及伊莉莎白女王奧運公園(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的設立,在東倫敦發展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都會新心,為在地居民帶來發展機會,並驅動倫敦與全英國的創新與成長」。

LLDC既是由市長親自設立的開發公司,因此透過市長直接對市民負責,其密切合作的夥伴,除倫敦市長辦公室外,亦包括了整個倫敦市政府、英國中央政府、地方組織、企業、都更機構,以及全英國與國際的運動、文化與休閒組織,還有奧運園區所在的東倫敦Hackney、Newham、Tower Hamlets、Waltham Forest等四區區公所與居民。

上述的東倫敦四區區公所在LLDC董事會裡皆有席次,並與市長達成共識,採納「弭平差距」(convergence)原則,透過興建社會福利設施及推動一系列的在地就業、活化再生、社區營造等計畫,加強凝聚居民,要在25年內讓他們擁有不輸倫敦其他市民的社會與經濟發展機會。

東倫敦將致力於弭平差距,要讓居民擁有不輸給其他人的發展機會。 圖擷自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東倫敦將致力於弭平差距,要讓居民擁有不輸給其他人的發展機會。 圖擷自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明訂工作目的 短期計畫先行 長期計畫隨後遞補

2012年8月奧運落幕,八個月後,LLDC的三年計畫(2013至2016年)開始執行,其中以第一個年度(2013/2014)最為關鍵,在這階段要做的事,包括了將奧運園區轉型為前述之伊莉莎白女王奧運公園而重新對外開放,也要開始在當地興建第一批住宅,以及相關的基礎建設。

在三年計畫中,LLDC也明訂了三大工作目的,包括:

  1. 公園(Park):打造一個內含世界級運動場館的奧運公園,供在地居民休閒使用,並以滿檔的運動、文化與社區活動吸引遊客造訪。
  2. 場所(Place):在東倫敦創造城市新心,吸引各界投資,讓人們願意遷入,並鼓勵企業進駐及創業。
  3. 人們(People):為在地居民創造轉型機會,擴大就學與就業資源,並促使東倫敦活化再生,以拉近與其他地區的差距。

至2014年7月,LLDC又通過了新的十年計畫(2013至2023年),以取代舊的三年計畫。此時,奧運公園與其場館皆致力於整修工程與營運安排,並漸次對外開放;數位產業園區及文教區的設立構想,均順利找到了領頭羊,像是英國電信體育台(BT Sport)、筆者曾就讀的倫敦大學學院(UCL),以及維多利亞與艾伯特博物館(V&A);至於欲興建的7,000戶住宅,也順利取得全數建照,且第一批的800戶已準備動工;奧運公園的整修與營運,亦成功提高了在地居民的就業率。

倫敦奧運園區準備引入文教機構與新建住宅。 圖擷自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倫敦奧運園區準備引入文教機構與新建住宅。 圖擷自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不只營運場館 引入產業文教 確保活力延續

十年計畫除了重申LLDC的使命及前述之三大工作目的外,還提出了經濟(弭平區域落差,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社區參與)、社會(提倡平等與包容精神)、設計(確保高品質設計)、環境(確保環境永續性)等四大優先課題,讓LLDC在執行所有計畫時皆能有所依循。

根據三大工作目的,LLDC訂出了若干目標,如下:

公園

  1. 在2014年內完成奧運公園與其場館的整修,並重新開放(除主場館需遲至2016年開放)。
  2. 妥善營運奧運公園與其場館,使其以各式精彩活動而聞名,每年吸引900萬人次造訪。
  3. 達到英國中央政府社區與地方事務部所評定之優質公園水準。
  4. 頭三年舉辦15場大型運動賽事。
  5. 所有舉辦的活動,做到零垃圾掩埋。

場所

  1. 規劃的7,000戶住宅,先完成2,500戶。
  2. 建立兩間高品質的新學校。
  3. 達到零碳住宅標準。
  4. 透過前述之數位產業園區及文教區第一期的開發,創造13,000個工作機會。
  5. 促進奧運區域的整體發展。

人們

  1. 確保在地居民受益。
  2. 利用殘奧留下來的無障礙設施,推動身障者體育。

另外,再加上「財務穩定,不再多拿政府補助」,LLDC共要達成上述這13個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LLDC自我定位為任務型組織。十年計畫每三年檢討一次,而LLDC預計於該計畫執行完畢後解散,並準備在第一次檢討時(也就是2016/2017年度),由倫敦市長及該公司的合作夥伴,來對後續安排做出決定。

倫敦準備在奧運園區內打造的數位產業園區想像圖。  圖擷自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倫敦準備在奧運園區內打造的數位產業園區想像圖。 圖擷自 Queen Elizabeth Olympic Park

跳脫現有框架 活化城北地區 花博公園能有更大貢獻

後奧運倫敦能給台北的啟發,包括:

  1. 英國當局除在奧運會後繼續營運園區與場館,更打從一開始就立意促進奧運周邊區域的活化再生,而當地原居民生活的改善,也被納入了考量之中。
  2. 若能適當導入產業及文教機構,則這些「永久性」的使用,比起用場館排檔期辦活動的「臨時性」使用,更有望確保該地的長期繁榮。
  3. 奧運園區的營運單位,若是一個目標明確而有時限的任務性機構,則將更易評估其工作績效。

好好把握的話,大型活動的舉辦,往往都能成為城市變革的良機。以奧運而言,不只倫敦,鄰近我們的首爾與北京皆然,而1964年就辦過的東京,也正摩拳擦掌從事城市大改造,以便擔任2020年的奧運東道主。

花博雖然不是奧運,但未嘗不能有同樣的野心。爭艷館(原中山足球場)、舞蝶館、新生三館能不能扮演比現在更重要的角色?位於民族東路的憲兵指揮部是否能遷走,原址改為新美術館或藝術院校之用?圓山與大直、內湖之間的大眾運輸,有無機會由現在的公車改為通過花博公園的輕軌?放眼未來,花博公園仍有機會為台北做出更永久的貢獻,若它能跳脫現有的框架,認清自身的區位特色,做為台北未來可能的中央公園,一肩扛起城北地區(大同區、中山區)活化再生的重責大任。

留言區
TOP